《曹劌論戰(zhàn)》文言文訓練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2-08-26 08:56:33
《曹劌論戰(zhàn)》文言文訓練
《左傳》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蹦巳胍姟枺骸昂我詰?zhàn)?”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睂υ唬骸靶』菸雌?,民弗從也?!惫唬骸盃奚癫ジ壹右玻匾孕??!睂υ唬骸靶⌒盼存?,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睂υ唬骸爸抑畬僖?。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毕乱暺滢H,登軾而望之,曰:“可矣?!彼熘瘕R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釋下列句中畫線詞語的含義。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2)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3)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4)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2、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文中畫線句子的意思。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3、文中刻畫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運用的主要寫作方法又是什么?
4、曹劌的主要戰(zhàn)略思想是什么?
(1)戰(zhàn)前:
(2)戰(zhàn)中:
5、曹劌給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請結合全文說明理由。
參考答案:
1、(1)與 (2)鄙陋 (3)絲織品 (4)倒下
2、大小的案件雖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以實情判斷。(意思對即可)
3、語言描寫 議論
4、戰(zhàn)前: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戰(zhàn)中:齊人三鼓。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夫戰(zhàn),勇氣也。
5、有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才能。政治遠見表現(xiàn)在戰(zhàn)前對可否一戰(zhàn)的討論。軍事才能表現(xiàn)在掌握戰(zhàn)機,詳察敵情,結合課文也可摘取原文相對應語句。
關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晉書原文:習鑿齒,字彥威。齒少有志氣,博學洽聞,以文筆著稱。荊州刺史桓溫辟為從事,江夏相袁喬深器之,數(shù)稱其才于溫,轉(zhuǎn)西曹主簿,親遇隆密。時溫
- 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 【原文】 諺曰:積財千萬,不如?、偌竣谠谏?。
- 孟母斷織文言文翻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文言文更是多不勝數(shù)。下面小編帶來的是孟母斷織文言文翻譯,希望對你有幫助。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
- 初中語文文言文通假字1、項為之強 強(jiāng) 通僵 《童趣》2、不亦說乎 說(yuè) 通悅 《〈論語〉十則》3、誨女知之乎 女(rǔ
- 明史原文:顧允成,字季時。厲名節(jié),舉萬歷十一年會試,十四年始赴殿試。對策中有曰:“陛下以鄭妃勤于奉侍,冊為皇貴妃,廷臣不勝私憂過計。請立東宮
- 方孝孺《深慮論》文言文及翻譯《深慮論》是一篇史論。作者列舉歷代興亡的史實,指出歷代君王僅僅片面地吸取前代滅亡的教訓而忽略了另外一些被掩蓋的問
- 巧女自救文言文翻譯文言文《巧女自救》講述的是一個女孩自救的故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巧女自救文言文翻譯,歡迎參考閱讀!原文滿媼,余弟乳母也,有女
- 黃道周,福建人。家貧業(yè)農(nóng),事親以孝聞。天啟間入翰林。時在翰林者,多多雍容養(yǎng)望,道周乃作《矯輕警惰文》以諷之,同列皆欽重焉。遼事方急,毛文龍自
- 《李賀集》序杜牧 太和五年十月中,半夜時,舍外有疾呼傳緘書者,牧曰:“必有異,亟取火來!”及發(fā)之,果集賢
- 武陵春·春晚文言文翻譯《武陵春·春晚》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創(chuàng)作的一首詞。以下是“武陵春·春晚文言文翻譯”,希望給大家?guī)韼椭?!武陵春·春晚宋?/div>文言文閱讀練習及參考答案解析(一)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游于后園,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吳王高中文言文句式歸類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話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點。 文言句式包括:判斷句芒山盜文言文翻譯引導語:《芒山盜》這篇文言文是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那么有關芒山盜的文言文以及翻譯哪里有呢?接下來是小編為你帶來收集整理的文章勸 學先王之教,莫榮于孝,莫顯于忠。忠孝,人君人親之所甚欲也;顯榮,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親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文言文言簡意賅的翻譯技巧導語: 學習文言文,就要會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言文。對于考試,文言文的翻譯既是重要的語言綜合訓練,又是考查學生是否真正掌中考語文文言文實詞釋義1.舉(jǔ)動詞。①舉動,發(fā)動。如: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陳涉世家》)②舉用,任用。如:百里奚舉于市(《生于憂患,原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汪綱,字仲舉,黟縣人,簽書樞密院勃之曾孫也。以祖任入官,淳熙十四年中銓試,調(diào)鎮(zhèn)江府司戶參軍。馬大同鎮(zhèn)京口,議者欲以兩淮鐵錢交子行于沿江,廷議宋史原文:紀劻,字伯紀,邵武人也。自其祖始居無錫。父夔,終龍圖閣待制。登政和二年進士第,積官至監(jiān)察御史兼權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權貴,改比部員
評論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