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送別文言文翻譯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3-02-08 10:52:34
山中送別文言文翻譯
《豫讓論》作者是明朝文學家方孝孺,方孝孺又稱“正學先生”。其全詩文如下:
《豫讓論》原文: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則當竭盡智謀,忠告善道,銷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 身全而主安。生為名臣,死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簡策,斯為美也。茍遇知己,不能扶危 為未亂之先,而乃捐軀殞命于既敗之后;釣名沽譽,眩世駭俗,由君子觀之,皆所不取也。
蓋嘗因而論之:豫讓臣事智伯,及趙襄子殺智伯,讓為之報仇。聲名烈烈,雖愚夫愚婦 ,莫不知其為忠臣義士也。嗚呼!讓之死固忠矣,惜乎處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觀 其漆身吞炭,謂其友曰:“凡吾所為者極難,將以愧天下后世之為人臣而懷二心者也?!敝^ 非忠可乎?及觀其斬衣三躍,襄子責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獨死于智伯。讓應曰:“中行氏以 ?人待我,我故以?人報之;智伯以國士待我,我故以國士報之。”即此而論,讓有余憾矣 。
段規(guī)之事韓康,任章之事魏獻,未聞以國士待之也;而規(guī)也章也,力勸其主從智伯之請 ,與之地以驕其志,而速其亡也。郗(巾改為ㄙ)疵之事智伯,亦未嘗以國士待之也;而疵 能察韓、魏之情以諫智伯。雖不用其言以至滅亡,而疵之智謀忠告,已無愧于心也。讓既自 謂智伯待以國士矣,國士--濟國之事也。當伯請地無厭之日,縱欲荒棄之時,為讓者正宜 陳力就列,諄諄然而告之曰:“諸侯大夫,各受分地,無相侵奪,古之制也。今無故而取地 于人,人不與,而吾之忿心必生;與之,則吾之驕心以起。忿必爭,爭必敗;驕必傲,傲必 亡?!闭伹袘└妫G不從,再諫之;再諫不從,三諫之;三諫不從,移其伏劍之死,死于是 日。伯雖頑冥不靈,感其至誠,庶幾復悟。和韓、魏,釋趙圍,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 ,則讓雖死猶生也,豈不勝于斬衣而死平?
讓于此時,曾無一語開悟主心,視伯之危亡,猶越人視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觀,坐待 成敗,國士之報,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勝血氣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 哉!何足道哉!雖然,以國士而論,豫讓固不足以當矣;彼朝為讎敵,暮為君臣,腆然而自 得者,又讓之罪人也。噫!
《豫讓論》翻譯:
具有君子美德的士人奉事主君,就應該竭盡自己的智謀,給予忠告并善于開導,銷解禍患于沒有形成之際,保障安定于不出災難之前,既使自身得以保全而主君也能平安。這樣,活著作為名臣,死了也能成為高尚的英靈,垂留光輝于百代,照耀在史籍典冊之中,這才是美好的啊。倘若遇到知己的主君,不能扶救危險于未亂之先,而只是犧牲生命于既敗之后。以此來沽名釣譽,藉以迷惑世間并夸耀于俗人。從君子的眼光看來,都是很不足取的。
我曾持這樣的觀點來評論:豫讓以家臣的身份來奉事于智伯,當趙襄于殺了智伯以后,豫讓為他報仇,聲名顯赫,即使是愚昧的男子和無知的婦女,也沒有不知道他是忠臣義士的。哦!豫讓的死應該是忠心的了,可惜的是他所選的怎樣去死的方式還存有不足以稱之為忠心的差距哩。為什么呢?試看他漆身吞炭后,向他朋友說:“我所做的都是極其艱難的事,我將以此來使天下后世為人臣而懷二心的人感到慚愧。”能說這不是忠心嗎?但看到他斬衣三躍刺殺趙襄子時,趙襄子責問他為什么不為中行氏而死,卻單單為智伯而死;豫讓回答是:“中行氏以對待普通人的態(tài)度來待我,我因此也用普通人的態(tài)度來回報他;智伯以對待國士的態(tài)度來待我,我所以用國士的.行為來報答他。”就只從這一點來分析,豫讓是死而有余撼的。
比如段規(guī)奉事韓康子,任章奉事魏桓子,并未聽說曾以國士來對待他們,可是不管是段規(guī)還是任章,都竭力勸說其主君依從智伯的要求,用割讓給他土地來促使智伯越來越驕縱,從而加速他的滅亡。郄疵奉事智伯,智伯也未曾以國士來對待他,但是郄疵能覺察出韓、魏的情況來諫止智伯;雖然智伯不采納他的話以至于滅亡,然而郄疵的智謀及其忠告,已經可以問心無愧了。豫讓既然自己說智伯以國土對待他,國土就是救國之士嘛!當智伯索求土地而貪心不已之日,縱欲肆暴之時,做為國士的豫讓,正應該拿出自己的能力站在應有的地位上,諄諄地告訴他:“諸侯和大夫都應該安守各自的封地,不應互相爭奪,這是自古以來的制度。如今無故索取土地于人家,人家不給,我們必然要心生氣忿;人家給了,那我們就必然要心生驕氣。氣忿必定會爭奪,爭奪必然會失??;驕縱必定要傲慢,傲慢必然要滅亡?!卑言捳f得諄諄親切而態(tài)度又極其誠懇,勸諫不聽,就再一次諫,再諫不聽,就第三次勸諫他。三諫若不從,把那事后的“伏劍而死”挪到這個時候來死。智伯縱然是冥頑不靈,也會為他的至誠所感動,很可能會醒悟過來的。這樣一來就會與韓、魏和好,解除趙國的圍困,保全了智氏的宗族,使其世世保持祭祀祖先的禮儀。如能這樣,那豫讓就是雖死而猶生的,豈不是勝過斬衣而死嗎?”
豫讓在當時,從無一句話來啟發(fā)覺悟主君的心,眼看著智伯的危險以至滅亡,好似越國人看著秦國的人——不管他是富是貧一樣。袖手旁觀,坐等勝敗,所謂“國士”的報答,能是這樣的嗎?待到智伯已經死了,才受不了自己的血氣的悻悻之情,甘心把自己附在刺客之流的行列中,這有什么可稱道的,有什么可稱道的??!雖是如此,不僅以“國士”而論,豫讓是承當不起的;而且那種早上還是仇敵,到了晚上就成了君臣,并且腆著面孔而自鳴得意,從這點上看豫讓卻又成為有罪的人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眾號:詞典網,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常見的20個文言文古今異義詞1.行李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箱子等。古義:出使的人。2.夫人今義:尊稱一般人的妻子。古義:那人。3.爪牙今義:
- 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及翻譯《唐雎不辱使命》選自《戰(zhàn)國策·魏策四》,題目為后人所加。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及翻譯,歡迎閱讀。唐雎
- 李賀小傳原文及譯文李賀小傳,即李長吉小傳,李商隱所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李賀小傳原文及譯文,希望大家喜歡!李賀小傳唐代:李商隱京兆杜
- 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譯文及注釋《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言文意在勉勵當時的太學生要刻苦讀書,說理透徹,文字樸素,很有感動人心的力量。下面小編為
- 伍子胥父誅于楚原文伍子胥父誅于楚,子胥挾弓,身干闔閭。闔閭曰:“士之甚,勇之甚,將為之興師而復讎于楚?!弊玉阒G曰:“諸侯不為匹夫報興師。且臣
- 劉敞原文:天下方患盜?;騿杽⒆釉唬骸氨I可除乎?”對曰:“何為不可除也?顧盜有源,能止其源,何盜之患?”或曰:“請問盜源?”對曰:“衣食不足,
- 狄仁杰,字懷英,并州太原人。為兒時,門人有被害者,吏就詰,眾爭辨對,仁杰誦書不置,吏讓之,答曰:“黃卷中方與圣賢對,何暇與吏語耶?”舉明經,
- 晏子諫殺燭鄒文言文解析【原文】公怒,召吏欲殺之。晏子曰: 燭鄒有罪三,請數之以其罪而殺之。 公曰: 可。 于是召而數之公前,曰: 燭鄒!汝為
- 文言文翻譯高分策略翻譯文言文不是能讀懂文本就可以輕易做到的,因為心里邊明白不等于嘴上能夠說出來,嘴上能說出來不等于筆下能夠寫出來,它還涉及現
- 唐才子傳原文:方干,字雄飛,桐廬人。勸有清才,散拙無營務。大中中,舉進士不第,隱居鏡湖中。湖北有茅齋,湖西有松島。每風清月明,攜稚子鄰叟,輕
- 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古詩大全鑒賞【小學四年級】上冊:《題西林壁》蘇軾,《游山西村》陸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送元二使安西》王維題
- 兼聽則明 偏信則暗上問魏征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昔堯清問下民,故有苗①之惡得以上聞;舜明四月,達四聰,
- 愚公移山文言文閱讀練習題及答案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 劉基《郁離子》寓言故事原文:越工善為舟,越王用之良,命廩人給上食。越之造舟者宗之。歲余,言于越王曰:“臣不惟能造舟,而又能操舟?!蓖跣胖?雋
- 寇準傳的文言文翻譯寇準才華出眾,誠實守信,為官有方,敢于直諫。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寇準傳的文言文翻譯相關資料,歡迎閱讀!原文寇準字平仲,華州
- 文言文曹劌論戰(zhàn)原文及譯文原文: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蹦巳胍?。
- 歐母教子文言文翻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文言文更是多不勝數。下面小編帶來的是歐母教子文言文翻譯,希望對你有幫助。歐母歐陽修之母鄭氏,四
- 《明史·孔克仁傳》文言文原文及翻譯原文:孔克仁,句容人。由行省都事進郎中。嘗偕宋濂侍太祖,太祖數與論天下形勢及前代興亡事。陳友諒既滅,太祖志
- 《賣油翁》節(jié)選文言文考題文言文閱讀。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于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
- 烏鴉與蜀雞文言文翻譯導語:烏鴉與蜀雞的故事告訴我們,狡猾隱蔽的敵人不僅像兇殘露骨的敵人一樣可恨,而且更難防范。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烏鴉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