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歸納優(yōu)秀總結(jié)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3-03-11 22:39:41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歸納優(yōu)秀總結(jié)
下面針對古漢語中與現(xiàn)代漢語不相同的較特殊的幾種句式,作舉例翻譯與講解。
一、主謂倒置
為了強調(diào)謂語,有時將謂語置于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譯文:“你太不聰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公子能為別人困難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安:<疑問代詞>表處所,哪里;什么地方)
二、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格式:主+否定詞【不、未、無、莫、毋、弗】+賓【余、吾、爾、自、之、是】+動
①時人莫之許(《隆中對》)譯文:“可當(dāng)時的人并不贊許他(這么看)”
②秦人不暇自哀(《過秦論》)譯文:“秦人來不及哀嘆自己”。
③我無爾詐,爾無我虞(譯:“我不欺騙你,你不欺騙我”)
從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否定句中賓語代詞前置,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賓語必須是代詞,第二,全句必須是否定句,即必須有否定副詞“不、未、毋(無)”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詞“莫”。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否定詞之后。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1)賓語在動詞前面
格式:主+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動?
①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譯文:“張良問公道:‘大王來的時候拿了什么?’”
②問女何所思?(《木蘭辭》)譯文:“問女兒在思考什么?”
③吾誰敢怨?(《捕蛇者說》)譯文:“我敢埋怨誰呢?”
④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譯文:“況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焉:<代>表示疑問,相當(dāng)于“何”,可譯作“怎么”、“哪里”)
(2)賓語在介詞前面
格式:主+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介+動?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譯文:“不這樣,我(項羽)憑什么到這個地步呢?”
②誰為哀者?(《五人墓碑記》)譯文:“(你們在)替誰哀哭呢?”
③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譯文:除了這樣的人,我能同誰在一起呢?”
④雖生,何面目以歸漢?(《蘇武傳》)譯文:“即使活著,(我)憑什么臉面回漢朝去呢?”
【3】陳述句中介詞賓語前置。
格式:賓+介+動
①一言以蔽之 譯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
②楚戰(zhàn)士無不一以當(dāng)十(《勾踐滅吳》)譯文:楚國的戰(zhàn)士沒有誰不用一個抵擋十個來拼命的作戰(zhàn)的。
【4】用“之”、“是”作標(biāo)志的賓語前置。
格式:主+賓+之(是)+動
①夫晉,何罪之有?(《燭之武退秦師》)譯文:“晉國,有什么罪過呢?”
②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譯文:“不了解句讀,不能解答疑惑”
③唯利是圖(譯:“只圖有利的”)唯賢是用(譯:“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釋為“動作行為偏指一方”時,可譯為“我,你,他(她)”,這時“相”是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翻譯時放在動詞謂語的后面。
①勤心養(yǎng)公姥,好自相扶將(《孔雀東南飛》)譯文:“盡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②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回鄉(xiāng)偶書》)譯文:“小孩子看見了我卻不認識我”
現(xiàn)代漢語中也有保留,如:請你相信
【6】“見”字解釋為“動作行為偏指一方”時,可解釋為“我”,這時“見”是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翻譯時放在動詞謂語的后面。
①府吏見丁寧(《孔雀東南飛》)譯文:“(我回來時)府吏叮囑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項脊軒志》)譯文:“生下我六個月,父親就背棄了我(意思是父親就去逝了)”
這種情況在現(xiàn)代漢語里也有保留,如:望見?。ㄏM銓捤∥遥挥泻我娊蹋ㄓ惺裁粗附涛业模?;讓你見笑了(讓你笑話我了);望見諒(希望你原諒我)。
【7】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
①亞父南向坐 (《鴻門宴》譯文:“亞父范增面向南坐著”
②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秋水》)譯文:“到達北海,向東看去,看不到水的盡頭”
三、狀語后置
我們知道,在現(xiàn)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謂語之后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即翻譯時大多數(shù)時候要提到謂語前面去翻譯。
(1)格式:動+以+賓
①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張衡傳》)譯文:“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狀來裝飾”
②申之以孝悌[ti4]之義 (《齊桓晉文之事》) 譯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們反復(fù)講述”
③覆之以掌 (《促織》)譯文:“用手掌覆蓋(蟋蟀)”
(2)格式:動+于(乎,相當(dāng)“于”)+賓
①能謗譏于市朝 (《鄒[zou1]忌諷齊王納諫》) 譯文:“能夠在集市上指出我的過錯的人”
②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五人墓碑記》)譯文:“并且在他們的墓門前建立石碑”
③生乎吾前 (《師說》)譯文:“生在我的前面”
(3)格式:形+于+賓
①長于臣(《鴻門宴》)譯文:“(他,指項伯)比我長(大)”
②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張衡傳》)譯文:“雖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卻沒有驕傲的.情緒”
四、定語后置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定語是修飾和限制名詞的,一般放在中心詞前,這種語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況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詞后。定語放在中心詞后面,用“者”煞尾,構(gòu)成定語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譯的時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語提到中心詞前面去翻譯。
【1】格式:中心詞+定語+者
①求人可使報秦者。(《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尋找可以出使秦國回來復(fù)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劍》)譯文:“楚國有個渡江的人”
③荊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戰(zhàn)》)譯文:“荊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來者。(《勾踐滅吳》)譯文:“四方前來投奔吳國的士人”
【2】格式:中心詞+之+定語+者
①馬之千里者(《馬說》)譯文:“千里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為學(xué)》)譯文:“富有的和尚卻不能到達”
③國之孺子之游者(《勾踐滅吳》)譯文:“吳國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鏗然有聲者。(《石鐘山記》譯文:“鏗然有聲的石頭”
【3】格式:中心語+之+定語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xué)》)譯文:“蚯蚓沒有尖利的爪牙和強健的筋骨”
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譯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廟堂),就要憂慮老百姓的疾苦,退隱江湖遠離朝廷(或身處遙遠的江湖),就要為國君擔(dān)憂”
【4】格式:中心語+而+定語+者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與?(《五人墓碑記》)譯文:“能夠不改變自己志向的官員,普天之下,有幾個人呢?”
【5】數(shù)量詞做定語多放在中心詞后面。格式:中心語+數(shù)量定語
①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shù)萬人。譯文:“等到了陳這個地方,有六七百輛車,千多名騎兵,數(shù)萬名士兵”
②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譯文:“吃東西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光韶,事親以孝聞。初除奉朝請。光韶與弟光伯雙生,操業(yè)相侔,特相友愛。遂經(jīng)吏部尚書李沖,讓官于光伯,辭色懇至。沖為奏聞,高祖嘉而許之。太和二十
- 杜黃裳,字遵素,京兆杜陵人也。登進士第、宏辭科,杜鴻漸深器重之。為郭子儀朔方從事,子儀入朝,令黃裳主留務(wù)于朔方。邠將李懷光與監(jiān)軍陰謀代子儀,
- 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歸納:《伶官傳序》一、掌握下列重點詞語1、原: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2、與、其、乃: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 元史原文:王檝,字巨川,鳳翔虢縣人。檝性倜儻,弱冠舉進士不第,乃入終南山讀書,涉獵孫、昊。泰和中,復(fù)下第,詣闕上書,諭當(dāng)世急務(wù),金主俾給事縉
- 邊貢原文:武鄉(xiāng)吳侯令陽信,以最①稱。收令與丞與簿若②史者之姓名若干人列之碑,而樹之于其聽政堂之東,時正德辛巳夏四月之望也。頃之,村父老十?dāng)?shù)輩
- 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庇新劧鴤髦咴唬骸岸∈洗┚靡蝗恕!眹说乐?,聞之于宋君
- 陳書原文:黃法氍,字仲昭,巴山新建人也。少勁捷有膽力,步行日三百里,距躍三丈。頗便書疏,閑明薄領(lǐng),出入郡中,為鄉(xiāng)閭所憚。候景之亂,于鄉(xiāng)里合徒
- 《戰(zhàn)國策楚二齊秦約攻楚》文言文作者:劉向齊、秦約攻楚,楚令景翠以六城賂齊,太子為質(zhì)。昭雎謂景翠曰:“秦恐且因景鯉、蘇厲而效地于楚。公出地以取
- 愛情誓詞古代文言文版一、結(jié)發(fā)為夫妻,恩愛兩不疑。歡娛在今夕,嬿婉及良時。征夫懷遠路,起視夜何其?參辰皆已沒,去去從此辭。行役在戰(zhàn)場,相見未有
- 王友直傳譯文王友直,字圣益,博州高平人。父親王佐,因才能和勇武著稱。王友直十二歲時,跟隨父親游歷,精通兵法。紹興三十一年,金人背棄盟約,王友
- 晏子使楚文言文翻譯《晏子使楚》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示楚國的威風(fēng),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
- 文言文閱讀理解:愚公移山與蜀之鄙有二僧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題。[甲]愚公移山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 舊唐書原文:敬播,蒲州河?xùn)|人也。貞觀初,舉進士。俄有詔詣秘書內(nèi)省佐顏師古、孔穎達修《隋史》,尋授太子校書。史成,遷著作郎,兼修國史。與給事中
- 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滕(téng)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zhǔ)予(
-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nbs
- 周文育,字景德,義興陽羨人也。少孤貧,本居新安壽昌縣,姓項氏,名猛奴。年十一,能反覆游水中數(shù)里,跳高五六尺,與群兒聚戲,眾莫能及。義興人周薈
- 范成大,字致能,吳郡人。紹興二十四年,擢進士第。授戶曹,監(jiān)和劑局。隆興元年,遷正字。累遷著作佐郎,除吏部郎官。言者論其超躐(越級升遷),罷,
- 三國志原文:①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鄧當(dāng)。當(dāng)為孫策將,數(shù)討山越。蒙年十五六,竊隨當(dāng)擊賊。時當(dāng)職吏以蒙年小輕之,曰:“彼豎子
- 李琪,字臺秀。父縠,廣明中,為晉公王鐸都統(tǒng)判官。年十三,詞賦詩頌,大為王鐸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鐸召縠宴于公署,密遣人以“漢祖得三杰賦”
-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zhàn)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