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蘇平仲文集序》原文及翻譯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1-08-01 09:23:39
劉基
原文:
文以理為主,而氣以攄之。理不明,為虛文;氣不足,則理無所駕。文之盛衰,實關時之泰否。是故,先王以詩觀民風,而知其國之興廢,豈茍然哉!文與詩同生于人心,體制雖殊,而其造意、繩墨固無異也。
唐虞三代之文,誠于中而形為言,不矯揉以為工,不虛聲而強聒也。故理明而氣昌,玩其辭,想其人,蓋莫非圣賢之徒,知德而聞道者也,而況又經孔子之刪定乎?
漢興一掃衰周之文敝而返諸樸豐沛之歌雄偉不飾移風易尚之機實肇于此而高祖文帝制詔天下咸用簡直。于是儀、秦、鞅、斯縣河之口,至此幾杜。是故,賈疏、董策、韋傳之詩,皆妥帖不詭,語不驚人,而意自至,由其理明,而氣足以攄之也。
周之下,享國延祚漢為最久,蓋可識矣。武帝英雄之才,氣蓋宇宙,而司馬相如又以夸逞之文侈之,以啟其夜郎笻筰、通天桂舘、泰山梁甫之役,與秦始皇帝無異。致勸持斧之使,封富民之侯,下輪臺之詔,然后僅克有終。文不主理之害,一至于斯,不亦甚哉!相如既沒,人猶尚之,故楊子云用是見知成帝。然而漢家樸厚之尚已成,其根未嘗拔也。往復開陳,周旋辨析,誠意懇至,理明辭達,氣暢而舒。非汲汲以鴻生碩儒爭名當代者所能及也,豈非習尚有源而得之于自然乎?嗚呼!此西漢之文所以為盛,國祚絕而復續(xù),如元氣之不壞,而乾坤不死也。后之人論不及此,而以相如、子云為稱首,不亦悲哉!東漢班孟堅之外,雖無超世之文,要亦不改故尚,故亦不失西京舊物,下逮魏晉,降及于隋,駁雜不一,而其大概惟日趨于綺靡而已。
繼漢而有九有,享國延祚最久者,唐也。故其詩文有陳子昂,而繼以李、杜,有韓退之,而和以柳,于是唐不讓漢,則此數(shù)公之力也。繼唐者宋,而有歐、蘇、曾、王出焉。其文與詩,追漢唐矣。而周程張氏之徒,又大闡明道理,于是高者上窺三代,而漢唐若有歉焉。
是故,氣昌而國昌,由文以見之也。今我國家之興,土宇之大,上軼漢唐與宋,而盡有元之幅員,夫何高文宏辭未之多見?良田混一之未遠也。
金華蘇平仲起國子學錄,以其所為詩文示予,予得以諦觀之,見其辭達而義粹,識不凡而意不詭,蓋明于理而昌于氣者也。與之游,知其勤而敏,不自足其所已能。且年方將而未艾也,知其他日必以文名于盛代,耀于前而光于后也。故為之敘,而舉昔人之大以期之。
譯文/翻譯:
文章以理為主體,而以文氣舒展之。理不明,是虛空的文章;氣不足,則理不能駕馭其文。文章的盛衰,確實關系到世道盛衰和人事通塞。所以先王憑詩來觀察民風,從而了解國家的興衰,難道是隨意這樣做嗎!文與詩,同生于人心,體書形制雖然不一樣,但其造意用詞,規(guī)矩法度,沒有根本差別。
唐虞三代的文章,都是發(fā)自于內心而表現(xiàn)為言辭,不以矯揉造作來修飾,不虛張聲勢而強詞奪理,所以理明而氣暢。品味其文辭,想象其為人,大體上沒有不是圣賢之徒,明白道德且懂得事理,何況他們的文章又經過孔子的刪改而確定的呢!
漢朝興起,文風一掃周末以來文章的弊病而返回樸素。劉邦的《大風歌》,氣勢雄偉,不事修飾,文風習俗改變的轉機,實際上由此開始。而漢高祖、文帝詔告天下的文書,都用簡明質直言辭。于是像張儀、蘇秦、商鞅、李斯一樣口若懸河的辯論家,到此幾乎絕跡。因此賈誼的奏疏、董仲舒的策論、韋傅的詩歌,都是言辭妥貼平直,語不驚人,文意自然而至。這是由于他們的文章理明而氣足以舒展啊。周朝以后,帝王在位的年數(shù),漢朝最長久,應該由此可知。漢武帝英武雄狀的才干,氣蓋宇宙,而司馬相如又以華麗鋪排的文章推波助瀾,以助他征討夜郎、筇筰,修建通天臺、桂館,封禪泰山、梁甫等等征戰(zhàn)、封禪之事,與秦始皇無異,到了重用執(zhí)法之官,封賞富民之候以安天下,頒布輪臺之詔以自省,然后才得一個好結果。文不主理的害處,到了這樣的地步,不也是很嚴重嗎!司馬相如死后,人們還推崇他,所以揚雄因此為成帝欣賞。但是漢代文壇的樸厚風尚已經出現(xiàn),它的根還沒有被拔除。他們的文章反復陳述,辨析周密,誠意懇切,理明辭達,文氣暢達而舒展,不是急切以大學問家爭名當代者所能比的。這難道不是文風有淵源而得之于自然嗎?這就是西漢之文所以盛,國運絕而復續(xù),就像元氣不壞而乾坤不死。后來的人見識不到這點,反而推崇司馬相如、揚雄,不也是很可悲的嗎!東漢班孟堅之外,盡管沒有出眾的文章,只是由于沒有改變傳統(tǒng)的風尚,所以也不失西京舊物。往下到了魏晉,再延續(xù)到隋,文壇雜亂不一,但是大體情況只有日趨于綺靡罷了。繼漢以后又歷九朝,其中享受國運最久的,是唐朝。所以其詩文有陳子昂,而繼有李白、甫;有韓愈,又以柳宗元與之相應和。由此唐不比漢遜色,就是這幾位先生的功勞。繼承唐的是宋,又有歐陽修、蘇氏父子、曾鞏、王安石出現(xiàn),他們的文與詩比得上漢、唐啊,而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他們,又大力闡明理學道理,由此成就高的達到了夏商周三代的水平,而漢、唐的成就好像有點比不上呢。所以說文氣順暢國運也昌盛,由文章可以看得出。如今我們的國力強盛,土地面積之大,上超漢、唐與宋,而占有元朝的全部區(qū)城,為什么高文宏辭還沒有大量出現(xiàn),這是由于統(tǒng)一還不久嗎?
金華蘇平仲被任命為國子學錄,又升翰林院編修,把他所寫的詩文給我看,我得以認真讀一番。發(fā)現(xiàn)他的文章辭達而義精,見識不凡而文意通暢,是由于明白事理并且文氣暢達。與他交游,知道他勤奮又思維敏捷,不因自己有所成就而自我滿足。而且正當年富力強的時候,知道他日后必定會以文章聞名于盛世,影響當代并且光照后人。因此寫了這篇序文,而且列舉前人的成就作為對蘇平仲的期待。
劉基《蘇平仲文集序》
關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菜園院佛殿記曾鞏慶歷八年四月,撫州菜園僧可棲,得州之人高慶、王明、饒杰相與率民錢為殿于其院成,以佛之像置其中,而來乞予文以為記。初,菜園有籍
-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
- 宋書原文:臨川烈武王道規(guī),字道則,武帝少弟也。倜儻有大志,預謀誅桓玄。時桓弘鎮(zhèn)廣陵,以為征虜中兵參軍。武帝克京城,道規(guī)亦以其日與劉毅、孟昶斬
- 曾鞏原文:熙寧元年七月甲中,河北地大震,壞城郭屋室,瀛州為甚。是日再震,民訛言大水且至,驚欲出走。諫議大夫李公肅之為高陽關路都總管安撫使,知
- 袁公諱可立,字禮卿,別號節(jié)寰。生而警穎,有奇質。登進土,初授蘇州府推官。石守昆玉,治蘇有清卓聲。以強項忤中丞某,中丞劾其不職。得旨,下所司勘
- 趙將括母趙將馬服君趙奢①之妻,趙括之母也。秦攻趙,孝成王使括代廉頗為將。將行,括母上書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將。"王曰:&
- 汗不敢出文言文翻譯文言文翻譯一直是同學們的難點,各位,我們看看下面的汗不敢出文言文翻譯,大家一起閱讀吧!汗不敢出文言文翻譯原文鐘毓、鐘會少有
- 戰(zhàn)國策·燕策文言文練習以及答案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下七十余城,盡郡縣之以屬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萃跫次?,用齊人反間,
- 師說文言文翻譯文言文翻譯為高考必考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的師說文言文翻譯,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師說文言文翻譯原文古之學者必
- 馮唐,祖父趙人也。父徙代。漢興徙安陵。唐以孝著,為郎中署長,事文帝。帝輦過,問唐曰:“父老何自為郎?家安在?”具以實言。文帝曰:“吾居代時,
- 王及善,洺州邯鄲人。父君愕,有沉謀。高祖入關,與君廓偕來,拜君愕大將軍,封新興縣公,累遷左武衛(wèi)將軍。從太宗征遼,領左屯營兵,與高麗戰(zhàn)駐蹕山,
- 資治通鑒原文:武承嗣營求為太子,數(shù)使人說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碧笠馕礇Q。狄仁杰每從容言于太后曰:“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
- 聊齋志異原文:長清僧,道行高潔。年八十余猶健。一日,顛仆不起,寺僧奔救,已圓寂矣。僧不自知死,魂飄去,至河南界。河南有故紳子,率十余騎,按鷹
- 湯放桀文言文及譯文【原文】湯放桀《孟子》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痹唬骸俺紡s其君,可乎?”曰:“賊仁者
- 高中文言文常考字詞讀時就不至于認為下文中國君和主人公發(fā)生的事件顯得突兀。怎么國君知道了并參加進來了呢?其實就是“聞”字在起作用。如“齊桓晉文
- 文言文《楊布打狗》翻譯《楊布打狗》為《列子》里的一篇寓言,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楊布打狗》翻譯,希望大家喜歡。【原文】楊朱之弟曰布,
- 慎獨的文言文翻譯慎獨的文言文講述了一件什么事呢?今天小編為大家準備了慎獨的文言文及翻譯,希望大家喜歡!慎獨的文言文及翻譯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
- 濰縣寄舍弟墨第三書[清]鄭燮富貴人家延師傅教子弟,至勤至切,而立學有成者,多出于附從貧賤之家,而己之子弟不與焉。不數(shù)年間,變富貴為貧賤:有寄
- 史記原文:萬石君名奮,其父趙人也,姓石氏。趙亡,徙居溫。高祖東擊項籍,過河內,時奮年十五,為小吏,侍高祖。高祖與語,愛其恭敬。于是高祖召其姊
- 晉書原文:周訪字士達,本汝南安城人也。漢末避地江南,至訪四世。吳平,因家廬江尋陽焉。訪少沉毅,謙而能讓,果于斷割,周窮振乏,家無余財。為縣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