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久久人妻白浆|精品国产仑片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精品亚洲四区|中文在线一区精品


  • <dd id="kqay2"><nav id="kqay2"></nav></dd>
    <abbr id="kqay2"></abbr>
    位置:首頁>> 語文>> 文言文>> 文言文《原道》原文及作品賞析

    文言文《原道》原文及作品賞析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2-05-24 09:12:55 

    標簽:

    文言文《原道》原文及作品賞析

    【作品介紹】


    《原道》是韓愈的一篇著名哲學論文,選自《昌黎集》卷一一《雜著》之中。韓愈所謂道,指儒家的仁義之道,而“原”是推求的意思。這篇文章的主題是反對道家與佛教,提倡儒學。從古至今大凡論述儒學者好將儒學之道解釋得深奧莫測,借以表示學問的高深。韓愈則深入而淺出,只從衣、食、住說起,去透析仁義道德,令人不甚費勁卻已理解。而其氣勢卻正如吳調(diào)侯、吳楚材評語所說:“山走海飛,發(fā)先儒所末發(fā),為后學之階梯”。韓愈才是真正領會儒學真諦者。

    【原文】

    原道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1],由是而之焉之謂道[2],足乎己而無待于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兇有吉。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為仁[3],孑孑為義[4],其小之也則宜。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凡吾所謂道德云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謂道德云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沒,火于秦,黃老于漢[5],佛于晉、魏、梁、隋之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于楊,則歸于墨[6];不入于老,則歸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汙之[7]。噫!后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狈鹫咴唬骸翱鬃?,吾師之弟子也?!睘榭鬃诱撸暵勂湔f,樂其誕而自小也[8],亦曰“吾師亦嘗師之”云爾[9]。不惟舉之于口,而又筆之于其書。噫!后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其孰從而求之?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訊其末,惟怪之欲聞。古之為民者四[10],今之為民者六[11]。古之教者處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農(nóng)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賈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12]。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

    古之時,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養(yǎng)之道。為之君,為之師。驅(qū)其蟲蛇禽獸,而處之中土。寒然后為之衣,饑然后為之食。木處而顛,土處而病也,然后為之宮室[13]。為之工以贍其器用,為之賈以通其有無,為之醫(yī)藥以濟其夭死,為之葬埋祭祀以長其恩愛,為之禮以次其先后,為之樂以宣其湮郁[14],為之政以率其怠倦,為之刑以鋤其強梗[15]。相欺也,為之符、璽、斗斛、權衡以信之[16]。相奪也,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為之備,患生而為之防。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盜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爭?!保?7]嗚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無圣人,人之類滅久矣。何也?無羽毛鱗介以居寒熱也,無爪牙以爭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則失其所以為臣;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今其法曰[18],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19],禁而相生相養(yǎng)之道,以求其所謂清凈寂滅者[20]。嗚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見黜于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21]。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見正于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與王,其號雖殊,其所以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饑食,其事雖殊,其所以為智一也。今其言曰[22]:“曷不為太古之無事”?”是亦責冬之裘者曰:“曷不為葛之之易也?”責饑之食者曰:“曷不為飲之之易也?”傳曰[2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24],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鬃又鳌洞呵铩芬?,諸侯用夷禮則夷之[25],進于中國則中國之[26]。經(jīng)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27]。”《詩》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28]”今也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幾何其不胥而為夷也[29]?

    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行政;其民,士、農(nóng)、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為己,則順而祥;以之為人,則愛而公;以之為心,則和而平;以之為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效焉而天神假[30],廟焉而人鬼享[31]。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32],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荀與揚也[33],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由周公而上,上而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為臣,故其說長。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34]。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yǎng)也[35],其亦庶乎其可也[36]?!?/p>

    ——選自《四部叢刊》本《昌黎先生集》

    【注釋】

    [1]宜:合宜?!抖Y記·中庸》:“義者,宜也?!保?]之:往。[3]煦煦(xǔ許):和藹的樣子。這里指小恩小惠。[4]孑孑(jié潔):瑣屑細小的樣子。[5]黃老:漢初道家學派,把傳說中的黃帝與老子共同尊為道家始祖。[6]楊:楊朱,戰(zhàn)國時哲學家,主張“輕物重生”、“為我”。墨:墨翟,戰(zhàn)國初年的思想家,主張“兼愛”、“薄葬”?!睹献印る墓隆罚骸疤煜轮圆粴w楊則歸墨。”[7]汙(wū污):污蔑,詆毀。[8]誕:荒誕。自?。鹤约狠p視自己。[9]云爾:語助詞,相當于“等等”。關于孔子曾向老子請教,《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及《孔子家語·觀周》都有記載。[10]四:指士、農(nóng)、工、商四類。[11]六:指士、農(nóng)、工、商,加上和尚、道士。[12]資:依靠。焉:代詞,指做生意。[13]宮室:泛指房屋。[14]宣:宣洩。湮(yān煙)郁:郁悶。[15]強梗:qiang6*暴之徒。[16]符:古代一種憑證,以竹、木、玉、銅等制成,刻有文字,雙方各執(zhí)一半,合以驗真?zhèn)?。璽(xī西):玉制的印章。斗斛:量器。權衡:秤錘及秤桿。[17]以上幾句語出《莊子·胠篋》。《老子》也說:“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18]其:指佛家。[19]而:爾,你。下同。[20]“清凈寂滅”:佛家以離開一切惡行煩擾為清凈?!毒闵嵴摗肪硎骸爸T身語意三種妙行,名身語意三種清凈,暫永遠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故名為清凈?!奔艤纾鸿笳Z“湼槃”的意譯。指本體寂靜,離一切諸相(現(xiàn)實世界)。《無量壽經(jīng)》:“超出世間,深樂寂滅?!保?1]三代:指夏、商、周三朝。黜(chù處)貶斥。[22]其:指道家。[23]傳(zhuàn撰):解釋儒家經(jīng)典的書稱“傳”。這里的引文出自《禮記·大學》。[24]天常:天性。[25]夷:中國古代漢族對其他民族的通稱。[26]進:同化。[27]經(jīng):指儒家經(jīng)典。二句出自《論語·八佾》。[28]引文見《詩經(jīng)·魯頌·閟宮》。戎狄:古代西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膺:攻伐。荊舒:古代指東南方的少數(shù)民族。[29]幾何:差不多。胥:淪落。[30]郊:郊祀,祭天。假:通“格”,到。[31]廟:祭祖。[32]文:周文王姬昌。武:周武王姬發(fā)。周公:姬旦。孟軻:戰(zhàn)國時鄒(今山東鄒縣)人??鬃釉賯鞯茏?,被后來的儒家稱為“亞圣”。[33]荀:荀子,名況,又稱荀卿、孫卿。戰(zhàn)國末年思想家、教育家。揚:揚雄(約前53——公元18),字子云,西漢末年文學家、思想家。[34]廬:這里作動詞。其居:指佛寺、道觀。[35]鰥(gu?。铌P):老而無妻。獨:老而無子。[36]庶乎:差不多、大概。

    【譯文】

    博愛叫做仁,合宜于仁的行為叫做義,從仁義再向前去的叫做道,自身具有而不依賴外界的叫做德。仁和義是意義確定的名詞,道和德是意義不確定的名詞,所以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而德有吉德和兇德。老子輕視仁義,并不是詆毀仁義,而是由于他的觀念狹小。好比坐在里井看天的人,說天很小,其實天并不小。老子把小恩小惠認為仁,把謹小慎微認為義,他輕視仁義就是很自然的了。老子所說的道,是把他觀念里的道當作道,不是我所說的道。他所說的德,是把他觀念里的德當作德,不是我所說的德。凡是我所說的道德,都是結(jié)合仁和義說的,是天下的公論。老子所說的道德,是拋開了仁和義說的,只是他一個人的說法。

    自從周道衰落,孔子去世以后,秦始皇焚燒詩書,黃老學說盛行于漢代,佛教盛行于晉、魏、梁、隋之間。那時談論道德仁義的人,不歸入楊朱學派,就歸入墨翟學派;不歸入道學,就歸入佛學。歸入了那一家,必然輕視另外一家。尊崇所歸入的學派,就貶低所反對的學派;依附歸入的學派,就污蔑反對的學派。唉!后世的人想知道仁義道德的學說,到底聽從誰的呢?道家說:“孔子是我們老師的學生。”佛家也說:“孔子是我們老師的學生?!毖芯靠讓W的人,聽慣了他們的話,樂于接受他們的荒誕言論而輕視自己,也說“我們的老師曾向他們學習”這一類話。不僅在口頭說,而且又把它寫在書上。唉!后世的人即使要想知道關于仁義道德的學說,又該向誰去請教呢?

    人們喜歡聽怪誕的言論真是太過份了!他們不探求事情的起源,不考察事情的結(jié)果,只喜歡聽怪誕的言論。古代的人民只有四類,今天的人民有了六類。古代負有教育人民的任務的,只占四類中的一類,今天卻有三類。務農(nóng)的一家,要供應六家的糧食;務工的一家,要供應六家的器用;經(jīng)商的一家,依靠他服務的有六家。又怎么能使人民不因窮困而去偷盜呢?

    古時候,人民的災害很多。有圣人出來,才教給人民以相生相養(yǎng)的生活方法,做他們的君王或老師。驅(qū)走那些蛇蟲禽獸,把人們安頓在中原。天冷就教他們做衣裳,餓了就教他們種莊稼。棲息在樹木上容易掉下來,住在洞穴里容易生病,于是就教導他們建造房屋。又教導他們做工匠,供應人民的生活用具;教導他們經(jīng)營商業(yè),調(diào)劑貨物有無;發(fā)明醫(yī)藥,以拯救那些短命而死的人;制定葬埋祭祀的制度,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恩愛感情;制定禮節(jié),以分別尊卑秩序;制作音樂,以宣洩人們心中的郁悶;制定政令,以督促那些怠惰懶散的人;制定刑罰,以鏟除那些qiang6*暴之徒。因為有人弄虛作假,于是又制作符節(jié)、印璽、斗斛、秤尺,作為憑信。因為有爭奪搶劫的事,于是設置了城池、盔甲、兵器來守衛(wèi)家國。總之,災害來了就設法防備;禍患將要發(fā)生,就及早預防?,F(xiàn)在道家卻說:“如果圣人不死,大盜就不會停止。只要砸爛斗斛、折斷秤尺,人民就不會爭奪了?!卑?!這都是沒有經(jīng)過思考的話罷了。如果古代沒有圣人,人類早就滅亡了。為什么呢?因為人們沒有羽毛鱗甲以適應嚴寒酷暑,也沒有強硬的爪牙來奪取食物。

    因此說,君王,是發(fā)布命令的;臣子,是執(zhí)行君王的命令并且實施到百姓身上的;百姓,是生產(chǎn)糧食、絲麻,制作器物,交流商品,來供奉在上統(tǒng)治的人的。君王不發(fā)布命令,就喪失了作為君王的權力;臣子不執(zhí)行君王的`命令并且實施到百姓身上,就失去了作為臣子的職責;百姓不生產(chǎn)糧食、絲麻、制作器物、交流商品來供應在上統(tǒng)治的人,就應該受到懲罰?,F(xiàn)在佛家卻說,一定要拋棄你們的君臣關系,消除你們的父子關系,禁止你們相生相養(yǎng)的辦法,以便追求那些所謂清凈寂滅的境界。唉呀!他們也幸而出生在三代之后,沒有被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所貶斥。他們又不幸而沒有出生在三代以前,沒有受到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的教導。

    五帝與三王,他們的名號雖然不同,但他們之所以成為圣人的原因是相同的。夏天穿葛衣,冬天穿皮衣,渴了要喝水,餓了要吃飯,這些事情雖然各不相同,但它們同樣是人類的智慧?,F(xiàn)在道家卻說:“為什么不實行遠古的無為而治呢?”這就好象怪人們在冬天穿皮衣:“為什么你不穿簡便的葛衣呢”或者怪人們餓了要吃飯:“為什么不光喝水,豈不簡單得多!”《禮記》說:“在古代,想要發(fā)揚他的光輝道德于天下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他的國家,一定要先整頓好他的家庭;要整頓好他的家庭,必須先進行自身的修養(yǎng);要進行自我修養(yǎng),必須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必須先使自己具有誠意?!笨梢姽湃怂^正心和誠意,都是為了要有所作為?,F(xiàn)在那些修心養(yǎng)性的人,卻想拋開天下國家,滅絕天性,做兒子的不把他的父親當作父親,做臣子的不把他的君上當作君上,做百姓的不做他們該做的事??鬃幼鳌洞呵铩罚瑢τ诓捎靡牡叶Y俗的諸侯,就把他們列入夷狄;對于采用中原禮俗的諸侯,就承認他們是中國人?!墩撜Z》說:“夷狄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國的沒有君主?!薄对娊?jīng)》說:“夷狄應當攻擊,荊舒應當懲罰。”現(xiàn)在,卻尊崇夷禮之法,把它抬高到先王的政教之上,那么我們不是全都要淪為夷狄了?

    我所謂先王的政教,是什么呢?就是博愛即稱之為仁,合乎仁的行為即稱為義。從仁義再向前進就是道。自身具有而不依賴外界的叫做德。講仁義道德的書有《詩經(jīng)》、《尚書》、《易經(jīng)》和《春秋》。體現(xiàn)仁義道德的法式就是禮儀、音樂、刑法、政令。它們教育的人民是士、農(nóng)、工、商,它們的lun6*理次序是君臣、父子、師友、賓主、兄弟、夫婦,它們的衣服是麻布絲綢,它們的居處是房屋,它們的食物是糧食、瓜果、蔬菜、魚肉。它們作為理論是很容易明白的,它們作為教育是很容易推行的。所以,用它們來教育自己,就能和順吉祥;用它們來對待別人,就能做到博愛公正;用它們來修養(yǎng)內(nèi)心,就能平和而寧靜;用它們來治理天下國家,就沒有不適當?shù)牡胤?。因此,人活著就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死了就是結(jié)束了自然的常態(tài)。祭天則天神降臨,祭祖則祖先的靈魂來享用。有人問:“你這個道,是什么道呀?”我說:“這是我所說的道,不是剛才所說的道家和佛家的道。這個道是從堯傳給舜,舜傳給禹,禹傳給湯,湯傳給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傳給孔子,孔子傳給孟軻,孟軻死后,沒有繼承的人。只有荀卿和揚雄,從中選取過一些但選得不精,論述過一些但并不全面。從周公以上,繼承的都是在上做君王的,所以儒道能夠?qū)嵭?;從周公以下,繼承的都是在下做臣子的,所以他們的學說能夠流傳。那么,怎么辦才能使儒道獲得實行呢?我以為:不堵塞佛老之道,儒道就不得流傳;不禁止佛老之道,儒道就不能推行。必須把和尚、道士還俗為民,燒掉佛經(jīng)道書,把佛寺、道觀變成民房。闡明先王的儒道以教導人民,使鰥夫、寡婦、孤兒、老人、殘廢人、病人都能生活,這樣做也就差不多了。(黃素芬譯注施蟄存參定)

    【解析】

    陳寅恪先生在《論韓愈》一文結(jié)尾處總結(jié)說:“綜括言之,唐代之史可分前后兩期,前期結(jié)束南北朝相承之舊局面,后期開啟趙宋以降之新局面。關于政治、社會、經(jīng)濟者如此,關于文化學術者亦莫不如此。退之者,唐代文化學術史上承前啟后、轉(zhuǎn)舊為新關捩點之人物也?!边@段話精辟地概括了唐代歷史文化的基本趨向,指出了韓愈在唐宋時期儒學更新運動中的重要地位。韓愈畢生致力于弘揚、改造儒學,他的這種努力在理論上集中體現(xiàn)在他的“五原”等著作中,而《原道》一文是他儒學思想的綱領。

    在《原道》中,韓愈開宗明義地提出了他對儒道的理解:“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為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币源藶閾?jù),他批評了道家舍仁義而空談道德的“道德”觀。他回顧了先秦以來楊墨、佛老等異端思想侵害儒道,使仁義道德之說趨于混亂的歷史,對儒道衰壞、佛老橫行的現(xiàn)實深表憂慮。文章以上古以來社會歷史的發(fā)展為證,表彰了圣人及其開創(chuàng)的儒道在歷史發(fā)展中的巨大功績,論證了儒家社會lun6*理學說的歷史合理性,并以儒家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為對比,批評了佛老二家置天下國家于不顧的心性修養(yǎng)論的自私和悖理,揭示了它們對社會生產(chǎn)生活和綱常lun6*理的破壞作用,提出了“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yǎng)也”的具體措施。

    韓愈的這篇文章在歷史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晚唐的皮日休熱情地贊揚韓愈:“蹴楊墨于不毛之地,蹂釋老于無人之境,故得孔道巍然而自正?!辈⒄埱笥谔珜W立其位配饗孔子。宋代早期的理學先驅(qū)石介著《尊韓》一文,極力推尊韓愈及其《原道》:“噫! 伏羲氏、神農(nóng)氏、黃帝氏、少昊氏、顓頊氏、高辛氏、唐堯氏、禹、湯氏、文、武、周公、孔子者,十有四圣人,孔子為圣人之至;噫! 孟軻氏、荀況氏、揚雄氏、王通氏、韓愈氏,五賢人,吏部為賢人之卓。不知更幾千萬億年,復有孔子;不知更幾千百數(shù)年,復有吏部。孔子之《易》、《春秋》,自圣人來未有也;吏部《原道》、《原仁》、《原毀》、《行難》、《禹問》、《佛骨表》、《諍臣論》, 自諸子以來未有也。嗚呼至矣!”在《讀原道》一文中,他更明確地提出:“余不敢?guī)舨坑诙笫ト酥g,若箕子、孟軻,則余不敢后吏部?!敝庙n愈于孟子之上,真可謂推崇備至了。

    然而隨著理學的進一步發(fā)展,對于韓愈及其《原道》批評的意見逐漸多了起來。張耒的《韓愈論》說,“韓退之以為文人則有余,以為知道則不足”,批評其《原道》“是愈于道,本不知其何物”,并引用韓愈批評荀子和揚雄的話,說韓愈于儒道同樣是“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 。此后理學的代表人物程頤、朱熹也都對《原道》有所批評。程頤雖肯定《原道》“大意盡近理”,但表述卻有問題,而且“《原道》卻只說到道,元未到得《西銘》意思”[。朱熹的意見與程頤相近,一方面說“《原道》中說得仁義道德煞好,但是他不去踐履玩味,故見得不精微細密” 。宋儒對于韓愈的批評還主要是學理上的,及至清末,嚴復為反對君主專制、宣傳民主精神,著《辟韓》一文,其中對韓愈的批評便由學術轉(zhuǎn)至社會政治思想方面,而且指責也嚴厲起來。他說韓愈的《原道》極力推尊君主,“韓子務尊其尤強梗最能欺奪之一人,使安坐而出其為所欲為之令”,而對民眾“少不如是焉則誅”,這是“知有一人而不知有億兆也”,故較孟子的“民本”思想為退步。解放后的韓愈研究中,諸如此類對《原道》等作品的社會學角度的批評也一度頗為流行。然而,我們對《原道》寫作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文本中體現(xiàn)出的學術趨向稍做考察,就可以看出,宋儒的理學固然比韓愈精微高明,但實際上卻是由韓愈等人代表的儒學更新思潮發(fā)展光大而來,因而對韓愈的苛責近乎數(shù)典忘祖;而嚴復式的社會學批評則不免有斷章取義、無的放矢之嫌。

    安史之亂是唐代社會盛衰的分水嶺,經(jīng)過戰(zhàn)亂,社會經(jīng)濟遭到了沉重打擊,生民困竭,田園荒穢,河南、山東一帶竟至荊榛千里,荒無人煙。尤為嚴重的是,安史舊部割據(jù)一隅,不申戶口、不納賦稅、不接受中央政府委派的官員,儼然成為唐王朝的國中之國。藩鎮(zhèn)之間為爭奪土地、人口,時相侵擾,戰(zhàn)事屢起。他們并且征兵修城,積極準備對抗朝廷,而朝廷增一兵、浚一城都會引起藩鎮(zhèn)的不滿和怨恨。朝廷為了抑制藩鎮(zhèn),不得不設立新的軍鎮(zhèn),更加重了財政上的負擔。元和元年(807) 宰相李吉甫撰《元和國計簿》,據(jù)其統(tǒng)計,當時藩鎮(zhèn)割據(jù)地區(qū)及其相鄰軍鎮(zhèn)有15 道71 州不申戶口,國家賦稅仰仗東南8 道49 州。“天下兵仰給縣官者八十三萬余人,比天寶三分增一,大率二戶資一兵”。強藩割據(jù)使中央在政治、軍事、經(jīng)濟上都陷入了危機,成為社會最突出的問題。

    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里,唐前期對儒、釋、道三家有時雖采取行政手段予以干涉,但總體上看,是容許三教并存發(fā)展的。唐初統(tǒng)治者尊崇道教,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都認老子為李姓祖先,高宗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開元末年,命兩京及各州修玄元皇帝廟,后又在老君像旁塑上玄宗自己的像奉侍左右。設立崇玄館,讓館生研習《老子》、《莊子》、《列子》、《文子》等道家著作,館生可以通過道舉考試取得進身之資。唐代不少人,包括玄宗本人都曾為《老子》作注,有些注本如李榮的《老子注》,極力突出道教的治國之用,表現(xiàn)出積極干預政治的愿望。道教靠著李姓政權的支持,一度在三教中占據(jù)了主導地位。佛教從東漢時傳入中土,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迅速發(fā)展,在社會各階層都有著廣泛的基礎。武則天稱帝時,為了報答佛教徒對她的輿論支持,大力倡導佛教,廣度僧眾。安史之亂后,代宗、憲宗等幾代皇帝都佞佛,許多人為逃避賦稅而遁入佛門,佛教僧眾的數(shù)量急劇增加。不僅如此,唐代的佛教流派眾多,其理論體系亦日趨精密,其本體論、心性論、認識論等所表現(xiàn)出的理論思維水平也已超過了儒學。南宗禪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相標榜,它的迅速崛起和風靡,標志著中國佛學已完成了自身的革命,從而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在佛道兩教咄咄逼人的氣勢面前,儒學則顯得陳腐而無生氣。唐初統(tǒng)治者曾有意提倡儒學,命孔穎達等撰《五經(jīng)正義》頒行天下,以統(tǒng)一南北經(jīng)學。這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王朝大一統(tǒng)的要求,但也形成了唐前期儒學重章句訓詁、守經(jīng)傳注疏的習氣,局限了儒學在義理方面的思考和發(fā)展。唐代的明經(jīng)、進士考試都考儒家經(jīng)典,但明經(jīng)側(cè)重于帖經(jīng),進士實側(cè)重于詩賦,以至于應進士舉者“六經(jīng)則未嘗開卷,三史則皆同掛壁”,明經(jīng)也只務記誦帖括,罕能通經(jīng)之奧義者。相對于日趨精密的佛學禪思,儒學在理論思維上殊少發(fā)展,而漸趨于下風。在政權穩(wěn)定的唐前期,這種欠缺還并不顯得突出,及至王權衰落的唐后期,其固陋已不足于維護局面了。因而對儒學加以改造,使其重新占據(jù)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地位,并為強化中央集權尋求理論上的依據(jù),成為儒學面臨的急迫的時代課題。明乎此《, 原道》在學術思想和社會政治方面的意義就不言而喻了。

    早在韓愈之前,經(jīng)學領域的變革已經(jīng)在暗暗滋長了。史學家劉知幾曾著《疑古》、《惑經(jīng)》,指責《尚書》“求其前后,理甚相乖” (卷十三) ,就連孔夫子在與弟子的應答中“, 頗亦互聞得失”,其所著之《春秋》,也頗有令人不解之處 (卷十四) 。然而劉知幾對經(jīng)典的懷疑在當時的學術氛圍中,只是極個別的行為,因而招致了壓制和批評。直到安史之亂后,人們痛定思痛,才開始對唐代前期的思想學術加以認真的反思,導致了儒學風氣的逐漸轉(zhuǎn)變。啖助、趙匡、陸淳的《春秋》學擺脫傳注束縛,依經(jīng)駁傳,以公羊家“微言大義”之說解說《春秋》,試圖達到解決時代政治問題的目的。韓愈的朋友盧仝也是“春秋三傳束高閣,獨抱遺經(jīng)究終始”(卷五) 。他們雖不像劉知幾那樣倡言疑經(jīng),但已顯然超出了傳統(tǒng)義疏之學的范圍。在這種學術風氣下,再加上南宗禪風的感發(fā),韓愈的《原道》等作便“直指人倫,掃除章句之繁瑣” ,擺脫了漢唐儒學傳注義疏的傳統(tǒng)形態(tài),針對時代的現(xiàn)實問題,以先秦儒家的社會lun6*理觀為依據(jù),自由展開議論。這對于宋儒一空依傍、自由說經(jīng)的風氣,無疑具有開創(chuàng)之功。

    《原道》最引人注目之處,在于提出了一個“道統(tǒng)”的授受體系。韓愈在重申了儒家的社會lun6*理學說后,總結(jié)說:“斯道也,何道也? 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宋儒所樂道的“道統(tǒng)”的形態(tài)即由此而來。關于韓愈的“道統(tǒng)”說,陳寅恪先生曾經(jīng)指出,它一方面是受了《孟子》卒章的啟發(fā),一方面也受到了禪宗傳法世系的影響。在佛教各宗派中,禪宗晚出,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權威,它提出了所謂“教外別傳”“, 以心印心”的傳法方式,建立了一個一脈相傳的傳法世系。韓愈為了與佛教相對抗,便提出了一個更為源遠流長的儒道的授受體系,試圖以中土的“道統(tǒng)”壓倒來自夷狄的“法統(tǒng)”。關于這一點,黃云眉先生曾提出異議,其依據(jù)是韓愈在《送浮屠文暢師序》中,在重述了這個道統(tǒng)的傳授體系后,曾反問說:“今浮屠者,孰為而孰傳之也?”(卷二十)韓愈的道統(tǒng)既然是從禪宗那里模仿來的,這樣的反問豈不是毫無意義了?在我們看來,韓愈生活的時代,禪宗已經(jīng)大行,韓愈對其傳說世系當然會有所聞,從中受到感發(fā)也是完全可能的。韓愈對文暢的反問,著重點不在于佛教傳授是否具有統(tǒng)緒,而在于強調(diào)佛教法統(tǒng)之不正,和他《原道》中批評習佛者“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其用意是完全相同的。

    在韓愈的道統(tǒng)體系中,孟子是他承認的最后一位傳人。不僅如此,在其他許多文章中,韓愈都表現(xiàn)了對孟子由衷的敬意。在《送王秀才序》中,他說:“自孔子沒,群弟子莫不有書,獨孟軻氏之傳得其宗?!?卷二十)《讀荀》中說:“始吾讀孟軻書,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王易王,霸易霸也。以為孔子之徒?jīng)],尊圣人者,孟氏而已?!?(卷十一)《與孟尚書書》中說:“向無孟氏,則皆服左袵而言侏離矣。故愈嘗推尊孟氏,以為功不在禹下者,為此也。”(卷十八) 諸如此類的話在韓愈文集中所在多有。指出這一點是有意義的。著名經(jīng)學史家周予同先生曾說《, 孟子》一書在唐宋時代經(jīng)歷了一個自子部上升到經(jīng)部的“升格運動”。代宗寶應二年(763) ,楊綰已經(jīng)請求把《論語》、《孟子》、《孝經(jīng)》兼為一經(jīng), 用于科舉 ;仁宗嘉祐六年(1061) ,刻印《孟子》石經(jīng);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中《孟子》已列入經(jīng)部。在這個過程中,韓愈的大力表彰起到了關鍵作用,宋儒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韓愈認識孟子的。那么一向被舊史家認為是性情倔強的韓愈,為何獨獨對孟子低首折心呢? 這一方面,固然與他們所處的時代有關。孟子時,楊墨橫流,孟子奮然以維護儒道為己任,辟邪說,難壬人,在儒學發(fā)展中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韓愈生活的唐代后期,佛老泛濫,嚴重威脅了儒學的權威,所以他亦欲效法孟子,“障百川而東之,挽狂瀾于既倒”。因而他對于孟子有著一種深刻的認同之感。另一方面,也與當時儒學發(fā)展的動向有關。漢代儒學建立的以綱常禮教外在力量制約人們行為的lun6*理政治體系,至唐后期在戰(zhàn)亂和異端思想的雙重打擊下,已趨于解體。所以,韓愈稍前和同時的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如楊綰、權德輿、陸贄等人,已開始從較重視個體內(nèi)在修養(yǎng)的儒家經(jīng)典中,尋求重構儒學政治體系的可能性,于是《孟子》、《中庸》、《大學》逐漸為人重視?!对馈分幸谩洞髮W》“修齊治平”的學說,以駁斥佛老為修養(yǎng)心性而置國家社會于不顧的悖理,也同樣表現(xiàn)了儒學的這種動向。所以陳寅恪先生說《原道》中這段文字是“吾國文化史上最有關系之文字”,因為它把“抽象之心性與具體之政治社會組織可以融會無礙,既盡量談心說性,兼能濟世安民”。將外在社會政治結(jié)構的基礎建立在個體心性自覺的基礎之上,這正是宋代儒學的發(fā)展方向。

    《原道》最直接的打擊對象是佛老,韓愈所要誅的“民”,也是士農(nóng)工賈四民之外的佛老二民,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嚴復等人從這個角度對《原道》的指責顯然是不合適的。韓愈從國計民生的角度指責佛老破壞了社會的生產(chǎn)和生活,這種基于現(xiàn)實功利的批判無疑是有力的。唐代的僧道不納賦稅,不服徭役,所以逃丁避罪者,并集于寺觀,“至武宗會昌滅佛時,官度僧尼已達二十六萬多人” (卷十七) ,寺廟廣占田產(chǎn)財富“, 十分天下之財,而佛有其七八”(卷一0一) ,對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生活確實危害極大。但韓愈對佛老的批判在理論上則顯得簡單而粗疏,他一則以儒家“修齊治平”的觀念批判佛老外天下國家于不顧,二則以儒家“尊王攘夷”的觀念批評習佛者“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但他并沒能就《大學》中“修齊治平”的理論加以展開,從而在漢儒體系趨于瓦解后為人們尋求到新的安身立命之處,因而很難使人心服,這是受儒學發(fā)展程度局限的結(jié)果。在義理上相對滯后的儒學,只有吸取佛教義理的精髓,才能最終超越佛學。韓愈平生以辟佛自任,但他在思想方式上已不自覺地感染到了佛學,與他同時的柳宗元、李翱等人則自覺地援佛入儒,而這項事業(yè)的最終完成也有待于宋儒的努力。

    《原道》強調(diào)“君君臣臣”的等級秩序,還隱隱地將矛頭指向了另一個強大的對手———藩鎮(zhèn)。對于這一點,陳寅恪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已經(jīng)揭示。他認為,韓愈在文章中屢申“夷夏之大防”,其中實包含著對安史之亂后藩鎮(zhèn)割據(jù)局面的深憂,因為安史是“西胡za6*種,藩鎮(zhèn)又是胡族或胡化的漢人”。此說雖有理,似略顯迂。相比之下,倒是蔣凡先生之說更為顯明?!对馈分姓f:“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則誅?!狈?zhèn)割據(jù)之地,朝廷政令不行,租賦不入,這樣的亂臣賊子,正在可誅之列。只是由于當時藩鎮(zhèn)勢力正熾,才不得已以曲筆加以誅伐?!对馈分?實有著強烈的干預現(xiàn)實的用心。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韓愈的道統(tǒng)思想雖在理論上還不成熟,但卻顯示了唐代后期儒學的發(fā)展趨勢,顯示了儒學為適應時代變化而進行的努力。因而《, 原道》一文在儒學發(fā)展史上確是一篇不可忽視的重要文章。

    【作者小傳】

    韓愈(公元768—825年),字退之,孟州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唐代杰出的文學家,與柳宗元創(chuàng)導古文運動,主張“文以載道”,復古崇儒,抵排異端,攘斥佛老,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韓愈出身于官宦家庭,從小受儒學正統(tǒng)思想和文學的熏陶,并且勤學苦讀,有深厚的學識基礎。但三次應考進士皆落第,至第四次才考上,時二十四歲。又因考博學宏詞科失敗,輾轉(zhuǎn)奔走。唐德宗貞元十二年(796)起,先后在宣武節(jié)度使董晉、徐州節(jié)度使張建封幕下任觀察推官,其后在國子監(jiān)任四門博士。貞元十九年(803年),升任監(jiān)察御使。這一年關中大旱,韓愈向德宗上《論天旱人饑狀》,被貶為陽山縣令。以后又幾次升遷。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韓愈上《論佛骨表》,反對佞佛,被貶為潮州刺史。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召回長安,任國子祭酒,后轉(zhuǎn)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后世稱為“韓吏部”。死后謚號“文”,故又稱為“韓文公”。有《韓昌黎集》。

    關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初中文言文《記承天寺夜游》鑒賞《記承天寺夜游》全文情感真摯,言簡義豐,起于當起,止于當止,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下面是其作品鑒賞,歡迎閱讀:
    • 衛(wèi)人迎新婦,婦上車,問:“驂馬,誰馬也?”御曰:“借之?!毙聥D謂仆曰:“拊驂,無笞服!”車至門,扶,教送母:“滅灶,將失火?!比胧遥娋?,曰
    • 閩人許將許將,字沖元,福州閩人。舉進士第一。歐陽修讀其賦,謂曰:“君辭氣似沂公①,未可量也?!焙灂褢c軍判官,秩滿②,當試館③職,辭曰:“起
    • 語文文言文練習題之許生端方許生端方道光間,姑蘇渡僧橋畔,泊一縣試舟。書生姓許,年方二十,風度翩翩,多才,生平端方無戲言,有古賢士之風。三更,
    • 左傳原文:晉侯之弟揚干亂行曲梁,魏絳①戮其仆②。晉侯怒,謂羊舌赤③曰:“合諸侯,以為榮也。揚干為戮,何辱如之?必殺魏絳,無失也!”對曰:“絳
    • 袁枚黃生借書說文言文翻譯導語:袁枚是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袁枚黃生借書
    • 蘇頌傳文言文閱讀練習及參考答案蘇頌,字子容。第進士,知江寧縣。遷集賢校理,編定書籍。頌在館下九年,奉祖母及母,養(yǎng)姑姊妹與外族數(shù)十人,甘旨融怡
    • 高考??嘉难晕膶W常識高考的時候需要考到文學常識,我們這個時候可以看看下面的高考??嘉难晕膶W常識哦!高考??嘉难晕膶W常識1.《詩經(jīng)》:又名“詩
    • 《真州東園記》原文及翻譯導語: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chuàng)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領導了北宋革新運動,繼承并發(fā)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下面和小編一
    • 《歐陽文忠公集》文言文閱讀題有自岳陽至者,以滕侯【】之書、洞庭之圖來告曰:愿有所記。予發(fā)書按圖,自岳陽門西距金雞之右,其外隱然隆高以長者,曰
    • 約不可失文言文原文及翻譯約不可失講述的是魏文侯與虞人約定打獵,但是那一天,他和別人喝了酒而且天又下雨了,他本有理由不赴約,但是魏文侯十分堅決
    • 朱熹原文:蓋汝好學,在家足可讀書作文,講明義理,不待遠離膝下,千里從師。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學,已無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于俗
    • 楊繪,字元素,綿竹人。少而奇警,讀書五行俱下,名聞西州。進士上第,通判荊南。為開封推官,遇事迎刃而解,諸吏惟日不足,繪未午率沛然。仁宗愛其才
    • 新亭對泣文言文翻譯《新亭對泣》的作者是劉義慶,劉義慶是劉宋武帝的堂侄,在諸王中頗為出色,且十分被看重。下面給大家整理了新亭對泣文言文翻譯,一
    • 文木先生傳文言文及讀答案先生姓吳氏,諱敬梓,字敏軒,一字文木,全椒人。世望族,科第仕宦多顯者。先生生而穎異,讀書才過目,輒能背誦。稍長,補學
    • 石崇與王榿爭豪 石崇與王愷爭豪,并窮綺麗,以飾輿服。武帝,愷之甥也,每助愷。嘗以一珊瑚樹高二尺許賜愷,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愷以示崇
    • 孟子見梁襄王孟子梁惠王上,古文。主要表述孟子勸解梁惠王做一個仁君的故事。原文孟子見梁襄王。出, 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div>
    • 送東陽馬升序文言文和答案【甲】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 宋玉對楚王問文言文翻譯用現(xiàn)今的話說,宋玉的群帶關系大概是糟透了。不僅是同僚中傷他,非議他,沒少給他打小報告,就連“士民眾庶”都不大說他的好話
    • 高考文言文閱讀訓練習題宋史郭崇傳郭崇,應州金城人。重厚寡言,有方略。初名崇威,避周祖名,止稱崇。父祖俱代北酋長。崇弱冠以勇力應募為卒。后唐清

    評論

    發(fā)表評論
    手機版 語文 詞典網(wǎng) 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