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上杜中丞論舉官書》原文及翻譯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3-02-06 20:28:59
歐陽修《上杜中丞論舉官書》原文及翻譯
導語: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chuàng)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領導了北宋革新運動,繼承并發(fā)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歐陽修《上杜中丞論舉官書》原文及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修前見舉南京留守推官石介為主簿,近者聞介以上書論赦被罷,而臺中因舉他吏代介者。介,一賤士也,用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舉動也。
介為人剛果有氣節(jié),力學,喜辯是非,真好義之士也。始執(zhí)事舉介,議者咸曰知人之明,今聞其罷,皆謂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賤當有說,曰當罷,修獨以為不然。主簿于臺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臺中者,必以正直、剛明、不畏避為稱職。今介未履臺門之閾,而已因言事見罷,度介之才,不止為主簿,直可任御史也。是執(zhí)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負執(zhí)事之知矣。
修嘗聞長老說,趙中令相太祖皇帝也,□某事?lián)窆?,中令列二臣姓名□進,太祖不肯用。他日又問,復以進,又不用。他日以問,復以進,太祖大怒,裂□奏,擲殿階上,中令色不動,插笏帶間,徐拾碎紙袖歸中書。他日又問,則補綴□復以進,太祖大悟,終用二臣者。彼之敢爾者,蓋先審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今執(zhí)事之舉介也,若知而舉,則不可遽止。
且中丞為天子司直之臣,上雖好之,其人不肖,則當彈而去之。上雖惡之,其人賢,則當
舉而申之。非謂隨上好惡而高下者也。故曰主簿雖卑,介雖賤士,其可惜者中丞之舉動也。
況今斥介而他舉,必亦擇賢而舉也。夫賢者固好辯,若舉而入臺,又有言,則又斥而他舉乎?如此,則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伏惟執(zhí)事如欲舉愚者,則豈敢復云;若將舉賢也,愿無易介而他取也。故敢布狂言,竊獻門下,伏惟幸察焉。
(選自《歐陽修文集》,有刪改)
譯文:
(我)歐陽修從前見到您薦舉南京留守推官石介做主簿,最近又聽說石介因為上書談論赦免 的事情被罷官,臺中于是舉薦其他官員代替石介。石介,不過是一個下層士人,任用他與否都不足以妨礙政務,不過我覺得可惜的,是中丞您的舉措。
石介為人剛直果敢,頗有氣節(jié),勉力治學,喜歡明辨是非,實在是好義之士。當初您舉薦石介,談論的人都說您有知人之明,現(xiàn)在聽說他被罷免了,(大家)都認為赦免是皇上已經推行的命令,不是關系疏遠地位卑下的人應當議論的,都說(石介)應當被罷免,唯獨我認為不是這樣。在臺中這個官署范圍內,主簿并不是專職議事的官員,可是大凡官居臺中的,必定要以正直剛強明察無畏才算是稱職?,F(xiàn)在石介還沒踏進臺中的門檻,就因為上書議事被罷職, 我估量石介的才干,不止可以做主簿,甚至可以擔任御史的官職了。這說明您有知人之明, 而石介也沒有辜負您的知遇之恩。
我曾經聽年長的人說,趙中令輔佐太祖皇帝的時候,為了某件事需要選擇官員,趙中令列出了兩位大臣的姓名舉薦,太祖不肯任用。過幾天太祖又催問人選,趙中令又推薦他們, 太祖還是不肯任用。過幾天再次催問,還是推薦他們,太祖十分生氣,撕爛他的奏章, 扔到大殿的臺階上,中令臉色平靜,把笏板插進腰帶里,慢慢拾起那些碎紙片,放進袖中返回了官邸。過了一段時間太祖又催問,趙中令就修補好那奏章再次舉薦,太祖幡然醒悟,最終任用了那兩位大臣。趙中令敢這樣做,可能是因為他之前確切知道這兩位是可用之人,然后確實如此并且無人可以替代?,F(xiàn)在您舉薦石介,如果也是因為深刻的了解他才舉薦他的,那么就不應該就此停止。 并且杜中丞您是皇上直管的'大臣,即使皇上喜歡他,如果這個人沒有才干,那么您也應當彈劾他并讓他離開;即使皇上厭煩他,如果這個人很有才干,您也應該舉薦并使他受到重用。并不是隨著皇上的個人喜好或者厭惡,決定被任用者職位的高低。所以說主簿的官職雖然低微,石介雖然是個下層士人,真正值得可惜的是杜中丞您的舉措。
況且現(xiàn)在罷黜石介另外舉薦別人,也一定要選擇賢能的人舉薦。賢能的人本來就喜歡辯議,如果將他舉薦進入臺中,他又有進言,那還將罷黜他而另外舉薦別人嗎?這樣一來,那么最終一定會選擇一個愚笨暗弱怯懦緘默的人才會停止。我私下認為您如果想舉薦愚笨的人,那我就不敢多說什么了;如果您要舉薦賢能的人,懇請您不要換掉石介而任用別人。所以我斗膽說了這些狂妄的話,私下進獻給您,恭敬地請您明察。
關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小學生如何才能學好文言文按《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生學習文言文,不要求學生逐詞逐句對譯,更不需要學生了解文言文句式等有關古漢語知識,只要會朗讀
- 文言文閱讀答案附翻譯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鄧禹字仲華,南陽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誦詩,受業(yè)長安。時光武亦游學京師,禹年雖幼,而見光武
- 《百家姓.方》文言文的歷史來源歷史來源「方」源出;出自「姬」姓,以字為氏。周宣王有大臣方叔。見《詩經.小雅.采芑》云﹕「方叔噸?。」「方g澹卿
- 金史原文:梁肅,字孟容,奉圣州人。天眷二年,擢進士第,調平遙縣主簿,遷望都令。以廉,入為尚書省令史。攝大名少尹。正隆末,境內盜起,驅百姓平人
- 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博學能屬文,美須眉,善談論??⑾暮钔愔孕职灾悠拗?。舉上計吏,州四辟從事,皆不就。夏侯霸之降蜀也,姻親
- 伯牙絕弦文言文的譯文導語:古時有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被傳為千古佳話。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伯牙絕弦,是講述
- 蘇廷評行狀蘇 軾公諱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達不羈,讀書,略知其大義,即棄去。謙而好施,急人患難,甚于為己。衣食稍有余,輒費用,或以予
- 清史稿原文:張勇,字非熊,陜西咸寧人。善騎射,仕明為副將。順治二年,英親王阿濟格師次九江,勇來降,檄令招撫,得總兵以下七百余人。時李自成將賀
- 高中語文文言文怎么學文言文是一種仍然活著卻也已經死去的語言,說他活著,因為我們的漢字和文化從未斷絕,說他死了,是因為文言文已經與我們現(xiàn)代語言
- 錄桃源畫記(唐)舒元輿四明山道士葉沈,囊出古畫,畫有桃源圖。圖上有溪,溪名武陵之源。按《仙記》,分靈洞三十六之一支。其水趣流,勢與江河同。有
- 淺析文言文的教學價值盡管文言有一些“缺點”,但縱觀歷史,客觀地說,文言這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還是功大于過的。當然,作為一種書面語言,文言完成了
- 納蘭性德原文:世道江河,動成積習,風雅之道,而有高髻廣額之憂①。十年前之詩人,皆唐之詩人也,必嗤點夫宋;近年來之詩人,皆宋之詩人也,必嗤點夫
- 《山之叟》原文及翻譯文言文袁枚《山之叟》原文及翻譯山之叟袁枚(有刪節(jié))冬月,山之叟擔一牡丹,高可隱人,枝柯鄂①韡②,蕊叢叢以百數(shù)。主人異目視
- 聊齋志異原文:太學李月生,升宇翁之次子也。翁最富,以缸貯金,里人稱之“八缸”。翁寢疾,呼子分金:兄八之,弟二之。月生怨望。翁曰:“我非偏有愛
- 劉基《活水源記》靈峰之山,其上曰金雞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楓、多松。其鳥多竹雞,其狀如雞而小,有文采,善鳴。寺居山中,山四面環(huán)之。其前曰陶山
- 文言文《陳情表》原文及譯文原文: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臣少多疾病,九
- 文言文訓練:曹劌論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左傳》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 漢書原文:兒(ní)寬,千乘人也。治《尚書》,事歐陽生。以郡國選詣博士,受業(yè)孔安國。貧無資用,嘗為弟子都養(yǎng)。時行賃作,帶經而鋤,休息輒讀誦,
- 金山寺文言文翻譯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xiàn)實主義詩人。下面是小編搜集到的的梅堯臣的'金山寺文言文翻
- 高一文言文學習方法有哪些讀。學文言文一定要讀,應該在理解句意和正確斷句的基礎上多朗讀。因為文言文的語感培養(yǎng)很重要。譯。根據(jù)課 * 釋或課外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