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里與誠齋》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2-08-08 16:10:55
標簽:
《楊萬里與誠齋》是楊萬里所著的一篇古文
原文
楊萬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紹興二十四年進士第,為贛州司忘掉,調永州零陵丞。時張浚謫永,杜門謝客,萬里三往不得見??C阋哉恼\意之學,萬里服其教終身,乃名讀書之室曰“誠齋”。
【閱讀練習】
1、解釋:①謫 ②名
2、翻譯:①杜門謝客 ②浚勉以正心誠意之學
參考答案
1.①貶官②命名
2.①關起門來謝絕來客②張浚用端正良心誠意待人的學問勉勵自己。
解釋
吉州:古州名,今江西境內。
紹興:宋高宗年號。
進士第:科舉考試中獲得“進士”身份。
司戶:官職名稱,負責錢糧稅收。
丞:縣令的屬官。
張浚:南宋重臣,力主抗金。
謫:被貶謫.
名:命名.
翻譯
楊萬里,字廷秀,是吉州吉水人。紹興二十四(1154年)中進士,做了贛州司戶,后調任永州零陵縣丞相。當時張浚被貶謫在永州,正閉門辭客,楊萬里多次前往(拜訪)都不能見到,寫信盡力請求才被召見。張浚以做人要正直以及對人有誠信的道理勉勵他。楊萬里(立志)一生都服從他的教誨,于是把書齋命名為“誠齋”。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眾號:詞典網,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文言文梁彥光,少聰慧,有至性的閱讀答案及翻譯①梁彥光,少聰慧,有至性,其父每謂所親曰:“此兒有風骨,當興吾宗?!比胩珜W,略涉經史,有規(guī)撿,造
- 初一上冊文言文原文及譯文一、詠雪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
- 澤山雜記文言文練習題及答案景清倜儻尚大節(jié)②,領鄉(xiāng)薦③,游國學④。時同舍生有秘書⑤,清求而不與。固請,約明日還書。生旦往索。曰:“吾不知何書,
- 世說新語原文:桓宣武①命袁彥伯②作《北征賦》,既成,公與時賢共看咸嗟嘆之。時王珣在坐,云:“恨少一句,得‘寫’字足韻③當佳?!痹从谧鴶埞P益
- 毛忠,字允誠,初名哈喇,西陲人。正統(tǒng)三年,從都督蔣貴征朵兒只伯,先登陷陣,大獲,擢都指揮僉事。十年以守邊勞,進同知,始賜姓。明年,從總兵官任
- 古代文言文訓練之《淮南子汜論訓》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為而難成者,有難成而易敗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獨見而留意也。誳①寸
- 左傳原文:子產相鄭伯以如晉。晉侯以我喪故,未之見也。子產使盡壞其館之垣而納車馬焉。士文伯讓之,曰:“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盜充斥,無若諸侯之屬
- 《后漢書王渙傳》文言文原文及翻譯原文:王渙字稚子廣漢郪人也父順安定太守渙少好俠尚氣力數剽輕少年晚而改節(jié)敦儒學習《尚書》讀律令略舉大義為太守陳
- 趙密字微叔,太原清源人。政和四年,用材武試崇政殿,授河北隊將,戍燕。高宗以大元帥開府,檄統(tǒng)先鋒援京師。建炎元年,從張俊討任城寇李昱,俊輕騎先
- 高考的文言文閱讀文言文占據高考語文閱讀部分的半壁江山,與現(xiàn)代文閱讀平分秋色,隨著二期課改的全面推廣和不斷深入,對文言文的考察力度將會逐步加大
- 豆盧寧,字永安,昌黎徒何人。其先本姓慕容氏,燕北地王精之后也。高祖勝,以燕?;适汲鯕w魏,授長樂郡守,賜姓豆盧氏。或云北人謂歸義為“豆盧”,因
- 智囊原文:張遼①受曹公②命屯長社③。臨發(fā),軍中有謀反者夜驚亂火起一軍盡擾。遼謂左右曰:“勿動!是不一營盡反,必有造④變者,欲以動亂人耳?!蹦?/div>《待漏院記》的文言文翻譯《待漏院記》選自《四部叢刊》本《小畜集》,作者王禹偁(chēng)。文章以宰相待漏之時的不同思想狀態(tài),將宰相分為賢相文言文《將相和》片斷賞析前不久,筆者聽一位老師執(zhí)教《將相和》(六年制第十冊)中的澠池之會。這位老師抓住了學生愛分勝負的心理特點精心設問,并讓袁繼忠,其先振武人,后徙并州。父進,仕周為階州防御使。繼忠以父任補右班殿直。太宗即位,以為閣門祗候,令擊梅山洞賊,破之。又巡遏邊部于唐龍鎮(zhèn)。文言文片段訓練之鑿壁偷光篇閱讀下面文言語段,回答問題??锖馇趯W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速,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人名)舊五代史原文:李珽,字公度,隴西敦煌人?,E聰悟,有才學,尤工詞賦。年二十四登進士第,解褐授校書郎,拜監(jiān)察御史,俄丁內艱。先是,父旅殯在遠。家陳循,字德遵,泰和人。永.樂.十三年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習朝廷典故。帝幸北京,命取秘閣書詣行在,遂留侍焉。 &n韓愈原文:進士侯喜,為文甚古,立志甚堅,行止取舍有士君子之操。家貧親老,無援于朝,在舉場十余年,竟無知遇。愈常慕其才而恨其屈。與之還往,歲月班超投筆從戎文言文注釋賞析文言文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jié)。然內孝謹,居家常執(zhí)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
評論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