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和氏》《昔者吳起教楚悼王以楚國之俗》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2-12-01 12:50:28
韓非子·和氏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蓖跻院蜑檎N,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 ),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qū)氂穸}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br/>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雖獻璞而未美,未為主之害也,然猶兩足斬而寶乃論,論寶( )此其難也!今人主之于法術(shù)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然則有道者①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獻耳。主用術(shù)則大臣不得擅斷,近習②不敢賣重;官行法則浮萌③趨于耕農(nóng),而游士危于戰(zhàn)陳,則法術(shù)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禍也。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議越民萌之誹獨周乎道言也則法術(shù)之士雖至死亡道必不論矣。
【注釋】①有道者: 法、術(shù)之士。②近習:指君主寵愛親信的人。③浮萌:游民。萌,通“ 氓 ”。④論:認可。
昔者吳起教楚悼王以楚國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眾,若此則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貧國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絕滅百吏之祿秩,損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士?!钡客跣兄谀甓耙樱瑓瞧鹬庥诔?。商君教秦孝公以連什伍,設(shè)告坐⑤之過,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而遂⑥公家之勞,禁游宦之民而顯耕戰(zhàn)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國以富強,八年而薨,商君車裂于秦。楚不用吳起而削亂,秦行商君法而富強,二子之言也已當矣,然而枝解吳起而車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細民惡治也。當今之世,大臣貪重,細民安亂,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無悼王、孝公之聽,( )法術(shù)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術(shù)哉!此世所以亂無霸王也。
【注釋】⑤告坐:被告發(fā)而連坐。⑥遂:舉薦。
6.下列語句中,加 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武王薨,文王即位薨: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人死去
B.貞士而名之以誑 名:命名
C.損不急之枝官 損:損害
D.大臣苦法而細民惡治也 治:社會安定太平
7. 將文言虛詞依次填入文中括號內(nèi),最恰當?shù)囊唤M是
A.矣 于 乃 B.矣 若 則
C.也 于 則D.也 若 乃
8.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議越民萌之誹獨周乎道言也則法術(shù)之士雖至死亡道必不論矣
A.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議/越民萌之誹/獨周乎道言也/則法術(shù)之士雖至死/亡道必不論矣
B.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議/越民萌之誹/獨周乎/道言也/則法術(shù)之士雖至死亡/道必不論矣
C.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議/越民萌之誹/獨周乎/道言也/則法術(shù)之士雖至死/亡道必不論矣
D.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議/越民萌之誹/獨周乎道言也/則法術(shù)之士雖至死亡/道必不論矣
9.下列對課文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段,和氏得到玉璞后,先后兩次進獻君王,均以欺騙罪被處以刖足之刑。后至文王時他才得以獻玉而正名,并將玉命名為“和氏之璧”。
B.第二段,韓非指出若以法、術(shù)治國的話,臣則失去擅權(quán)弄權(quán)的自由,士民則失去游說游蕩的自由,法、術(shù)也就成了群臣士民的禍害。
C.第三段,韓非借吳起與商君之例,闡明了法、術(shù)能否施行于世,取決于君主的判斷力以及臣子細民的處世態(tài)度。然后借此針砭時弊,指出當世亂而無霸主的原因。
D.文章除了運用和氏之喻、吳起商鞅之例外,還拿悼王孝公楚秦兩國君主對法的態(tài)度及其結(jié)果作對比,文筆犀利而深入淺出,敘議相間而富于變化。
10.將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悲夫?qū)氂穸}之以石。(3分)
(2)然則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獻耳。(4分)
(3)禁游宦之民而顯耕戰(zhàn)之士。(3分)
參考答案
6.C
7.B
8.D
9. C(A項,“將玉命名為“和氏之璧”,應(yīng)是楚文王。B項“法術(shù)也就成了群臣士民的禍害”有錯,原文“所禍”,所字結(jié)構(gòu),“禍”應(yīng)為動詞,根據(jù)前后文,其意應(yīng)為:(被群臣士民)看作禍害;另,依據(jù)選項表述,“法術(shù)也就成了群臣士民的禍害”是韓非的觀點,這與文章的觀點是相違背的。D項,“拿悼王孝公楚秦兩國君主對法術(shù)的不同態(tài)度及其結(jié)果進行對比”有錯,文中楚悼王與秦孝公并非對比。)
10.(1)(3分)【譯文】而是為它本是寶玉卻用石來稱呼它而悲傷。
【解析】計分點:寶玉、而、介賓短語后置各1分。寶玉,名詞用作動詞,是寶玉。而,表轉(zhuǎn)折,卻。題之以石,循直譯原則,應(yīng)為介賓短語后置,還原應(yīng)為“以石題之”,以,用;題,稱作、稱呼等。悲,為動用法,為……感到悲傷,也可靈活譯為動詞“悲傷、悲嘆”。另,夫,助詞,表感嘆語氣。
(2)(4分)【譯文】既然這樣,那么法、術(shù)之士還沒被殺戮,只是因為促成帝王之業(yè)的法寶還沒進獻罷了。
【解析】計分點:然則、特、帝王、句意各1分。然則,古漢語常見固定結(jié)構(gòu),古今異義詞,此處譯為“既然這樣,那么”或“這樣,那么”。特,只是。帝王,能促成帝王之業(yè),或類似意思,直接譯為帝王的,不計分。之,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譯時刪去;不戮,含被動義,沒有被殺。璞。是一個喻詞。
(3)(3分)【譯文】約束靠游說求官的人而使從事耕作與為國作戰(zhàn)的人顯貴起來。
【解析】計分點:禁、游宦、顯各1分。禁,約束,譯為禁止,不計分,譯為制止,勉強算對。游宦,靠游說求官,若譯為“游說求官”,也給分(游宦:春秋戰(zhàn)國時期士人離開本國至他國謀求官職)。顯,使動用法,使……顯貴。
【參考譯文】
楚人卞和在荊山中得到一塊玉璞,捧著進獻給楚厲王。厲王讓玉匠鑒定。玉匠說:“是石頭?!眳柾跽J為卞和是行騙,就砍掉了他的左腳。到厲王死,武王繼位。卞和又捧著那塊玉璞去獻給武王。武王讓玉匠鑒定,玉匠又說:“是石頭。”武王也認為卞和是行騙,就砍掉了他的右腳。武王死,文王登基。卞和就抱著那塊玉璞在荊山下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干了,跟著流出的是血。文王聽說后,派人去了解他哭的原因,問道:“天下受斷足刑的人多了,你為什么哭得這么悲傷?”卞和說:“我不是悲傷腳被砍掉,而是悲傷把寶玉稱作石頭,把忠貞的人稱作騙子。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文王就讓玉匠加工這塊玉璞并得到了寶玉,于是命名為“和氏之璧”。
珍珠寶玉是君主急需的,即使卞和獻的玉璞不夠完美,也并不構(gòu)成對君主的損害,但還是在雙腳被砍后寶玉才得以論定,鑒定寶玉就是如此的困難。如今君主對于法術(shù),未必像對和氏璧那樣急需,還要用來禁止群臣百姓的自私xie6*惡行為。既然這樣,那么法術(shù)之士還沒被殺戮的原因,只是促成帝王之業(yè)的法寶還沒進獻罷了。君主運用法術(shù),大臣就不能擅權(quán)獨斷,左右近侍就不敢賣弄權(quán)勢;官府執(zhí)行法令,游民就得從事農(nóng)耕,游說之士就得冒著危險去當兵打仗;那么法術(shù)就被群臣百姓看成是禍害了。君主如果不能抵制大臣的議論,擺脫黎民百姓的誹謗,單要完全采納法術(shù)之言,那么法術(shù)之士即使到死,他們的學說也一定不會被認可。
從前吳起向楚悼王指出楚國的風氣說:“大臣的權(quán)勢太重,分封的貴族太多。像這樣下去,他們就會上逼主而下虐民,這是造成國貧兵弱的途徑。不如使分封貴族的子孫到第三代時君主就收回爵祿,取消百官的俸祿等級,裁減多余的官吏,來供養(yǎng)經(jīng)過選拔和訓練的士兵。”楚悼王施行此法一年就死了,吳起在楚遭到肢解。商君教秦孝公建立什伍組織,設(shè)置告密連坐的制度,焚燒書,彰明法令,堵塞私人的請托而進用對國家有功的人,約束靠游說做官的人而使農(nóng)民士兵顯貴起來。孝公實行這些主張,君主因此尊貴安穩(wěn),國家因此富庶強大。八年后秦孝公死了,商鞅在秦受到車裂。楚國不用吳起變法而削弱混亂,秦國推行商鞅變法而富庶強大。二人的主張已夠正確的了,但是肢解吳起,車裂商鞅,又為的什么呢?為的是大臣苦于法令而小民憎恨社會安定啊。當今之世,大臣貪權(quán),小民安于動亂,比秦、楚的壞風氣還要嚴重,而君主又沒有楚悼王、秦孝公那樣的判斷力,那么法術(shù)之士又怎能冒吳起、商鞅的危險來闡明自己的法術(shù)主張呢?這就是she6*會6*混亂而沒有霸王的原因。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王安石原文:石門亭在青田縣若干里,令朱君為之。石門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觀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君至而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
- 春節(jié)賀詞文言文致 謝丹桂飄香,碩果累于枝頭時?;厥讈砺罚`路藍縷,思緒萬千,感激良多。求學期間,適逢學院事務(wù)壓身,每日案牘勞形,汲汲忙忙,唯
- 呂祖泰,字泰然,呂夷簡六世孫,呂祖儉從弟,寓常之宜興。性疏達,尚氣誼,學問該洽。遍游江、淮,交當世知名士,得錢或分挈以去,無吝色。飲酒至數(shù)斗
- 高中文言文訓練記盜附詳細解答南城蕭明彝先生,家世為顯官,厚其貲,庾于田。時當秋獲,挈其愛妾,刈于鄉(xiāng)之別墅。有少年三人,自屋而下,啟其戶,連進
- 高考必背文言文加翻譯導(dǎo)語:高考是一門科學,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把握規(guī)律,成功將水到渠成,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考必背文言文加翻譯,一起來看
- 中考語文文言文翻譯技巧方法指導(dǎo)文言翻譯的原則,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所謂直譯,就是嚴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譯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詞
- 《左傳桓公桓公七年》文言文《左傳?桓公?桓公七年》作者:左丘明【經(jīng)】七年春二月己亥,焚咸丘。夏,谷伯綏來朝。鄧侯吾離來朝?!緜鳌科吣甏?,谷伯
- 文言文高山流水閱讀文言文閱讀(9分)高山流水伯牙子鼓琴,其友鐘子期聽之,方鼓而志在①太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②之間,而
- 學弈的文言文鑒賞《學弈》選自《孟子·告子》,通過弈秋教兩個人學下圍棋的事,說明了做事必須專心致志,決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說弈秋是全國最
- 明史原文:毛澄,字憲清,昆山人。善屬文,舉弘治六年進士第一,授修撰。預(yù)修《會典》成,進右諭德,直講東宮。武宗立,進左庶子。歷禮部侍郎。十二年
- 原毀文言文及注釋【題解】本文論述和探究毀謗產(chǎn)生的原因。作者認為士大夫之間毀謗之風的盛行是道德敗壞的一種表現(xiàn),其根源在于“怠”和“忌”,即怠于
- 河南令張君墓志銘韓愈君諱署,字某,河間人。君方質(zhì)有氣,形貌魁碩,長于文詞,以進士舉博學宏詞,為校書郎,自京兆武功尉拜監(jiān)察御史。為幸臣所讒,與
- 糧車伏兵文言文翻譯裴行儉是唐高宗時名臣,曾經(jīng)擔任吏部尚書、禮部尚書、行軍大總管等職,不僅是一位將軍,還是一位書法家,文武兩道都有很深的造詣,
- 祭公諫穆王征犬戎文言文閱讀祭公諫穆王征犬戎穆王將征犬戎,祭公謀父諫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觀兵。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不震。是故周文
- 莊子釣于濮水文言文訓練及參考答案莊子釣于濮水一、文學常識:節(jié)選自《莊子·秋水》 戰(zhàn)國 莊子二、解釋加點的字:1.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命令,
- 晉書原文:衛(wèi)玠字叔寶,年五歲,風神秀異。祖父罐曰:“此兒有異于眾,顧吾年老,不見其成長耳?!笨偨浅搜蜍嚾胧校娬呓砸詾橛袢?,觀之者傾都。驃騎
- 南齊書原文:裴昭明,河東聞喜人,宋太中大夫松之孫也。父駟,南中郎參軍。昭明少傳儒史之業(yè),泰始中,為太學博士。有司奏:“太子婚,納征用玉壁虎皮
- 文言文《陶潛集》練習題及答案《陶潛集》陶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人也。曾祖侃,晉大司馬。潛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群,任真自得。嘗著《五柳
- 初中語文文言文復(fù)習參考中考文言文試題,一般取材于課內(nèi),尤其是教學大綱中規(guī)定的基本篇目??疾閮?nèi)容主要包括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語句理解與翻譯
- 《萬木圖》序(明)楊士奇《萬木圖》者,翰林侍講建安楊榮勉仁,昭其大父達卿先生之德,示其后之人也。先生有孝行,于為善施義汲汲焉。然不喜以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