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代史·楊師厚傳》原文及翻譯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2-12-04 00:09:34
新五代史
原文:
楊師厚,潁州斤溝人也。少事河陽李罕之,罕之降晉,選其麾下勁卒百人獻(xiàn)于晉王,師厚在籍中。師厚在晉,無所知名,后以罪奔于梁,太祖以為宣武軍押衙、曹州刺史。梁攻王師范,師厚戰(zhàn)臨朐,擒其偏將八十余人,取棣州,以功拜齊州刺史。太祖攻趙匡凝于襄陽,遣師厚為先鋒。師厚取谷城西童山木為浮橋,渡漢水,擊匡凝,敗之,匡凝棄城走。師厚進(jìn)攻荊南,又走匡凝弟匡明,功為多,拜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晉史建瑭以輕兵夜擊梁軍,梁軍大擾,太祖與師厚皆棄輜重南走。太祖還東都,師厚留屯魏州。明年,太祖遇弒,友珪自立,師厚乘間殺魏牙將潘晏、臧延范等,逐出節(jié)度使羅周翰,友珪因以師厚為天雄軍節(jié)度使。
自太祖與晉戰(zhàn)河北,師厚常為招討使,悉領(lǐng)梁之勁兵。太祖崩,師厚遂逐其帥,而稍矜倨難制。友珪陰欲圖之,召師厚入計事。其吏田溫等勸師厚勿行,師厚曰:“吾二十年不負(fù)朱家,今若不行,則見疑而生事,然吾知上為人,雖往,無如我何也。”乃以勁兵二萬朝京師,留其兵城外,以十余人自從,入見友珪,友珪益恐懼,賜與巨萬而還。
已而末帝謀討友珪,問于趙巖,巖曰:“此事成敗,在招討楊公爾。得其一言諭禁軍,吾事立辦。”末帝乃遣馬慎交陰見師厚。師厚猶豫未決,謂其下曰:“方郢王弒逆時,吾不能即討。今君臣之分已定,無故改圖,人謂我何?”其下或曰:“友珪弒父與君,乃天下之惡,均王仗大義以誅賊,其事易成。彼若一朝破賊,公將何以自處?”師厚大悟,乃遣其將王舜賢至洛陽,見袁象先計事,使朱漢賓以兵屯滑州為應(yīng)。末帝卒與象先殺友珪。
末帝即位,封師厚鄴王,詔書不名,事無巨細(xì)皆以諮之,然心益忌而畏之。已而師厚瘍發(fā)卒,末帝為之受賀于宮中。由是始分相、魏為兩鎮(zhèn)。魏軍亂,以魏博降晉,梁失河北自此始。
(節(jié)選自《新五代史》)
譯文/翻譯:
楊師厚,是潁州斤溝人。年少時輔佐河陽李罕之,李罕之投降晉國,挑選了自己帳下的勇士一百人獻(xiàn)給晉王,師厚就在這個名冊中。師厚在晉國,沒有什么名氣,后來因罪投奔梁朝,梁太祖讓他擔(dān)任宣武軍押衙、曹州刺史。梁朝進(jìn)攻王師范,楊師厚攻打臨朐,俘虜了王師范的副將有八十多人,攻占取棣州,因功授予齊州刺史。梁太祖攻打襄陽的趙匡凝,派遣楊師厚擔(dān)任先鋒。楊師厚砍伐西童山的樹木搭建一座浮橋,渡過漢水,攻打趙匡凝,大敗趙匡凝,趙匡凝棄城逃跑。楊師厚乘勝進(jìn)攻荊南,又趕走了趙匡凝的弟弟趙匡明,建立的功勞最多,授予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晉國的史建瑭率領(lǐng)輕裝的軍隊乘夜攻打梁軍,梁軍一片混亂,梁太祖與楊師厚都拋棄輜重向南逃走。太祖逃回東都,楊師厚留守魏州。第二年,梁太祖被殺,朱友珪自立為梁王,楊師厚借此機(jī)會殺掉魏州牙將潘晏、臧延范等人,趕走節(jié)度使羅周翰,朱友珪于是讓楊師厚擔(dān)任天雄軍節(jié)度使。
自從梁太祖與晉國在黃河以北打仗,楊師厚常常擔(dān)任招討使,統(tǒng)帥的全是梁朝的精兵。太祖死后,楊師厚于是趕走了統(tǒng)帥,逐步驕矜傲慢,難以控制。朱友珪暗中想要對付他,下詔讓楊師厚到朝廷議事。他的下屬田溫等人勸說楊師厚不要前往,楊師厚說:“我二十多年沒有背叛過朱家(梁國),現(xiàn)在如果不前往,就會被懷疑而惹出事端,但是我了解皇上(朱友珪)的為人,我即使前去,他也不能把我怎么樣?!?br/>于是率領(lǐng)精兵兩萬前往京師,讓軍隊駐扎在城外,只率領(lǐng)十多人跟著自己進(jìn)入京師,前往朝見朱友珪,朱友珪更加害怕,賞賜他幾萬以后讓他回去。
不久梁末帝謀劃討伐朱友珪,向趙巖詢問,趙巖說:“這件事成敗的關(guān)鍵,在于招討使楊師厚。只要得到他的一句話,曉諭禁軍,我們的事情立刻可以成功。”梁末帝于是派遣馬慎交暗中拜見楊師厚,楊師厚猶豫不決,對他的下屬說:“當(dāng)初郢王(朱友珪)謀殺太祖時,我沒有率兵征討他?,F(xiàn)在君臣的名分已經(jīng)確定,又無緣無故地改變計謀,別人會怎么看我呢?”他的部下中有人說:“朱友珪殺害君父,均王(梁末帝,此時為均王)憑借大義來誅殺叛賊,這件事容易成功。他如果剿滅叛賊朱友珪(而您卻沒有呼應(yīng)),您以后將怎么處理這件事呢?”楊師厚徹底醒悟,于是派遣他的部將王舜賢到洛陽,拜見袁象先,與他商議起事,派朱漢賓率軍駐守華州作為策應(yīng)。梁末帝最終與袁象先誅殺了朱友珪。
梁末帝即位,封楊師厚為鄴王,朝廷給他的詔書不直呼其名,以示尊重,事情無論大小都征詢他的意見,但是內(nèi)心更加猜忌畏懼他。不久楊師厚身上長癰疽而死,梁末帝為此在朝堂接受群臣的朝賀。由此才將楊師厚的地盤分為相州、魏州兩鎮(zhèn)。魏州軍叛亂,魏博臣民投降晉國,梁國失去黃河以北的土地從此開始。
《新五代史·楊師厚傳》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房彥謙,字孝沖,本清河人也。彥謙早孤,不識父。長兄彥詢,以彥謙天性穎悟,親教讀書。年七歲,誦數(shù)萬言,□宗黨所異。十五,出繼叔父子貞,事所繼母
- 《本草綱目·草部·防己》文言文釋名解離、石解。氣味辛、平、無毒。主治皮膚水腫(水氣在皮膚中,按之下陷,但不怕風(fēng))。用防己、黃芪、桂枝各三兩,
- 曾鞏尚書都官員外郎陳君墓志銘曾鞏原文:元豐元年,鞏為福州,奏疏曰:“臣所領(lǐng)內(nèi),知泉州事、尚書屯田員外郎陳樞,質(zhì)性純篤,治民為循吏,積十有五年
- 北齊書原文:裴讓之,字士禮。年十六喪父,殆不勝哀,其母辛氏泣撫之曰:“棄我滅性,得為孝子乎?”由是自勉。辛氏,高明婦則,又閑禮度。夫喪,諸子
- 《滕王閣序》原文及翻譯《滕王閣序》重點描繪滕王閣雄偉壯麗的景象,下面小編整理了《滕王閣序》原文及翻譯,歡迎閱讀!滕王閣序唐代:王勃豫章故郡,
- 高中文言文閱讀:蔡邕聽琴蔡邕聽琴吳人有燒桐以爨者①,邕②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③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擾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初,
- 新唐書原文:李元軌,武德六年始王蜀,后徙吳。多材藝,高祖愛之。太宗嘗問群臣曰:”朕子弟孰賢?”魏微曰:”臣愚不盡知其能,唯吳王數(shù)與臣言,未嘗
- 高中文言文期末復(fù)習(xí)考點-輞川圖是圖唐宋金源諸畫譜皆有,評識者謂惟李伯時《山莊》可以比之,蓋維平生得意畫也。癸酉之春,予得觀之。唐史暨維集之所
- 一字師文言文翻譯《一字師(甲、乙)》是兩篇文言文文章,分別選自《五代史補(bǔ)》和《唐摭言》。下面整理了一字師文言文翻譯,歡迎閱讀。甲鄭谷①在袁州
- 《寄歐陽舍人書》是宋代文學(xué)家曾鞏寫給其師歐陽修的一封感謝信,文章通過對銘志作用及流傳條件的分析。來述說“立言”的社會意義,闡發(fā)“文以載道”的
- 《明史·王守仁傳》文言文閱讀附解析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華,成化十七年進(jìn)士第一。華有器度,孝宗甚眷之。華性孝,士論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
- 《百家姓廣》文言文《百家姓廣》作者:佚名歷史來源1、出自古代傳說仙人廣成子的后代,以廣為氏。據(jù)漢《風(fēng)俗通》載:“廣成子之后”。相傳廣成子是上
- 八年級語文的下冊文言文單元即時練單元即時練一、積累與運用1.古詩文背誦默寫。(1)_________________,欲辨已忘言。(2)欲濟(jì)
- 在京與友人文言文翻譯在京與友人一文文筆洗練,設(shè)色巧妙。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在京與友人文言文翻譯,相信能帶給大家啟發(fā)。在京與友人文言文燕市帶
- 高中文言文必背文言文是語文必考的一項,而高中學(xué)到的文言文那么多,哪些才是比較重要的呢?下面是小編與你分享的一些高中必背的文言文,歡迎閱讀。高
- 《秋水》文言文的原文和譯文【《秋水》原文】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夫物,量無窮(1),時無止(2),分無常(
- 《本草綱目獸部狐》 文言文作者:李時珍釋名狐,狐也。狐性疑,疑則不可心以合類,故其字從狐省。氣味肉:甘,溫,無毒。主治治瘡疥不瘥。補(bǔ)虛損;又
- 語文一輪復(fù)習(xí)文言文必考知識點一、通假字1.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彎曲,使……彎曲)2.知明而行無過(“知”通“智”,
- 錢乙字仲陽,父穎善醫(yī),然嗜酒喜游,東之海上不反。乙方三歲,母前死,姑嫁呂氏,哀而收養(yǎng)之,長誨之醫(yī),乃告以家世。即泣,請往跡尋,凡八九反。積數(shù)
- 錢謙益原文:沈應(yīng)奎,字伯和,常州武進(jìn)人也。少有絕力,重然諾,好急難,以豪杰自負(fù)。伯和之妻,丹陽邵芳之女也。芳任俠,為江陵所殺。族人欺其子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