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霞先生文集》序原文及翻譯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2-04-22 19:20:01
茅坤
《青霞先生文集》序
青霞沈君[1],由錦衣經(jīng)歷[2]上書詆宰執(zhí)[3],宰執(zhí)深疾之。方力構(gòu)[4]其罪,賴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譴,徙之塞上[5]。當是時,君之直諫之名滿天下。已而君累然攜妻子,出家塞上。會北敵數(shù)內(nèi)犯[6],而帥府以下,束手閉壘,以恣敵之出沒,不及飛一鏃以相抗。甚且及敵之退,則割中土之戰(zhàn)沒者與野行者之馘[7]以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無所控吁。君既上憤疆埸[8]之日弛,而又下痛諸將士日菅刈[9]我人民以蒙國家也,數(shù)嗚咽欷歔,而以其所憂郁發(fā)之于詩歌文章,以泄其懷,即集中所載諸什是也。君故以直諫為重于時,而其所著為詩歌文章,又多所譏刺,稍稍傳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構(gòu),而君之禍作矣。
君既沒,而一時閫寄[10]所相與讒君者,尋且坐罪罷去。又未幾,故宰執(zhí)之仇君者亦報罷。而君之門人諫俞君[11],于是裒輯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傳之。而其子以敬[12],來請予序之首簡。
茅子受讀而題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遺乎哉?孔子刪《詩》[3],自《小弁》[14]之怨親,《巷伯》[15]之刺讒而下,其忠臣、寡婦、幽人、懟士之什,并列之為“風”,疏之為“雅”,不可勝數(shù)。豈皆古之中聲[16]也哉?然孔子不遽遺之者,特憫其人,矜其志。猶曰“發(fā)乎情,止乎禮義[17]”,“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為戒[18]”焉耳。予嘗按次[19]春秋以來,屈原之《騷》疑于怨[20],伍胥之諫疑于脅[21],賈誼之《疏》疑于激[22],叔夜之詩疑于憤[23],劉蕡之對疑于亢[24]。然推孔子刪《詩》之旨而裒次之,當亦未必無錄之者。君既沒,而海內(nèi)之薦紳[25]大夫,至今言及君,無不酸鼻而流涕。嗚呼!集中所載《鳴劍》、《籌邊》諸什,試令后之人讀之,其足以寒賊臣之膽,而躍塞垣戰(zhàn)士之馬,而作之愾也固矣[26]。他日國家采風[27]者之使出而覽觀焉,其能遺之也乎?予謹識[28]之。至于文詞之工不工,及當古作者之旨與否,非所以論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1]
譯文/翻譯:
沈君青霞,以錦衣衛(wèi)經(jīng)歷的身份,上書抨擊宰相,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正在竭力羅織他罪名的時候,幸虧皇帝仁慈圣明,特別減輕他的罪責,把他流放到邊塞去。在那段時期,沈君敢于直諫的美名已傳遍天下。不久,沈君就拖累著妻子兒女,離家來到塞上。正巧碰上宣府鎮(zhèn)、大同鎮(zhèn)一帶頻頻傳來敵人入侵的告急警報,而帥府以下的各級將領(lǐng),都束手無策,緊閉城壘,任憑敵寇出入侵擾,連射一支箭抗擊敵人的事都沒有做到。甚至等到敵人退卻,就割下自己隊伍中陣亡者和在郊野行走百姓的左耳,來邀功請賞。于是父親哭兒子,妻子哭丈夫,哥哥哭弟弟的慘狀,到處都是,百姓們連控訴呼吁的地方都沒有。沈君對上既憤慨邊疆防務(wù)的日益廢弛,對下又痛恨眾將士任意殘sha6*人民,蒙騙朝廷,多次哭泣感嘆,便把他的憂郁表現(xiàn)在詩歌文章之中,以抒fa6*情懷,就成為文集中的這些篇章。沈君原來就以敢于直諫,受到時人的敬重,而他所寫的詩歌文章,又對時政多所諷刺,逐漸傳播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驚恐慌。于是他們開始竭力進行造謠陷害,這樣沈君的大禍就發(fā)生了。沈君被害死以后,雖然朝中的官員不敢為他辨冤,但當年身居軍事要職、一起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便因罪撤職。又過了不久,原來仇視沈君的宰相也被罷官。沈君的老朋友俞君,于是收集編輯了他一生的著述若干卷,刊刻流傳。沈君的兒子沈襄,來請我寫篇序言放在文集前面。
我恭讀了文集后寫道:像沈君這樣的人,不就是古代有高尚節(jié)操的那一類志士嗎?孔子刪定《詩經(jīng)》,從《小弁》篇的怨恨親人,《巷伯》篇的譏刺讒人以下,其中忠臣、寡婦、隱士和憤世嫉俗之人的作品,一起被列入“國風”、分入“小雅”的,數(shù)不勝數(shù)。它們難道都符合古詩的音律嗎?然而孔子所以并不輕易刪掉它們,只是因為憐憫這些人的遭遇,推重他們的志向。還說“這些詩歌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情,又以合乎禮義為歸宿”,“說的人沒有罪,聽的人完全應(yīng)該引為鑒戒”。我曾經(jīng)按次序考察從春秋以來的作品,屈原的《離騷》,似乎有發(fā)泄怨恨之嫌;伍子胥的進諫,似乎有進行威脅之嫌;賈誼的《陳政事疏》,似乎有過于偏激之嫌;嵇康的詩歌,似乎有過分激憤之嫌;劉蕡的對策,似乎有亢奮偏執(zhí)之嫌。然而運用孔子刪定《詩經(jīng)》的宗旨,來收集編次它們,恐怕也未必不被錄取。沈君雖已去世,但海內(nèi)的士大夫至今一提到他,沒有一個不鼻酸流淚的。啊!文集中所收載的《鳴劍》、《籌邊》等篇,如果讓后代人讀了,它們足以使奸臣膽寒,使邊防戰(zhàn)士躍馬殺敵,而激發(fā)起同仇敵愾的義憤,那是肯定的!日后假如朝廷的采風使者出使各地而看到這些詩篇,難道會把它們遺漏掉嗎?我恭敬地記在這里。
至于說到文采辭藻的精美不精美,以及與古代作家為文的宗旨是否符合,那不是評論沈君大節(jié)的東西,所以我就不寫了。[
注釋:
[1]青霞沈君:沈鍊別號青霞,著有《青霞集》或稱《青霞先生文集》。
[2]錦衣衛(wèi)經(jīng)歷:錦衣衛(wèi),明官署名,即“錦衣親軍都指揮司”,下設(shè)同知、僉事、經(jīng)歷司、鎮(zhèn)撫司等。公元1382年(洪武十五年)設(shè)置。原為護衛(wèi)皇宮的親軍,后職權(quán)漸大,兼管刑獄,巡察、緝捕等事。經(jīng)歷,“經(jīng)歷司”中官之職稱,掌管文牘之事。
[3]上書詆宰執(zhí):宰執(zhí),本指宰相,明初設(shè)丞相,后廢不用,代之以內(nèi)閣大學士。這里指大學士嚴嵩。公元1524年(嘉靖三十年)正月,沈鍊上書揭發(fā)嚴嵩十大罪狀,詳見《明史?沈鍊傳》。
[4]構(gòu):構(gòu)陷,捏造罪名,加以陷害。
[5]徙之塞上:據(jù)《明史?沈鍊傳》,沈鍊因揭發(fā)嚴嵩父子罪狀,被杖數(shù)十,謫佃保安州(今河北涿鹿、宣代一帶)。
[6]“會北敵”句:北敵,指當時北方元朝后裔韃靼可汗俺答汗,數(shù)(shuò朔),屢次,俺答多次率兵侵犯河北北部地區(qū)。
[7]馘(guó國):古代戰(zhàn)爭中割掉敵人的左耳,計數(shù)獻功。這里指所割的左耳。
[8]疆埸(yì易):國界,邊境。
[9]菅刈(jiān yì堅義):菅,草名,刈,割(草或農(nóng)作物)。菅刈,像割草一樣地(殺戮人民)。
[10]閫寄:閫,門檻,引申指國門。把軍權(quán)委托給武將,稱閫寄,意思是把國門之外的事寄托給武將。這里是指陷害沈鍊的總督楊順、巡按路楷,事見《明史?沈鍊傳》。
[11]給諫:官職名,即給事中。俞君:未詳。
[12]以敬:沈鍊的長子沈襄,字以敬。
[13]孔子刪《詩》:《詩》即《詩經(jīng)》。《史記?孔子世家》:“古者詩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三百五篇?!焙笫缹W者對此說頗有爭議,迄未定論。
[14]《小弁》:《詩經(jīng)?小雅》篇名?!对娦颉氛f:“《小弁》,剌幽王也,太子之傅作焉?!跋鄠髦苡耐跤ψ硬?,放逐太子宜臼,宜臼之傅因作此詩。但齊、魯二家《詩》以為是周尹吉甫之子伯奇因被逐而作。
[15]《巷伯》:《詩經(jīng)?小雅》篇名。是寺人(宮中近侍之人)孟子被讒受刑,為發(fā)泄憤懣而作。
[16]中聲:中正和諧的音樂,即古代的“雅樂”,相對于“變聲”或“鄭衛(wèi)之音”而言。
[17]“發(fā)乎情”二句:《毛詩序》:“故變風發(fā)乎情,止乎禮義?!笔钦f“變風”的作者從基本性出發(fā),雖然抒發(fā)了悲傷、怨刺的情緒,但卻沒有超越禮儀的界限。
[18]“言之者無罪”二句:亦見《毛詩序》。
[19]按次:按而次之。按,考察,研究;次,排列。
[20]“屈原”句:屈原(約前340—約前278)名平子原,又名正則字靈均,戰(zhàn)國楚人,懷王時任左徒、三閭大夫。主張內(nèi)修政治,外抗強秦。遭誣陷去職,后又被放逐江南,怨憤而作《離騷》。疑(nǐ 你)通“擬”,類似。
[21]“伍胥”句:伍胥即伍子胥(?—前484),名員,春秋楚人。因父兄受饞被楚平王殺害而奔吳,佐吳王闔閭大敗楚軍。后吳伐越。伍子胥屢諫吳王夫差滅越,言辭不屈,終因受讒被迫zi6*殺。事見《史記?伍子胥列傳》。
[22]“賈誼”句: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文帝時為博士,后遷太中大夫,被讒貶長沙王太傅,后為梁懷王太傅。曾上《陳政事疏》等,指斥時弊,言辭激烈。
[23]“叔夜”句:嵇康(224—263),字叔夜,三國魏人,官中散大夫。后因不滿于司馬氏集團的統(tǒng)治,隱居不仕。終遭鐘會構(gòu)陷被殺。曾作《幽憤詩》以抒發(fā)被誣下獄的幽憤。
[24]“劉蕡(fén汾)”句:劉蕡,字去華,唐昌平人,公元826年(唐寶歷二年)進士及第。文宗時試賢良對策,犯顏敢諫,長篇大論,言辭亢激。因宦官當?shù)?,黜而不用。詳見《舊唐書?劉蕡傳》。
[25]薦(jìn進)紳:薦,同“搢”。薦紳即搢紳、縉紳,士大夫有官位的人。
[26]作之愾(kài)也固矣:作,振作。愾,義憤。固,一定,必然。句意是:振奮起他們(守邊戰(zhàn)士)對敵人的憤恨,同仇敵愾,那是必然的了。
[27]采風:風,民間歌謠。古代有采風(《漢書?藝文志》稱為“采詩”)制度,朝廷派出官員到民間采集歌謠,從中考察民風和政令得失。
[28]識(zhì志):記。[1]
《青霞先生文集》序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燭鄒亡鳥【原文】 景公好弋①,使燭鄒②主鳥而亡之。公怒,召吏殺之。晏子日: “燭鄒有罪三,請數(shù)③之以其罪
- 核舟記文言文知識點介紹一、文學常識1、《核舟記》作者是明朝嘉善人魏學洢(yī)(約1596-約1625),字子敬,散文家,著有《茅檐集》。2
- 小升初的文言文考試試題王安石在相位,子婦之親蕭氏子至京師,因謁公,公約之飯。翌日,蕭氏子盛服而往,意為公必盛饌。日過午,覺饑甚而不敢去。又久
- 馬說(雜說四)文言文知識總結(jié)人教版語文八下中考文言文復(fù)習梳理:馬說(雜說?四)一、 文學常識1.韓愈,字退之,唐代河陽人,文學家,唐宋八大家
- 班昭續(xù)漢書文言文翻譯導語:《班昭續(xù)漢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文史學家班昭的著作。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班昭續(xù)漢書文言文翻譯,希望對你有幫助!班
- 胡惟席,定遠人。歸太祖于和州,授元帥府奏差。尋轉(zhuǎn)宣使,除寧國主簿,進知縣,遷吉安通判,耀湖廣僉事。昊元年,召為太常少卿,進本寺卿。洪武三年拜
- 姚鼐李斯論(1)蘇子瞻謂李斯以荀卿之學亂天下(2),是不然。秦之亂天下之法,無待于李斯,斯亦未嘗以其學事秦。當秦之中葉,孝公即位(3),得商
- 《本草綱目·石部·食鹽》文言文《本草綱目·石部·食鹽》作者:李時珍釋名亦名鹺。氣味甘、咸、寒、無毒。主治下部蝕瘡。將鹽炒熱,用布包好,令病人
- 掌握文言文中詞的含義訴訟及刑罰是中國古代官員極重要的工作內(nèi)容。一般地說,只有中央政府設(shè)置有專門的司法機構(gòu),如隋唐時期形成了大理寺、刑部、御史
- 唐憲宗元和十年,我被貶為九江郡司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聽到船上有 * 琵琶。聽那聲音,錚錚鏗鏗有京都流行的聲韻。探問這個人,
- 王源原文:劉處士,諱獻廷,字繼莊,別號廣陽子,大興人。處士潁悟絕人,博覽負大志。不仕,不肯為詞章之學。年十九,親歿,挈家而南,隱于吳。志在利
- 蘇轍《伯父墓表》閱讀答案解析及文言文翻譯伯父墓表 蘇轍公諱渙,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穎悟,所與交游,皆一時長老。天圣元年,始就鄉(xiāng)試。明年登科
- 文言文閱讀訓練:華佗傳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人也。游學徐土,兼通數(shù)經(jīng)。沛相陳珪舉孝廉,太尉黃琬辟,皆不就。曉養(yǎng)性之術(shù),時人以為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
- 2014高考語文之文言文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總匯編(上)(新課標卷Ⅰ)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于
- 楚人學舟的文言文譯文及閱讀答案楚人有習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師之是聽。于是小試洲渚之間,所向莫不如意,遂以為盡操舟之術(shù)。遽謝舟師,椎(同
- 齊人攫金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適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
- 何陋軒記[明]王守仁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為陋??鬃釉唬骸熬泳又?,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謫龍場,龍場古夷蔡①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國②往,將陋其地
- 炳燭而學文言文閱讀練習【原文】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
- 《項羽之死》文言文翻譯有人把《史記》譽之為悲劇英雄畫廊,西楚霸王項羽則是悲劇群像中的絕代典型,“項羽之死”這個片斷便是這部曠世悲劇的最后一幕
- 元澄,字道鏡,少好學,美鬢發(fā),善舉止,言辭清辯,響若縣鐘。其父任城王薨,居喪以孝聞。襲封,加征北大將軍。以氐羌反叛,除征南大將軍、梁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