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深慮論》原文及翻譯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1-02-21 20:23:36
原文:
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fā)于所忽之中,而亂常起于不足疑之事。豈其慮之未周歟?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當秦之世,而滅諸侯(1),一天下。而其心以為周之亡在乎諸侯之強耳,變封建而為郡縣(2)。方以為兵革不可復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漢帝起隴畝之中(3),而卒亡秦之社稷。漢懲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為諸侯(4),以為同姓之親,可以相繼而無變,而七國萌篡弒之謀(5)。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勢,以為無事矣,而王莽卒移漢祚(6)。光武之懲哀、平(7),魏之懲漢,晉之懲魏(8),各懲其所由亡而為之備。而其亡也,蓋出于所備之外。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9),求人于疑似之際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10)。宋太祖見五代方鎮(zhèn)之足以制其君(11),盡釋其兵權,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孫卒困于敵國。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蓋世之才,其于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慮切于此而禍興于彼,終至亂亡者,何哉?蓋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
良醫(yī)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豈工于活人,而拙于謀子也哉?乃工于謀人,而拙于謀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變,非智慮之所能周,非法術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謀詭計,而唯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故其子孫,雖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國,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慮之遠者也。夫茍不能自結于天,而欲以區(qū)區(qū)之智籠絡當世之務,而必后世之無危亡,此理之所必無者,而豈天道哉![1]
注釋:
(1)滅諸侯:指秦先后滅韓、魏、楚、趙、燕、齊六國。
(2)封建,指自周以來的分封制??たh:秦統(tǒng)一中國后,實行中央集權制,將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郡縣長官,均由中央任免。
(3)漢帝:指漢高祖劉邦。起隴畝之中,劉邦出身農(nóng)民家庭。起兵反秦前,只做過鄉(xiāng)村小吏“泗水亭長”。隴,田壟。
(4)建庶孽:指漢高祖即位后大封同姓諸侯王。
(5)七國:指漢高祖所分封的吳、楚、趙、膠東、膠西、濟南、臨淄七個同姓諸侯王。篡弒之謀:漢景帝在位時,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以誅晁錯為名,舉兵叛亂。
(6)王莽:西漢末年外戚,逐漸掌權后稱帝,于公元九年改國號為新。祚(zuò做):皇位。
(7)光武:東漢光武帝劉秀。哀、平:西漢末年的哀帝劉欣、平帝劉衎。
(8)晉:指西晉。
(9)唐太宗:李世民。武氏之殺其子孫:648年(貞觀二十二年),民間流傳《秘記》說:“唐三世之后,女主武氏代有天下?!碧趩柼妨罾畲撅L,答道:“臣仰觀天象,俯察歷數(shù),其人已在陛下宮中,不過三十年,當王天下,殺唐子孫殆盡。”
(10)武氏:指武則天,她十四歲被唐太宗選入宮中為才人。高宗時立為皇后,參預朝政。中宗即位,臨朝稱制。次年廢中宗,立睿宗。689年(載初元年)又廢睿宗,自稱圣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她執(zhí)政數(shù)十年間,屢興大獄,冤殺許多李唐宗室和朝臣。
(11)宋太祖:趙匡胤,宋朝開國皇帝。五代方鎮(zhèn):指唐代以后五代的后梁朱全忠、后唐李存勖、后晉石敬瑭、后漢劉知遠、后周郭威等擁有兵權的藩鎮(zhèn)。[1]
譯文/翻譯:
籌劃國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艱難危險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隨時會出現(xiàn)的可怕事件,而遺漏不足疑慮的事件。然而,災禍常常在疏忽之際發(fā)生,變亂常常在不加疑慮的事上突起。難道是考慮得不周到嗎?大凡智力所能考慮到的,都是人事發(fā)展理應出現(xiàn)的情況,而超出智力所能達到的范圍,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滅諸侯,統(tǒng)一天下后,認為周朝的滅亡在于諸侯的強大,于是改封建制為郡縣制。滿以為這樣一來就會根除戰(zhàn)爭動亂,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卻不知漢高祖在鄉(xiāng)野間崛起,最終顛覆了秦朝的江山。漢王室鑒于秦朝的孤立無輔,大肆分封兄弟、子侄為諸侯,自以為憑著同胞骨肉的親情,可以共輔江山,不生變亂,然而吳王劉濞等七國還是萌生了弒君篡位的陰謀野心。漢武帝、漢宣帝之后,逐漸分割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們的勢力,這樣便以為平安無事了,沒想到外戚王莽最終奪取了漢家的皇位。光武帝劉秀借鑒了西漢(哀、平)的教訓,曹魏借鑒了東漢的教訓,西晉借鑒了曹魏的教訓,各自借鑒其前代的教訓而進行防備,可他們滅亡的根由,都在防備的范圍之外。
唐太宗聽傳言說:將有帶“武”字的人殺戮唐室子孫,便將可疑之人找出來統(tǒng)統(tǒng)殺掉??晌鋭t天每天侍奉在他身邊,卻怎么也沒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節(jié)度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節(jié)度使的兵權,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對付,哪料想子孫后代竟在敵國的困擾下逐步衰亡。這些人都有著超人的智慧,蓋世的才華,對國家亂亡的誘因,他們可謂考慮得細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慮的重心在這邊,災禍卻在那邊產(chǎn)生,最終免不了滅亡,為什么呢?或許智力謀劃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卻無法預測天道的安排。良醫(yī)的兒子難免會病死,良巫的兒子難免死于神鬼,難道是善于救助別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嗎?這是善于謀劃人事而不善于謀利天道啊!
古代的圣人,知道國家將來的變化,不是人的智謀能考慮周全的,也不是政治手段能控制的,不敢濫用限謀詭計,只是積累真誠,用大德來感動天心,使上天顧念他(對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護初生嬰兒那樣不忍心舍棄。盡管他的子孫有愚笨不賢良足以使國家滅亡的,而上天卻不忍心立即滅其家國,這才是思慮得深遠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贏得天心,僅憑著微不足道的智謀,包攬?zhí)煜碌氖聞?,想使國家沒有希望危亡,這從道理上是講不過去的,難道天意會如此安排嗎?[2]
關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衛(wèi)氣行文言文黃帝問于岐伯曰:愿聞衛(wèi)氣之行,出入之合,何如?岐伯曰: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jīng),卯酉為緯。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
- 文言文《諫太宗十思疏》賞析魏征又名魏徵,鉅鹿郡(河北?。┤?。都說時勢造英雄,在隋唐之間的時間覷隙里成長起來的一群人演繹著屬于他們的傳奇人生。
- 《秋水》文言文的原文和譯文【《秋水》原文】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夫物,量無窮(1),時無止(2),分無常(
- 文言文《阿房宮賦》賞析《阿房宮賦》是唐代文學家杜牧創(chuàng)作的一篇借古諷今的賦體散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阿房宮賦》賞析,歡迎參考~《阿
- 高中語文文言文練習題及答案文言文是高中語文的必考題型,除了掌握技巧以外,還要多做習題,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高中語文文言文練習題及答案,一起來
- 修身墨子君子戰(zhàn)雖有陳①,而勇為本焉;喪雖有禮,而哀為本焉;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無務豐末;近者不親,無務來遠;親戚不附,無務
- 蔡襄,字君謨,興化仙游人。舉進士,為西京留守推官、館閣???。范仲淹以言事去國,余靖論救之,尹洙請與同貶,歐陽修移書責司諫高若訥,由是三人者皆
- 原文: 蕭望之字長倩,東海蘭陵人也,好學,治《齊詩》,京師諸儒稱述焉。是時,大將軍霍光秉政,長史丙吉薦儒
- 二班殷元禮,云南人,善針灸之術。遇寇亂,竄入深山。日既暮,村舍尚遠,懼遭虎狼。遙見前途有兩人,疾趁之。既至,兩人問客何來,殷乃自陳族貫。兩人
- 中考語文文言文試題及答案比較閱讀下面兩個文言語段,完成10—14題。(15分)[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
- 初二語文文言文知識點語文知識點是同學們學習語文的重要方面,只有牢固掌握語文知識點,才能學好這門課,鑒于此,小編為大家準備了這篇初二語文文言文
- 《小石城山記》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于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貶到永州擔任司馬后游行而作,是《永州八記》最后一篇。作者先詳細描繪了小石城山的
- 夫人不能生而知,必待學而后知,人不能皆好學,必待教而后學,故作之君,作之師,所以教養(yǎng)之也。自古教養(yǎng)之道,莫備于中華;惜日久廢弛,庠序亦僅存其
- 初中文言文閱讀訓練題閱讀下文,完成第12-15題(12分)乳母費氏,先祖母蔡太孺人之侍婢也。燮四歲失母,育于費氏。時值歲饑,費自食于外,服勞
- 戰(zhàn)國策原文:秦攻趙長平,齊、楚救之。秦計曰:“齊、楚救趙,親,則將退兵;不親,則且遂攻之?!?nbsp;趙無以食,請粟于齊,而齊不聽。蘇秦謂
- 韓非子原文:①宋人有酤①酒者,升概②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縣③幟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問其所知閭長者楊倩,倩曰:“汝狗猛耶?!痹唬骸?/div>《光武帝臨淄勞耿弇》是寫光武帝劉秀表彰大將軍耿弇的一段話。他先表彰耿弇的功勞,以淮陰侯韓信作襯托;再用“有志者事竟成”激勵之。光武帝臨淄勞耿伍文定,字時泰,湖北松滋人。登弘治十二年進士。有膂力,便弓馬,議論慷慨。授常州推官,精敏善決獄,稱強吏。魏國公徐俌與民爭田,文定勘,歸之民。劉珙字共父。生有奇質(zhì),以蔭補承務郎,登進士乙科,遷禮部郎官。秦檜欲追謚其父,召禮官會問,珙不至,檜怒,風言者逐之。檜死,召為吏部員外郎,兼權金史原文:阿離合懣,景祖第八子也。健捷善戰(zhàn)。年十八,臘醅、麻產(chǎn)起兵據(jù)暮棱水,烏春、窩謀罕以姑里甸兵助之。世祖擒臘醅,暮棱水人尚反側,不自安,
評論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