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史記樂書閱讀試題訓練附答案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3-03-05 22:14:27
文言文史記樂書閱讀試題訓練附答案
史記樂書
凡音由于人心,天之與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響之應聲。故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惡者天與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而衛(wèi)靈公之時,將之晉,至于濮水之上舍。夜半時聞鼓琴聲,問左右,皆對曰不聞。乃召師涓曰:吾聞鼓琴音,問左右,皆不聞。其狀似鬼神,為我聽而寫之。師涓曰:諾。因端坐援琴,聽而寫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習也,請宿習之。靈公曰:可。因復宿。明日,報曰:習矣。即去之晉,見晉平公。平公置酒于施惠之臺。酒酣,靈公曰:今者來,聞新聲,請奏之。平公曰:可。即令師涓坐師曠旁,援琴鼓之。未終,師曠撫而止之曰:此亡國之聲也,不可遂。平公曰:何道出?師曠曰:師延所作也。與紂為靡靡之樂,武王伐紂,師延東走,自投濮水之中,故聞此聲必于濮水之上,先聞此聲者國削。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遂聞之。
一奏之,有白云從西北起;再奏之,大風至而雨隨之,飛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懼,伏于廊屋之間。晉國大旱,赤地三年。
太史公曰: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樂音者,君子之所養(yǎng)義也。
夫古者,天子諸侯聽鐘磬未嘗離于庭,卿大夫聽琴瑟之音未嘗離于前,所以養(yǎng)行義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無禮,故圣王使人耳聞雅頌之音,目視威儀之禮,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義之道。 (《史記樂書》有刪改)
5.下列加點的詞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如景之象形,響之應聲 響:回聲、 回音
B.百姓不親,天下畔之 畔:通叛 ,背叛
C.舜之道何弘也 弘:弘揚
D.此亡國之聲也,不可遂 演奏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
A.為惡者天與之以殃 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B.乃召師涓曰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C.所以養(yǎng)行義而防淫佚也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
D.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7.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
A.夫《南風》之詩者/生長之音也/舜樂/好之樂/與天地同意/得萬國之歡心/故天下治也。
B.夫《南風》之詩者生長之音也/舜樂好之/樂與天地同意/得萬國之歡心/故天下治也。
C.夫《南風》之詩者/生長之音也/舜樂好之/樂與天地同/意得萬國之歡心/故天下治也。
D.夫《南風》之詩者生長之音也/舜樂/好之樂/與天地同意/得萬國之歡心/故天下治也。
8.請結合原文簡要概述:圣人君子該如何對待音樂?(4分)
9.翻譯文言文中畫線的句子
(1)凡音由于人心,天之與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3分)
(2)臣得之矣,然未習也,請宿習之。(3分)
. (3武王伐紂,師延東走,自投濮水之中,故聞此聲必于濮水之上,先聞此聲者國削。(4)
參考答案:
5.C 弘:寬宏
6.D 表示憑借??勺g為:用來的 (A 介詞,用/連詞,導致 B 于是/竟然 C 連詞,表并列/連詞,表假設,如果)
7.B
8.(1〉遠離靡靡之音(不聽亡國之音)
(2)用音樂來教化萬民(進行仁義禮儀教肓)(每點2分)
9.(1〉所有的音樂都是從人的心帔上產(chǎn)生的,上天和人(的心性)有相通的地方,如同影子象(原
來的)形休一樣?!捶惨粲捎谌诵?1分,有以 1分,景通影 1分,?
(2)我記下(得到〉了這首曲子,怛是(還)沒有練習,請允許我多留一晚練習這首曲子。(習
1分,宿 1分,大意1分) 丨
(3)武王伐紂的時候,師延向東逃跑,自投濮水zi6*殺而死。所以你這支曲子一定是在濮水河上聽到的,先聽到這支曲子的,國家就要被削弱。(得分點:東1分,走1分,于濮水之上這個狀語后置句1分,先聞此聲者國削被動句1分)
文言文翻譯
所有的音樂都是從人的心性上產(chǎn)生的,上天和人(的心性)有相通的地方,如同影子象(原來的')形體一樣,回響和原來的聲音相應合一樣。所以,行善的人,上天自然會給予福祥的報償,作惡的人,上天會給予災禍的懲罰,這是自然的事。
所以舜彈奏五弦之琴,唱《南風》之詩,而天下升平;紂王制作《朝歌》北方鄙野的歌曲,結果是身死國亡。舜治理國家的方法為什么那樣的寬宏?紂的治理國家的方法為什么卻又那樣狹隘呢?大概就是因為《南風》之詩的主題是屬于生長蕃育之音,舜非常愛好這種音樂,愛好與天地自然的心意相同,能得天下萬民的歡心擁戴,所以天下大治。至于《朝歌》,一大早就唱歌,時間上就很不合適,而且北有敗北的意思,鄙是粗鄙的意思,但是紂卻非常喜愛這種音樂,與萬國人民的心意不同,于是諸侯不愿附從,百姓不愿親近,天下所有的人都背叛反對他,所以結果必然是身死國亡。
在衛(wèi)靈公的時候,他要去晉國,到了濮水上游的住宿,半夜時聽到彈琴的聲音,詢問身旁的侍從,都回答說沒有聽到。于是就找來師涓說我聽到彈琴的聲音,詢問侍從,都說沒有聽到。這種情形好像鬼神(在彈奏),替我仔細聽并記下來。師涓說好的。于是就端正地做好,手撫在琴上,一面仔細聽,一面寫下來。第二天,回報衛(wèi)靈公說:我記下了這首曲子,但是(還)沒有練習,請允許我多留一晚練習這首曲子。 衛(wèi)靈公就答應了下來,再住一晚。第二天師涓說我練熟了。這才離開濮水去晉國,朝見晉平公。晉平公在惠施臺擺了一桌酒為衛(wèi)靈公接風。酒喝到痛快的時候,衛(wèi)靈公說:我這趟來,聽到一支新曲子,請讓我的樂工為你演奏它。晉平公說行。就叫師涓坐在師曠的旁邊,拿了一把琴演奏起來。還沒彈完,師曠就按住琴弦阻止他說:這是亡國之音,不可演奏下去了。晉平公說:怎么這么說話呢?有什么道理嗎?師曠說:這是師延譜寫的曲子,是為昏庸霸道的紂王譜寫的靡靡之音。武王伐紂的時候,師延朝東逃跑,自投濮水zi6*殺而死。所以,你這支曲子一定是在濮水河上聽到的,先聽到這支曲子的,國家就要被削弱。晉平公說:我平生所好就是一個音樂,希望讓我遂愿聽完吧。
演奏第一樂章,就有白云從西北方面升起來,演奏第二樂章時,大風就來到了,大雨隨后也到了,掀翻了門廊揭開了房子上的瓦片,身旁隨從都四散逃開了。晉平公害怕了,趴在門廊和堂屋之間。晉國大旱,土地荒蕪三年。
關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語文文言文翻譯技巧中考必考文言文閱讀,文言文閱讀必考翻譯,這是考生最為頭疼的一個題目。滿篇的"之乎者也",實在不知道如何
- 龍洞山記文言文閱讀答案在閱讀中,文言文閱讀是屬于比較難的一項,為此小編搜集了文言文龍洞山記閱讀答案,希望對您的學習有所幫助!閱讀下面的文言文
- 文言文《狼》的譯文本文是由小編上傳的:《狼》譯文。一個屠夫傍晚回家,擔子里面的肉已經(jīng)賣完,只有剩下的骨頭。路上遇見兩只狼,緊跟著走了很遠。屠
- 隋書原文:皇甫績,字功明,安定朝那人也???nèi)龤q而孤,為外祖韋孝寬鞠養(yǎng)。嘗與諸外兄弈棋,孝寬以其惰業(yè),督以嚴訓,愍績孤幼,特舍之??儑@曰:“我
- 毛吉,字宗吉,余姚人。景泰五年進士。除刑部廣東司主事。司轄錦衣衛(wèi)。衛(wèi)卒伺百官陰事,以片紙入奏即獲罪,公卿大夫莫不惴恐。公行請屬,狎侮官司,即
- 后漢書原文:黃琬字子琰。少失父。早而辯慧。祖父瓊,初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師不見而瓊以狀聞。太后詔問所食多少,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
- 荀子原文:刑范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1】得,剖刑而莫邪【2】已。然而不剝脫,不砥厲,則不可以斷繩;剝脫之,砥厲之,則劙【3】盤盂、刎牛馬
- 錢太守斷鵝 【原文】萬歷中,錢若賡守臨江,有異政。有鄉(xiāng)人持一鵝入市,寄店中后他往。.還,索鵝,店主賴之,
- 韓文,字貫道,成化二年舉進士,除工科給事中。核韋州軍功,劾寧晉伯劉聚,都御史王越、馬文升等濫殺妄報。尋劾越薦李秉、王竑。語頗涉兩宮,帝怒,撻
- 奚斤,代人也,世典馬牧。太宗即位為鄭兵將軍循行州郡問民疾苦太宗幸云中斤留守京師昌黎王慕容伯兒反斤聞而召伯兒窮問款引悉收其黨誅之世祖即位,為司
- 高一語文文言文句式想要學好文言文,懂得它的句式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知識,只有搞清楚了文言文的句式,才能讓自己的文言文的學習變得更好,下面是小編為
- 朱熹寓言故事原文:客有曰:“梨益齒而損脾,棗益脾而損齒。”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則嚼而不咽,不能傷我之脾;我食棗則吞而不嚼,不能傷我之
- 閱讀下面文言文附有譯文及答案張延賞,蒲州人也,累代為官。延賞常宴賓客,選子婿,莫有入意者。其妻苗氏,太宰苗晉卿之女也。夫人有鑒,特選韋皋秀才
- 蘇軾原文:子由書孟德事見寄,余既聞而異之,以為虎畏不懼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見虎而不懼者,則斯言之有無,終無所試之。然曩余聞云安多虎,有
- 《 心不在馬》文言文閱讀心不在馬 (8分)趙襄主學御①于王于期,俄而與于期逐,三易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術未盡也?!睂υ唬骸靶g已盡
- (三)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nèi)①兇,則移其民于河東②,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
- 七年級文言文期末復習考點-漢書【原文】,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以厲
- 尋找語文課程視野下的“文言文的語言教學”容理誠老師寫過一個教學案例《把白話文翻譯為文言文──我在澳門教〈兩小兒辯日〉》(《中學語文教學》20
- 中考語文文言文的常用實詞1.去(qù)(1)動詞。①離開,去。如: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②距離。我以日始出時去
- 司馬光原文: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而能謹身節(jié)用,遠罪豐家。故曰:儉,德之共。侈則多欲,君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