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論得天下之道》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2-05-04 09:13:09
劉邦論得天下之道
原文
帝置酒雒陽南宮。上曰:“列侯、諸將毋敢隱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其利;項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鄙显唬骸肮湟?,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為我所禽也。”群臣說服。(選自《史記·高祖本紀》)
閱讀訓練
一、解釋字詞
⒈列侯、諸將毋敢隱朕 隱—(隱瞞) 2.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略—(攻占)
⒊有功者害之 害—(殺害) 4.群臣說服 說—(通悅,高興)
⒌給餉饋 給— (供給) 6.此所以為我所禽也 — (同“擒”擒?。?br/>⒎夫運籌帷幄之中 夫— (句首語氣詞) 8.鎮(zhèn)國家 鎮(zhèn)—(安定)
⒐撫百姓 撫—(撫慰,安撫)
二、翻譯
⒈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項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
⒉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用他們,這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
⒊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在憑著在帳篷里推算就可以決定千里之外戰(zhàn)場的勝負這方面.
⒋ 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平定國家,安撫百姓,供給軍餉,不斷絕運糧食的道路,我不如蕭何
⒌與文中“項羽不然”的“然”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B. 為之怡然稱快
C. 然數(shù)年恒不一見 D. 滿座寂然,無敢嘩者。
三、“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試舉項羽拒不聽從范增勸說的例子。
答案:鴻門宴,放走劉邦。
四、文中認為劉邦能取奪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劉邦善于用人 ;項羽不識人才。
五、項羽失天下的原因?(用原句回答)
答案: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
譯文
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擺酒宴,說:"各位王侯將領不要隱瞞我,都說出真實的情況.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項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 、王陵回答說:"陛下讓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城鎮(zhèn)、土地)賜給他們,與天下的利益相同;項羽卻不是這樣,殺害有功績的人,懷疑有才能的人,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劉邦說:"你只知道那一個方面,卻不知道那另一個方面.在大帳內(nèi)出謀劃策,在千里以外一決勝負,我不如張良;平定國家,安撫百姓,供給軍餉,不斷絕運糧食的道路,我不如蕭何;聯(lián)合眾多的士兵,只要打仗一定勝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夠任用他們,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項羽有一位范增而不任用(他),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眾大臣心悅誠服。
注釋
帝:指漢高祖劉邦。
上:尊指劉邦
使:派
與:賜予
隱:隱瞞
子房:張良,字子房,劉邦的謀士。
晌饋:軍餉。
范增:項羽的謀士。
連:聯(lián)合。
略:奪取
填:通“鎮(zhèn)”安寧。這里是“使.....安寧”的意思。
禽:同“擒”擒獲。
然:這樣
者:的人
因:就
然:同
說:陳述
害:嫉妒
置;安排、安置
夫(fú):句首語氣助詞,表示引起下文議論。
說:通"悅",愉快
攻城略地——略,通掠,搶奪的意思。
有功者害之——以之為害。
給餉饋——供給軍餉
說服——說,通悅
背景時間
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劉邦在定陶稱帝,史稱西漢或前漢。劉邦稱帝的當月,從定陶來到洛陽評功論賞,文臣武將,皆大歡喜,遂定都洛陽(注:一個月后遷櫟陽,不久正式定都長安)。這個事件就發(fā)生在這個時候。
賞析:
漢高祖正確地總結了他取得戰(zhàn)爭勝利的成功經(jīng)驗和項羽失敗的教訓,即“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其中包含著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必須有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人才是科技的載體,戰(zhàn)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較量。人才質(zhì)量的高低是戰(zhàn)爭勝負的重要因素。漢高祖的三杰是楚漢戰(zhàn)爭期間質(zhì)量最高的人才。其中,張良是戰(zhàn)略家、政治活動家,不僅能制訂正確的戰(zhàn)略,而且能通過自身的政治活動來實現(xiàn)。他的天才在楚漢戰(zhàn)爭時期獨一無二;韓信是當時杰出的軍事家,其軍事天才在當時也是獨一無二;蕭何是杰出的政治家,其治理、協(xié)調(diào)才能在當時也是獨一無二。三個獨一無二的人才皆在漢高祖之手,戰(zhàn)爭的勝負不言而喻。另一方面,有人才必須保得住,保不住反受其害。要保住人才,就要尊重人才,重用人才。漢高祖重用人才,是中國帝王中的典范。他對張良敬之如師,自始至終保持著這種特殊關系;他對韓信,以軍權王爵相付,穩(wěn)住了韓信,保證了對項戰(zhàn)爭的進行;他對蕭何,推心置腹,從不懷疑。漢高祖與三杰的如此關系,這在中國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漢高祖以杰出人才的資源優(yōu)勢,戰(zhàn)勝貌似強大的敵人是任何政治家成功的普遍規(guī)律。漢高祖南宮論三杰,見解之精辟,令人嘆服,作為千古佳話而廣為流傳。
關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讀書要三到翻譯文言文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農(nóng)歷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縣城水南鄭義齋館舍(今南溪書院),乳名沈郞。朱熹出生時右眼角長有
-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也。始舉進士,除大理評事,出知建昌縣。以父母皆老,辭不就。得監(jiān)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yǎng)。后數(shù)年,親繼亡。拯
- 送陳庭學記宋濂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川萬里,陸有劍閣棧道之險,水有瞿唐滟滪之虞??珩R行篁竹間山高者累旬日不見其巔際臨上而俯視絕壑萬仞杳
- 《景公聞命》文言文練習景公聞命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②。公被③狐白之裘④,坐堂側(cè)陛⑤。晏子入見,立有間⑥。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
- 廖永忠文言文閱讀理解廖永忠,楚國公永安弟也。從永安迎太祖于巢湖,年最少。太祖曰:“汝亦欲富貴乎?”永忠曰:“獲事明主,掃除寇亂,垂名竹帛,是
- 明史原文:楊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師廷和子也。年二十四,舉正德六年殿試第一,授翰林修撰。丁繼母憂,服闋起故官。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
- 原文:凡天地之間,有鬼,非人死精神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人病則憂懼,憂懼見鬼出。凡人不病則不畏懼。故得病寢衽,畏
- ①魏文侯與田子方飲,文侯曰:“鐘聲不比乎?左高?!碧镒臃叫ΑN暮钤唬骸昂涡??”子方曰:“臣聞之,君明樂官,不明樂音。今君審于音,臣恐其聾于官
-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①”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 種師道字彝叔。少從張載學,以蔭補三班奉職。通判原州,提舉秦鳳常平兩郡。議役法忤蔡京,遷莊宅使、知德順軍。又誣其詆毀先烈,罷入黨籍,屏廢十年。
- 文言文閱讀笑林的譯文漢世有人,年老無子,家富,性儉嗇。惡衣蔬食,侵晨①而起,侵夜而患;營理產(chǎn)業(yè),聚斂無厭,而不敢自用?;蛉藦闹笱烧?,不得已
- 資治通鑒原文:上自為太子,受《尚書》于桓榮,及即帝位,猶尊榮以師禮。嘗幸太常府,令榮坐東面,設幾杖,會百官及榮門生數(shù)百人,上親自執(zhí)業(yè);諸生或
- 宋史原文:李建中字得中,其先京兆人。曾祖逢,唐左衛(wèi)兵曹參軍。祖稠,梁商州刺史,避地入蜀。會王建僭據(jù),稠預佐命功臣,左衛(wèi)將軍。建中幼好學,十四
- 《新唐書·楊炎傳》文言文原文及譯文原文:楊炎,字公南,鳳翔天興人。炎美須眉,峻風宇,文藻雄蔚。父喪,廬墓側(cè),號慕不廢聲,有紫芝白雀之祥,詔表
- 陳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文明初,舉進士。時高宗崩于東都,將遷梓宮長安。于是,關中無歲,子昂盛言東都勝塏,亦可營山陵。武后奇其才,召見金華
- 一招制勝高考文言文閱讀解題技巧何遠字義方,東海郯人也。父慧炬,齊尚書郎。高祖①踐阼,(遠)為步兵校尉。頃之,遷武昌太守。遠本倜儻,尚輕俠,至
- 考場上遇到陌生的文言文應如何應對就近年來各地中考命題的實際看,大多數(shù)考區(qū)的中考文言文閱讀取材于課內(nèi)文言課文,但也有近三分之一的考區(qū)從課外選材
- 宋史原文:胡宿,字武平,常州晉陵人。宿為人清謹忠實,內(nèi)剛外和。登第,為揚子尉??h大水,民被溺,令不能救,宿率公私船甲活數(shù)千人。以薦為館閣???/div>韓愈原文:孔子之后三十八世,有孫曰戣,字君嚴,事唐為尚書左丞。年七十三,三上書去官。天子以為禮部尚書,祿之終身,而不敢煩以政。吏部侍郎韓愈常文言文賞析及答案解析昔有長者子① ,入海取沉水② 。積有年載,方得一車,持來歸家。詣③市賣之,以其貴故,卒無買者。經(jīng)歷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
評論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