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小楷《孝女曹娥碑》
作者:王羲之 書體:小楷 2017-01-25 17:09:42
東漢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上虞縣令度尚,將孝女曹娥投江救父事跡,上報(bào)朝廷,旌為孝女,并遷墓建廟(今址),又為她立碑。度尚先命縣吏魏朗撰寫碑文,久而未出,當(dāng)時(shí)度尚外甥邯鄲淳,年少有異才,適在旁侍酒,因試為之,操筆立就,文辭之妙,魏郎嘆服,遂毀其草。這就是最早漢邯鄲淳所書的《孝女曹娥碑》。東晉平二年(公元358年),右軍王羲之,到曹娥廟,以小楷書《孝女曹娥碑》文存廟,又有新安吳茂先為其刻碑立廟,后又為好事者取去,但傳說輾轉(zhuǎn)流傳入皇室內(nèi)宮。近據(jù)日本書法鑒定家中田勇次郎的考證,今收藏于《遼寧博物館》的墨跡絹本,即系晉王羲之所書《孝女曹娥碑》的真跡。
孝女曹娥碑釋文:
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其先與周同祖,末胄荒流,爰來適居。盱能撫節(jié)安歌,婆娑樂神。以漢安二年五月,時(shí)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不得其尸。時(shí)娥年十四,號(hào)慕思盱,哀吟澤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經(jīng)五日抱父尸出。以漢安迄于元嘉元年,青龍?jiān)谛撩?,莫之有表。度尚設(shè)祭誄之,辭曰:
伊惟孝女,奕奕之姿。偏其返而,令色孔儀。窈窕淑女,巧笑倩兮。宜其家室,在洽之陽。待禮未施,嗟傷慈父。彼蒼伊何?無父孰怙!訴神告哀,赴江永號(hào),視死如歸。是以眇然輕絕,投入沙泥。翩翩孝女,乍沉乍浮。或泊洲嶼,或在中流?;蜈呁臑|,或還波濤。千夫失聲,悼痛萬余。觀者填道,云集路衢。流淚掩涕,驚慟國都。是以哀姜哭市,杞崩城隅?;蛴袑∶嬉R,剺耳用刀。 * 待水,抱樹而燒。
於戲孝女,德茂此儔(chóu,同輩,伴侶)。何者大國,防禮自修。豈況庶賤,露屋草茅。不扶自直,不鏤而雕。越梁過宋,比之有殊。哀此貞厲,千載不渝。嗚呼哀哉!亂曰:
銘勒金石,質(zhì)之乾坤。歲數(shù)歷祀,立墓起墳。光于后土,顯照天人。生賤死貴,義之利門。何悵華落,雕零早分。葩艷窈窕,永世配神。若堯二女,為湘夫人。時(shí)效仿佛,以招(昭)后昆。
漢議郎蔡雍聞之來觀,夜暗手摸其文而讀之雍題文云: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又云:三百年后碑冢當(dāng)墮江中,當(dāng)墮不墮,逢王匡(叵),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記之。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hào):詞典網(wǎng),回復(fù):王羲之書法,可方便查詢。


王羲之書法欣賞:
- 王羲之圣教序的由來 圣教序釋文
- 王羲之《胡母帖》
- 王羲之·其書帖
- 王羲之小楷精品《樂毅論》
- 王羲之草書《旃罽胡桃帖》
- 王羲之草書《瞻近帖》
- 王羲之章草《寒切帖》
- 王羲之草書《長風(fēng)帖》臨摹本
- 王羲之小楷《道德經(jīng)》
- 王羲之行書《頻有哀禍帖》
猜你喜歡:
- 《馬鳴寺根法師碑》,亦稱《馬鳴寺碑》,北魏正光四年立于今山東省東安縣大王橋。碑文正書共廿二行,每行卅字。碑額呈凸形,上方一行陰文“馬鳴寺”三
- 王獻(xiàn)之草書《玄度來遲帖》,拓本,歷代名臣法帖釋文:玄度何來遲,深令人憂懸耶。常復(fù)(謂)有理,因祠監(jiān)多。感足下(共)事甚善
- 王獻(xiàn)之《余杭帖》(又稱《觸事帖》)拓本。行書。六行,五十一字。入刻《淳化閣帖》卷九。 釋文:獻(xiàn)之白:思戀觸事彌至。獻(xiàn)
- 王羲之草書《適太常帖》,拓本,五行,四十一字?!缎蜁V》定名為《太常司州帖》。此帖是王羲之尺牘中涉及時(shí)人最多的一件。計(jì)有太常、司州
- 蘭草帖 原跡為明吳廷收藏 清時(shí)刻入《快雪堂帖》 楊守敬《學(xué)書邇言》稱“此帖沉著痛快,已開顏魯公之先”。也有
- 王獻(xiàn)之《愿余帖》,草書,拓本釋文:愿余上下安和。知婢日夕疏,慰意。育故羸,懸心。倪比健也。適奉永嘉去月十一日動(dòng)靜,故常患
- 王獻(xiàn)之行草《鵝群帖》 (選自《淳化閣帖》)《鵝群帖》是一幅行草書法作品,為東晉王獻(xiàn)之所書翰札。宋代《淳化閣帖》收刻。原作墨跡不可考,
- 【釋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頓首、頓首。頃遘姨母哀,哀痛摧剝,情不自勝。奈何、奈何!因反慘塞,不次。王羲之頓首、頓首?!兑棠柑?,行楷
- 全稱“魏故侍中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尚書令徐州刺史太保東平王元君志銘”。志文正書,共三十四行,行三十三字。北魏建義元年(五二八年)刻,一九一九年
- 《石門銘》全稱《泰山羊祉開復(fù)石門銘》,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正月刻,由太原典簽王遠(yuǎn)書丹,武阿仁鑿刻于陜西褒城縣東北褒斜谷石門崖壁。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