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姨母帖
作者:王羲之 書體:行楷 2015-06-01 12:40:35
標簽:

【釋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頓首、頓首。頃遘姨母哀,哀痛摧剝,情不自勝。奈何、奈何!因反慘塞,不次。王羲之頓首、頓首。
《姨母帖》,行楷,載原裁于唐人摹《萬歲通天帖》。硬黃紙本??v26.3厘米,橫53.8厘米,現(xiàn)藏遼寧博物館?!度f歲通天帖》又名《王氏一門書翰》、《王氏寶章集》,是王羲之后裔王方慶家物,內(nèi)收王氏家族二十八人法書。王方慶于唐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696)上進武則天,武命人臨摹后將原本又賜還王方慶?,F(xiàn)存《萬歲通天帖》為摹本,包括王羲之、王薈、王徽之、王獻之、王慈、王志等七人共十帖。此帖鉤填技術極其精妙,可謂“下真跡一等?!倍洳Q此帖“奕奕生動,并其用墨之意一一備具,王氏家風漏泄殆盡”。
此帖曾摹刻于《戲魚堂》、《真賞齋》等叢貼?,F(xiàn)存王羲之的字面貌不盡相同,大凡有流便和古質(zhì)兩種,《姨母帖》屬于后者.楊守敏說:“觀此一帖,右軍亦以古拙勝,知不專尚姿致。”此類作品可能是他早期所寫,其結(jié)字和用筆都還存有較濃厚的隸書筆意,和現(xiàn)在出土的晉代簡牘帛書有相近之處。如“一”“十”“痛”等字中的橫畫,隸書的筆意都很明顯;“痛”“日”“何”等字的轉(zhuǎn)折處都較生拗峭拔,并殘存橫式。這些都是隸書筆勢孑遺。另外筆畫質(zhì)樸凝重,出筆入筆比較自然,不像唐以后那樣強調(diào)一筆三折。這些都使此幅作品具有一種古樸高華的藝術魅力。還有一幅《行穰帖》和此帖比較接近。
關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回復:王羲之書法,可方便查詢。


王羲之書法欣賞:
- 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釋文
- 王羲之《喪亂得示二謝帖》
- 王羲之·集王圣教序
- 王羲之草書《適太常帖》六種版本
- 王羲之集字《心經(jīng)》
- 王羲之小楷《黃庭經(jīng)》
- 王羲之《此事帖》
- 王羲之行書結(jié)構(gòu)92法
- 王羲之草書 《游目帖》
- 王羲之草書《七月帖》
猜你喜歡:
- 王獻之行書《舍內(nèi)帖》,臨本 釋文: 白:承舍內(nèi)分連近豫遂就,難以喻痛濟理。獻之白。王
- 《元簡墓志》,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誌石呈長方形,高73厘米,殘寬33厘米,誌文正書8行,行18字,誌石右端殘缺。1926年河南洛陽
- 前秦《鄧太尉碑》 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前秦《鄧太尉碑》,全稱《馮翊護軍鄭能進修鄧太尉祠銘》,也稱《鄭宏道修鄧太尉祠
- 《受禪表碑》三國魏黃初(202年)刻。在河南許昌縣,額篆書題“受禪表”。字方正,漸開唐隸之門。 東漢獻帝延康元年(220)冬十月乙卯
- 劉媚子墓志(石志) 太和六年(371) 1998年9~12月,南京市博物館在該市北郊的象山發(fā)掘了3座
- 東晉《高崧墓志》,長方形青灰大磚,單面雙刀陰刻,志長50.5厘米、寬25.2厘米、厚6厘米。 此墓志與“高崧夫人謝氏墓志”于1998
- 下面來看看這個北魏石刻拓本北魏書法石刻《吳光墓志》民國拓本吳光墓誌,洛陽, 北魏熙平元年[516]8月26日葬,托裱摺葉,墨紙尺
- 唐摹王羲之草書硬黃本。高23.5厘米,橫26厘米,共七行,五十八字。體勢靈動綽約,豐肌秀骨,遠勝右軍《如何帖》。此卷為北宋內(nèi)府舊藏,至
- 龍門二十品之《鄭長猷造像題記》,造像龕位于古陽洞口上方南側(cè),共六龕,均為圓券形淺龕。分上、中、下三排,每排兩龕,其大小不等。圓楣拱
- 神龍本(馮承素摹本)【釋文】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
評論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