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禮智,我固有之》原文及翻譯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2-07-27 07:00:57
1、【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見孺子將人于打,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⑤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 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6)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 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剛端于我(7)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br/>【注釋】①不忍人之心;憐憫心,同情心。①乍:突然、忽然。③怵 惕:驚懼。側隱:哀痛,同情。④內交,內交即結交,內同 “納”。⑤要(yao)譽:博取名譽。要同“邀”,求。(6)端:開端,起 源.源頭。(7)我:同“己”。(8)然,同“燃”。(9)保:定,安定。
【譯文】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運轉東西一樣容易了。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是因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里面去了,必然會產(chǎn)生驚棋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系,不是因為要想在鄉(xiāng)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 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chǎn)生這種驚懼問情心理的。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發(fā)端;羞恥心是義的發(fā)端;謙讓心是禮的發(fā)端;是非心是智的發(fā)端。人有這四種發(fā)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fā)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 有這四種發(fā)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yǎng)父母都成問題?!?br/>2、【原文】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7)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br/>【譯文】同情心,人人都有;羞恥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屬于仁;羞恥心屬于義;恭敬心屬于禮;是非心屬于智。這仁義禮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給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過平時沒有去想它因而不覺得罷了。所以說:‘探求就可以得到,放棄便會失去?!?br/>3、【原文】孟子曰:“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1)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2)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3)
【注釋】(1)幾希:趙注云:“無幾也?!?2)庶物:與庶民的涵義相近,指萬物,庶在此是眾的意思。(3)非行仁義:趙注云:“非強力行仁義也。”
【譯文】孟子說:“人之所以不同于禽獸的地方很細小,普通人把它丟棄了,君予把它保留了。舜懂得萬物的原理,明白做人的道理,依從仁義行事,不是去推行仁義。”
【段意】孟子認為,人與禽獸的不同之處就在于人性,也就是仁義。這一點本是人人都具有的,但之所以人間會有圣賢、普通人、小人之分,就因為圣賢保有了人住,而其他人則或多或少丟棄了它。所謂“推行仁義”,是指帶有功名心去行仁義,“非以仁義為美而后勉強行之,所謂安而行之也”(朱熹《集注》)。只有自覺地依從仁義行事,也就是像孔子所說的那樣,隨心所欲而不違反它,才算是真正保有了仁義的本性。
4、【原文】孟子曰:“萬物皆備于我矣。(1)反身而誠,(2)樂莫大焉。強恕而行,(3)求仁莫近焉?!?br/>【注釋】(1)萬物皆備于我:趙注云:“謂人為成人以往,皆備知天下萬物,常有所行矣。”朱熹《集注》云:“此言理之本然也,大則君臣父子、小則事物細微,無一不具于性分之內也。”(2)反身而誠:趙注云:“反自思其身所施行皆能實而無虛,則樂莫大焉?!敝祆洹都ⅰ吩疲骸把苑粗T身而所備之理皆如好好色、惡惡臭之實然,則其行之不待勉強而無不利矣,其為樂孰大于是?!?3)強恕而行:趙注云:“當自強勉以忠忽之道?!敝祆洹都ⅰ吩疲皬?,勉強也。恕,推己以及人也?!?br/>【譯文】孟子說:“萬物都為我所具備。通過自身實踐而覺得它們的正確,快樂沒有比這更大了。勉力地推己及人去做,求仁沒有比這更近的了。”
【段意】此章中的“萬物皆備于我”,是流傳很廣的一句名言。孟子認為,世間萬物的根本原理,其實都具備于人的本性之內,只須一一把它們發(fā)現(xiàn)、發(fā)揮出來就行。
5、【原文】孟子曰:“五谷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荑稗。(1)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br/>【注釋】(1)荑(tí提)稗:朱熹《集注》云:“草之似谷者,其實亦可食,然不能如五谷之美者。”
【譯文】孟子說:“五谷是作物中的伎伎者,如果不成熟還及不上稀米、稗草。仁,也在于使之成熟而已。”
【段意】此章可與上一章聯(lián)系起來看,仁本身還有成熟與否的問題,說仁不成熟還及不上稗草,正如朱熹所說:“為仁必貴乎熟,而不可徒恃其種之美,又不可以仁之難熟,而甘為他道之有成也?!保ā都ⅰ罚?br/>6、【原文】孟子日:“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1)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2)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3)舍正路而不由,(4)哀哉!”
【注釋】(1)暴:朱熹《集注》云:“猶害也?!?2)非:朱熹《集注》云:“猶毀也?!?3)曠:此作動詞用,意為空出。(4)由:遵循,行走。
【譯文】孟子說:“自暴的人不能和他有所言談,自棄的人不能和他有所作為。言談詆毀禮義叫做自暴,自身不能依據(jù)仁、遵循義來行事叫做自棄。仁是人們安適的住宅,義是人們正當?shù)牡缆?。空著安適的住宅不去居住,丟開正當?shù)牡缆凡蝗バ凶撸杀?!?br/>【段意】孟子認為,仁、義都為人性天生所具有,不按照這些準則行事就是自暴自棄。朱熹《集注》說:“此圣賢之深戒,學者所當猛省也?!?/p>
關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山市 蒲松齡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數(shù)年恒不一見。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相顧驚疑,
- 楊榮薦賢文言文翻譯導語:想一個人,門廊斜風細雨霖鈴,墨香氤氳聲如許,衣帶生風,打濕我的眉心。以下小編為大家介紹楊榮薦賢文言文翻譯文章,歡迎大
- 樊重樹木的文言文翻譯樊重,字君云。他家世世代代都很擅長耕種莊稼,并且喜歡做生意。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樊重樹木的文言文翻譯,歡迎大家閱讀!樊重樹木
- 八年級下冊文言文復習歸納《與朱元思書》一、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1、 風煙俱凈 俱:全,都2、 從流飄蕩 從:順,隨3、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縹
- 較貪文言文全文翻譯【原文】較貪楊夔弘農(nóng)子游卞山之陰,遇鄉(xiāng)叟巾不完,屨不全,負薪仰天,吁而復號,因就而訊諸:“抑喪而未備乎,抑有冤而莫訴乎,何
- 后漢書原文:郭躬字仲孫,潁川陽翟人也。家世衣冠。父弘,習《小杜律》。躬少傳父業(yè),講授徒眾常數(shù)百人。后為郡吏,辟公府。永平中奉車都尉竇固出擊匈
- 蕭統(tǒng)原文:陶淵明,字元亮。或云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人也。曾祖侃,晉大司馬。淵明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群,任真自得。嘗著《五柳先生傳》
- 舊唐書原文:趙彥昭者,甘州張掖人也。父武孟,初以馳騁佃獵為事。嘗獲肥鮮以遺母母泣曰汝不讀書而佃獵如是吾無望矣竟不食其膳。武孟感激勤學,遂博通
- 袁宏字彥伯,父勖,臨汝令。宏有逸才,文章絕美,曾為詠史詩,是其風情所寄。謝尚時鎮(zhèn)牛渚,秋夜乘月,率爾與左右微服泛江。會宏在舫中諷詠,聲既清會
- 元史原文:懋,字之美,張子良子,涿州范陽人。未弱冠,已有父風。侍子良官京東,故懋領其眾,從丞相阿術軍,立歸德府,以其軍鎮(zhèn)之。移鎮(zhèn)下邳,知歸德
- 中考語文文言文《論語·述而篇》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弊釉唬骸澳R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
- 晏子善辯文言文翻譯及注釋文言文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yì)王。王曰:“縛者曷(hé)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蓖?/div>諺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固無虛言。非獨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昔以色幸者多矣。高祖有籍孺以佞幸,孝惠時有閎孺,孝文時中寵臣,士人中學生文言文《馬說》的教學材料作者簡介:韓愈,字退之,河陽人,世稱“韓昌黎”,唐代文學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他倡導古文適度串講能有助于文言文學習作業(yè)內容這個“串講”需要:以故事發(fā)展串起來講、以觀點和材料的關系串起來講解、以說明順序來串講,但不能串得讓學生對文文言文《賣柴翁毆宦者》專項練習賣柴翁毆宦者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寫過著名的《賣炭翁》,深刻揭露“宮市”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但白居易筆下的賣炭翁面夏原吉,字維喆,其先德興人。原吉早孤,力學養(yǎng)母。以鄉(xiāng)薦入太學,選入禁中書制誥。建文初,擢戶部右侍郎。明年充采訪使。巡福建,所過郡邑,核吏治,李離自刑文言文翻譯及注釋和啟示李離者,晉文公①之理②也。過聽 * ③,自拘當④死。文公曰:“官有貴賤,罰有輕重。下吏⑤有過,非子之罪也。”李離李絳,字深之,趙郡贊皇人。擢進士、宏辭,補渭南尉,拜監(jiān)察御史。元和二年,授翰林學士,俄知制誥。皆不離內職,孜孜以匡諫為己任。六年,拜絳中書侍歐陽修原文: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為理也。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祿利財貨也。
評論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