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復仇議》原文及翻譯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1-02-08 08:46:30
柳宗元
原文:
①臣伏見天后時,有同州下邦人徐元慶者,父爽為縣吏趙師韞所殺,卒能手刃父仇,束身歸罪。當時諫臣陳予昂建議誅之而旌其閭,且請“編之于令,永為國典"。臣竊獨過之。
②臣聞禮之大本,以防亂也。若日無為賊虐①,凡為子者殺無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亂也。若曰無為賊虐,凡為理者②殺無赦。其本則合,其用則異,旌與誅莫得而并焉。誅其可旌,茲謂濫;黷刑甚矣。旌其可誅,茲謂僭;壞禮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傳于后代,趨義者不知所向,違害者不知所立,以是為典可乎?蓋圣人之制,窮理以定賞罰,本情以正褒貶,統(tǒng)于一而已矣。
③向使刺讞③其誠偽,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則刑禮之用,判然離矣。何者?若元慶之父,不陷于公罪,師韞之誅,獨以其私怨,奮其吏氣,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問,上下蒙冒,吁號不聞;而元慶能以戴天為大恥,枕戈為得禮,處心積慮,以沖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無憾,是守禮而行義也。執(zhí)事者宜有慚色,將謝之不暇,而又何誅焉? 其或元慶之父,不免于罪,師韞之誅,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驁而凌上也。執(zhí)而誅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④且其議曰:“人必有子,子必有親,親親相仇,其亂誰救?”是惑于禮也甚矣。禮之所謂仇者,蓋其冤抑沉痛,而號無告也;非謂抵罪觸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殺之,我乃殺之”,不議曲直,暴寡脅弱而已。其非經(jīng)背圣,不亦甚哉! 《周禮》:“調人④,掌司萬人之仇。凡sha6*人而義者,令勿仇;仇之則死。有反殺者,邦國交仇之?!庇职驳糜H親相仇也? 《春秋公羊傳》曰:“父不受誅,子復仇可也。父受誅,子復仇,此推刃之道,復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斷兩下相殺,則合于禮矣。
⑤且夫不忘仇,孝也;不愛死,義也。元慶能不越于禮,服孝死義,是必達理而聞道者也。夫達理聞道之人,豈其以王法為敵仇者哉?議者反以為戮,黷刑壞禮,其不可以為典,明矣。
⑥請下臣議附于令,有斷斯獄者,不宜以前議從事。謹議。(選自《柳宗元集》)
譯文/翻譯:
我所知,太后武則天當政時,同州下邽縣有個叫徐元慶的人,父親徐爽被縣尉趙師韞殺了,他最后親手殺掉殺父仇人,捆綁著自己到官府自首。當時的諫官陳子昂建議把他處死,而后在他家鄉(xiāng)表彰他的行為,并請朝廷將這種處理方式“編入法令,永遠作為國家的法律制度”。我個人認為,這樣做是不對的。
我聽說,禮的根本作用是為了防止作亂。如果說要讓禮不受踐踏的話,那么凡是作兒子的(為報父母之仇)而殺了(不應當算作仇人)的人,就必須處死,不能赦免。刑法的根本作用,也是為了防止作亂。如果說要讓法不被踐踏的話,那么凡是當官的錯殺了人,也必須處死,不能赦免。它們的根本作用是一致的,運用方式則不同。表彰和處死是不能同時用到同一件事情上。處死可以表彰的人,這就叫濫殺;就是濫用刑法太過分了。表彰應當處死的人,這就是過失;破壞禮制太嚴重了。如果真的把這種處理方式向天下宣示,并傳給后代;那么,追求正義的人就不知道(前進的)方向,避開禍害的人就不知道立身行事的方法,把這個作為法則行嗎?大凡圣人制定禮法,是透徹地研究了事物的道理來規(guī)定賞罰,根據(jù)事實來確定獎懲,(不過是)把禮、刑二者結合在一起罷了。
當時如能審察案情的真?zhèn)?,查清是非,推究案子的起因,那么刑法和禮制的運用,就能明顯地區(qū)分開來了。為什么呢?如果徐元慶的父親沒有犯法律規(guī)定的罪行,趙師韞殺他,只是出于他個人的私怨,施展他當官的威風,can6*暴地處罰無罪的人,州官又不去治趙師韞的罪,執(zhí)法的官員也不去過問這件事,上下互相蒙騙包庇,對冤屈之聲充耳不聞;而徐元慶(卻)把和仇人同頂一片天視為大恥辱,把枕著利器睡覺而不忘復仇視為符合禮制的作為,想方設法,(要把利器)刺進仇人的胸膛,堅定地按照禮的要求自己去認罪,即使死了也不感到遺憾,這正是遵守和奉行禮義的行為啊。執(zhí)法的官員本應感到慚愧,去向他謝罪都來不及,還有什么理由要把他處死呢?如果徐元慶的父親確是犯了死罪,趙師韞殺他,那就并不違法,(那么)徐爽就不是死于官吏之手,而是死于法律之下。法律難道是可以仇視的嗎?仇視皇帝的法律,又殺害執(zhí)法的官吏,這是悖逆犯上的行為。(應該把這種人)抓起來處死,以此來嚴正國法,為什么反而要表彰他呢?
而且陳子昂的奏議還說:“人必有兒子,兒子必有父母,因為愛自己的親人而互相仇殺,這種混亂局面靠誰來救呢?”這是對禮的認識太不明確了。禮制所說的仇,是指蒙受冤屈,悲傷呼號而又無法申告;并不是指觸犯法獲罪而被處死這種情況。而所謂“他殺了我的父母,我就要殺掉他”,不過是不問是非曲直,欺凌孤寡,威脅弱者罷了。這種違背圣賢經(jīng)傳的訓條,不是太過分了嗎?《周禮》上說:“調人,是負責調解眾人怨仇的。凡是sha6*人而又合乎禮義的,就不準被殺者的親屬報仇,如要報仇,則處死刑。有反過來再殺死對方的,全國的人就都要把他當作仇人?!边@樣,又怎么會發(fā)生因為愛自己的親人而互相仇殺的情況呢?《春秋公羊傳》說:“父親無辜被殺,兒子報仇是可以的。父親犯法被殺,兒子報仇,這就是互相仇殺的做法,這樣的舉動是不能根除互相仇殺的禍害?!爆F(xiàn)在如果用這個標準來判斷趙師韞殺死徐元慶的父親和徐元慶殺死趙師韞這兩件事,就合乎禮制了。
而且,不忘父仇,這是孝的表現(xiàn);不怕死,這是義的表現(xiàn)。徐元慶能不越出禮的范圍,遵守孝道,為義而死,這一定是個明曉事理、懂得圣賢之道的人啊。明曉事理、懂得圣賢之道的人,難道會把王法當作仇敵嗎?但上奏議的人反而認為應當處以死刑,這種濫用刑法,敗壞禮制的建議,不能作為法律制度,是很清楚明白的。
請把我的意見附在法令之后頒發(fā)下去。今后凡是審理這類案件的人,不應再根據(jù)以前的意見處理。謹發(fā)表上面的意見。
《駁《復仇議》》
關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聽老陳講文言文作文俺,一小學六年級帥哥。周末小學放假,高中不放,俺光榮地被老陳押到高一3班的后門口搬了個凳子坐下,當了一回編外的高中生,老陳
- 直不疑文言文翻譯直不疑,南陽人,官至御史大夫,精通崇尚老子的黃老無為學說,做官低調收斂,一切照前任制度辦,唯恐人們知道他做官的政績。也不喜歡
- 文言文座右銘1、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2、同心合意,庶幾有成。3、砥礪豈必多,一壁勝萬珉。4、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則引之,進退而
- 陳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初為大理評事、知長沙縣。郴州竹場有偽為券給輸戶送官者,事覺,輸戶當死,希亮察其非辜,出之,已而果得其造偽者。母終
- 《送東陽馬生序》文言文閱讀練習題及答案【甲】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
- 送宗伯喬白巖序(明)王守仁大宗伯①白巖喬先生將之南都,過陽明子②而論學。陽明子曰:“學貴專。”先生曰:“然。予少而好弈,食忘味,寢忘寐,目無
- 趙希乾傳文言文閱讀答案趙希乾傳是一篇文言文,相信大家比較的陌生的吧。趙希乾傳文言文閱讀答案,我們來看看下文。趙希乾傳趙希乾,南豐東門人,幼喪
- 高考文言文閱讀題一、(全國I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題,08年高考文言文閱讀題匯編。廖剛字用中,南劍州順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錄除
- 富弼富公為人,溫良寬厚,泛與人語,若無所異同者。及其臨大節(jié),正色慷慨,莫之能屈。智識深遠,過人遠甚,而事無巨細,皆反復熟慮,必萬全無失然后行
- 張阜文,名惠言,先世自宋初由滁州遷武進,遂世為武進人。曾祖采,祖金第,父蟾賓,皆縣學生。母姜氏。皋文生四年而孤,姜太孺人①守志,
- 文言文閱讀習題及答案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題孔休源,字慶緒,會稽山陰人也。休源年十一而孤,居喪盡禮。后就吳興沈驎士受經(jīng),略通大義。建武
- 竊槽劉基 客有好佛者,每與人論道理①,必以其說駕②之,欣欣然自以為有獨得焉。郁離子③謂之曰:“昔者魯人不
- 高考文言文斷句題解題技巧據(jù)修辭:文言文也是講究修辭的,頂真、排比、對偶、對稱、反復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
- 原文:南康太守聽事之東,有堂曰“直節(jié)”,朝請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長短巨細若一,直如引繩,高三尋,而后枝葉附之。岌然①如揭太常之旗
- 文言文《三國志.吳范傳》練習題《三國志.吳范傳》吳范字文則,會稽上虞人也。以治歷數(shù),知風氣,聞于郡中。舉有道,詣京都,世亂不行。會孫權起于東
- 西湖夢尋錢繆原文:錢镠,臨安石鑒鄉(xiāng)人。唐僖宗時,平浙寇王仙芝,拒黃巢,滅董昌,積功自顯。梁開平元年,封镠為吳越王。有諷镠拒梁命者,镠笑曰:“
- 司馬光原文:仁義,天德也。天不獨施之于人,凡物之有性識者咸有之,顧所賦有厚薄也。余家有貓曰虪(讀shū),每與眾貓食,常退處于后,俟眾貓飽,
- 《百家姓仲》文言文源流一源于高辛氏,出自黃帝后裔高辛氏之臣仲堪、仲熊兄弟,屬于以先賢名字為氏。黃帝曾孫帝嚳,姬姓,名夋,號高辛氏,為五帝之一
- 《馬說》文言文原文及翻譯《馬說》韓愈原文: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
- 宋濂原文:龍淵即龍泉,避唐諱更以今名[3]。相傳其地即歐冶子鑄劍處[4],至今有水號劍溪焉。山深而川阻,與通都大邑相去遠或二三百里[5],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