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高崧傳》原文及翻譯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3-04-02 03:08:00
晉書
原文:
高奮,字茂琰,廣陵人也。父悝,少孤,事母以孝聞。年十三,值歲饑,悝菜蔬不饜。每致甘肥于母。撫幼弟以友愛稱。寓居江州,刺史華軼辟為西曹書佐。及軼敗,悝藏匿軼子經(jīng)年,會赦乃出。元帝嘉而宥之,以為參軍,遂歷顯位,至丹陽尹、光祿大夫,封建昌伯。
崧少好學(xué),善史書??偨菚r,司空何充稱其明惠。充為揚州,引崧為主簿,益相欽重。轉(zhuǎn)驃騎主簿,舉州秀才,除太學(xué)博士,父艱①去職。初,悝以納妾致訟被黜,及終,崧乃自系廷尉訟冤,遂停喪五年不葬,表疏數(shù)十上。帝哀之,乃下詔曰:“悝備位大臣,違憲被黜,事已久判。其子崧求直無已。今特聽傳侯爵?!庇墒且姺Q。拜中書郎、黃門侍郎。
簡文帝②輔政,引為撫軍司馬。時桓溫擅威,率眾北伐,軍次武昌,簡文患之。在曰: “宜致書喻以禍福,自當反旆。如其不爾,便六軍整駕③,逆順于茲判矣。若有異計,請先釁鼓④?!北阌谧鵀楹單臅菰唬骸翱茈y宜平,時會宜接,此實為國遠圖,經(jīng)略大算。能弘斯會,非足下而誰!但以此興師動眾,要當以資實為本。運轉(zhuǎn)之艱,古人之所難,不可易之于始而不熟慮。茍患失之,無所不至。或能望風(fēng)振擾,一時崩散。如此則望實并喪,社稷之事去矣。皆由吾暗弱,德信不著,不能鎮(zhèn)靜群庶,保固維城,所以內(nèi)愧于心,外慚良友。吾與足下雖職有內(nèi)外,安社稷,保家國,其致一也。天下安危,系之明德。先存寧國,而后圖其外,使王基克隆,大義弘著,所望于足下。區(qū)區(qū)誠懷,豈可復(fù)顧嫌而不盡哉!” 溫得書,還鎮(zhèn)。
崧累遷侍中。是時謝萬為豫州都督,疲于親賓相送,方臥在室.在徑造之,謂曰:“卿令疆理西藩,何以為政?”萬粗陳其意。崧便為敘刑政之要數(shù)百言。萬遂起坐,呼崧小字曰:“阿酃!故有才具邪!”哀帝雅好服食,崧諫以為“非萬乘所宜。陛下此事,實曰月之一食也”。后以公事免,卒于家。 (選自((晉書》“列傳”第四十一卷,有刪節(jié))
注:①艱,舊時指父母親喪事。②簡文帝,即司馬昱。晉元帝少子。被崇德人后和桓溫立為皇帝,在位2年,病死。本文中,司馬昱尚未即位,只是輔政的大臣。③整駕,備好車馬,準備出發(fā)。④釁鼓,古代戰(zhàn)爭時,sha6*人或殺牲以血涂鼓行祭。
譯文/翻譯:
高崧,字茂琰,廣陵(今揚州)人。其父高悝,年少時便失去了父親,侍奉母親十分孝順,名聞鄉(xiāng)里。高悝十三歲時,遇到了荒年,自己連野菜都吃不飽,卻常常想方設(shè)法弄來美味給母親吃。照顧年幼的弟弟,以友善著稱。寓居江州時,江州刺史華軼授予高悝西曹書佐的職位。等到華軼兵敗后,高悝將華軼的兒子藏匿了一年時間,趕上天下大赦才讓他出來。晉元帝贊許高悝的德行,寬恕了高悝,并讓他出任參軍之職,其后一直擔(dān)任高級官職,官至丹陽尹、光祿大夫,封為建昌伯。
高崧年輕時熱愛學(xué)習(xí),精通史書。小時候,司空何充夸獎他聰明。何充主政揚州,安排高崧?lián)沃鞑?,更加看重高崧。此后,高崧轉(zhuǎn)任驃騎主簿,又被推舉為秀才,授太學(xué)博士之位。因父親的喪事而辭去官職。當初,高悝因為納妾而遭遇訴訟被貶退,等到高悝去世,高崧就到廷尉處自請囚禁,為父申訴冤屈,并停喪五年不下葬,上了幾十篇表疏?;实劭蓱z他的孝心,于是下詔說:“高悝擔(dān)任大臣的職位,因違背法令被貶退,案子早已判定。現(xiàn)在他的兒子高崧不停地申請重審,只能依順他,恢復(fù)高悝爵位并允許承襲?!币驗檫@件事,高崧備受稱贊。官拜中書郎、黃門侍郎。
簡文帝執(zhí)政時,安排高崧?lián)螕彳娝抉R。當時桓溫專權(quán),率軍北伐,大軍駐扎在武昌,簡文帝很是擔(dān)心。高崧說:“您應(yīng)該致信桓溫,向他說明利害得失,他自己就應(yīng)當率兵返回了。如果他不這樣做,就整率六軍人馬出征,對立或和順由此可以分辨。假如桓溫有其他想法,就祭旗出兵(討伐他)?!庇谑撬妥聛硖嫠抉R昱起草書信說:“寇賊發(fā)難,應(yīng)該平定,有時機,應(yīng)該承接。這確實是為國家著想的長謀遠慮,奪取天下的宏圖大略。能夠弘揚光大這種時運的人,除了足下還能有誰!但因此興師動眾,重要的是應(yīng)該以雄厚的實力為根本。輾轉(zhuǎn)運輸?shù)钠D難,正是古人最頭疼的事,不能從一開始就認為它容易而不加以認真地考慮。假若擔(dān)心失去什么,就用盡一切手段,或許就能容易看到紛亂,很快崩潰逃散。這樣(您的)威望和實力全都會喪失,國家的大業(yè)也就完了。都是由于我昏庸懦弱,品行確實不高,不能使眾百姓沉著安定,憑借險勢連城固守,以保衛(wèi)國家,這就是我于內(nèi)問心有愧,于外對不起好友的原因。我與足下,雖然任職有內(nèi)外之分,但安定國家,保衛(wèi)皇帝,這個目標是一致的。天下的安危,寄托在您這樣的明德之人的身上。(您宜乎)先考慮使國家安寧,然后再圖謀那外部(的戰(zhàn)事),以使帝王的基業(yè)興隆昌盛,道義弘揚彰著,這就是我對閣下的期望。一點真誠的想法,怎能再顧慮疑忌而不坦誠盡言呢!”桓溫見信后,率軍返回了原來鎮(zhèn)守的地方。
高崧數(shù)次升遷,官至侍中。此時謝萬為豫州都督。(一天),謝萬因迎送賓朋而疲乏,正躺在屋里休息,高崧直接來拜訪他,對他說:“您受命治理西藩之地,準備怎么樣處理政務(wù)?”謝萬粗略地說了自己的想法。高崧便對謝萬講述了執(zhí)政的關(guān)鍵點,洋洋數(shù)百言。謝萬于是起身(致謝),喚著高崧的乳名說:“阿酃!原來你這么有才華??!”晉哀帝喜好服食丹藥,高崧諫言認為“不是皇帝應(yīng)有的行為。陛下這件事,實在就像日食月食一樣(犯了過失)”。此后,高崧因為公事而被免,終老于家中。
《晉書·高崧傳》 《晉書·高崧傳》(二)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1.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保ā墩撜Z·雍也》)(2003全國)——孔子說:“質(zhì)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
- 文言文通假字55個1共通供,供給2闕通缺,侵損3說通悅,心服4知通智,聰明5讎通仇,仇恨,如:仇讎敵戰(zhàn)之國也。6句通勾,地名用字,如:勾踐之
- 一錢斬吏文言文翻譯一錢斬吏是出自北宋羅大經(jīng)編著的《鶴林玉露》,那么,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一錢斬吏文言文翻譯,供大家閱讀參考。原文張乖崖
- 隋書.薛道衡傳文言文閱讀(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題。(18分)薛道衡字玄卿,河?xùn)|汾陰人也。道衡六歲而孤,專精好學(xué)。年十三,講《左
- 三國志原文: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學(xué)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益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
- 鵩鳥賦(并序)賈誼誼為長沙王傅三年,有鵩飛入誼舍。鵩似鸮,不祥鳥也。誼即以謫居長沙,長沙卑濕,誼自傷悼,以為壽不得長,乃為賦以自廣也。其辭曰
- 愚人食鹽的文言文翻譯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限度,恰到好處時美妙無比,一旦過頭就會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會給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變成
- 學(xué)弈的文言文翻譯文言文《學(xué)弈》原文翻譯 《學(xué)弈》選自《孟子·告子》,通過弈秋教兩個人學(xué)下圍棋的事,說明了做事必須專心致志,決不可
- 公諱弼,字彥國,幼篤學(xué),有大度。范仲淹見而識之,曰:“此王佐才也?!睉哑湮囊允娟淌?,殊即以女妻之。天圣八年,以茂材異等中第。會郭后廢,范仲淹
- ①溫造,字簡輿。性嗜書,不喜為吏,隱王屋山。壽州刺史張建封聞其名,書幣招禮,造欣然曰:“可人也!”往從之。建封雖咨謀,而不敢縻以職事。及節(jié)度
- 中考語文文言文練習(xí)題之呂蒙正不記人過呂蒙正不記人過呂蒙正不喜記人過。初任參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簾內(nèi)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蒙正佯為不
- 明史原文:喬允升,字吉甫,洛陽人。萬歷二十年進士。除太谷知縣。以治行高等征授御史。歷按宣、大、山西、畿輔,并著風(fēng)采。三十九年,大計京官。允升
- 水仙文言文原文及翻譯中國水仙的原種為唐代從意大利引進,是法國多花水仙的變種,在中國已有一千多年栽培歷史,經(jīng)上千年的選育而成為世界水仙花中獨樹
- 專項專攻練習(xí)文言文實詞與虛詞文言實詞與虛詞(一)(2016·隨州)閱讀下面的古文,完成1-4題。性好鵝,會稽有孤居姥①養(yǎng)一鵝,善鳴,求市未能
- 高中常見文言文虛詞文言文虛詞有很多,在高中語文復(fù)習(xí)時,我們一定要重點復(fù)習(xí)這一部分內(nèi)容哦!以下是小編分享的高中常見文言文虛詞講解,一起來看看吧
- 文言文虛詞“之”的常見用法歸納“之”是文言文中一個重要的虛詞,用法復(fù)雜。在此本文對“之”字的用法作簡要的歸納。一、用作代詞,在句中作賓語或兼
- 后漢書原文:郭躬字仲孫,潁川陽翟人也。家世衣冠。父弘,習(xí)《小杜律》。躬少傳父業(yè),講授徒眾常數(shù)百人。后為郡吏,辟公府。永平中奉車都尉竇固出擊匈
- 論根本策石介民者,國之根本也。善為天下者,不視其治亂,視民而已矣。天下雖亂,民心未離,不足憂也;天下雖治,民心離,可憂也。人皆曰“天下國家”
- 劉基,字伯溫,青田人?;追f異,其師鄭復(fù)初謂其父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門矣?!痹另橀g,舉進士,除高安丞,有廉直聲。行省辟之,謝去。西
- 呂氏春秋原文:二曰:嘗試觀於上志,三王之佐,其名無不榮者,其實無不安者,功大故也。俗主之佐,其欲名實也與三王之佐同,其名無不辱者,其實無不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