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文言文解析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3-05-20 18:10:12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文言文解析
內(nèi)容預(yù)覽:
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孟子·告子下》
一、文學(xué)常識
l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下》?!睹献印肥敲献雍蛶孜坏茏庸餐珜懙模敲献又v學(xué)游說言論的記錄。
l“四書”:《孟子》《中庸》《大學(xué)》《論語》。
l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他與孔子合稱“孔孟”,他被后人尊稱為“亞圣”。
二、原文
舜發(fā)(1)于畎(2)畝(3)之中,傅說舉(4)于版筑(5)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6),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7)。
故(8)天將降大任(9)于是(10)人也,必(11)先苦(12)其心(13)志(14),勞(15)其筋骨,餓(16)其體膚(17),空乏(18)其身,行拂(19)亂(20)其所為,所以(21)動(22)心忍(23)性,曾(24)益(25)其所不能。
人恒(26)過(27),然后(28)能改;困于(29)心,衡(30)于慮,而后作(31);征(32)于色,發(fā)(33)于聲,而后喻(34)。入(35)則無法家(36)拂(37)士,出(38)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三、注釋
(1) 發(fā):被起用。(2) 畎:田間水溝。(3) 畎畝:田間。
(4) 舉:被舉用。(5) 版筑:筑墻時,兩邊用木板夾住,中間填土,用杵搗實(shí)。
筑:搗土用的杵。(6) 舉于士:從獄中釋放出來并被任用。士:獄官。
(7) 市:市場。(8) 故:所以。(9) 任:擔(dān)子,責(zé)任。
(10) 是:這樣。(11) 必:一定。(12) 苦:使……苦惱。
(13) 心:心意。(14) 志:志向。(15) 勞:使……勞累。
(16) 餓:使……忍饑挨餓。(17) 體膚:身體。(18) 空乏:窮困缺乏。
(19) 拂:違反,阻撓。(20) 亂:擾亂。(21) 所以:用這些來……
(22) 動:使……驚動,使……震撼。(23) 忍:使……堅(jiān)忍。(24) 曾:通“增”,增加。
(25) 曾益:增加。(26) 恒:常常。(27) 過:過失。這里是犯錯誤的意思。
(28) 然后:這樣以后。(29) 于:在。(30) 衡:通“橫”,阻塞,不順暢。
(31) 作:奮起。(32) 征:征驗(yàn),表現(xiàn)。(33) 發(fā):吐發(fā)。
(34) 喻:了解,明白。(35) 入:在里面,指國內(nèi)。(36) 法家:有法度的世族大臣。
(37) 拂:輔弼,輔佐。(38) 出:在外面,指國外。
四、譯文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任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任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這樣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使他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使他窮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撓干擾。用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堅(jiān)忍,增加他身上原來所沒有的才干。
一個人,常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慮阻塞,然后才能奮起;(別人憤怒)表現(xiàn)在臉色上,(怨恨)吐發(fā)在言語中,然后你就會知道。(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nèi)沒有堅(jiān)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國家常常滅亡。
這樣就知道憂愁禍患使人生存,安逸享樂使人滅亡的道理了。
五、字詞、句式
1.字音、字形
畎(quǎn)畝 傅說(yuè) 膠鬲(gé) 孫叔敖(áo) 百里奚(xī) 筋(jīn)骨 行拂(fú)亂其所為 衡(héng) 拂(bì)士
2.通假字
①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② 衡于慮。衡:通“橫”,阻塞,不順暢。
③ 入則無法家拂士。拂:通“弼”,輔弼,輔佐。
3.詞類活用
① 使動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啵菏埂纯唷?/p>
勞其筋骨。勞:使……勞累。
餓其體膚。餓:使……饑餓。
空乏其身??辗Γ菏埂F困缺乏。
動心忍性。動:使……驚動。
② 名詞用作形容詞
入則無法家拂士。入:在國內(nèi)。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出:在國外。
4.一詞多義
拂行拂亂其所為(違反,阻撓) 入則無法家拂士(輔弼,輔佐)發(fā)舜發(fā)于畎畝之中(被起用) 發(fā)于聲(表現(xiàn))
5.特殊句式:困于心:狀語后置,“于心困”。
六、理解性默寫
全文的中心句: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本文的中心論點(diǎn):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課文第二段主要闡述要成就大業(yè),必須經(jīng)受一番苦難磨練的道理。
其中闡述在思想上受磨練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
在行動上受磨練的句子是行拂亂其所為;
在生活上受磨練的句子是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作者認(rèn)為國家長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敵國外患。
課文中哪些語句反映了孟子認(rèn)為人才是在艱苦環(huán)境中造就的?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課文第三段是承接第二段進(jìn)一步闡述觀點(diǎn),其中“人恒過,然后能改”是承“行拂亂其所為”而言;“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是承“苦其心志”而言;“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是承“動心忍性”而言。
列舉作者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結(jié)論的過渡句: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論述造就人才的客觀條件: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論述造就人才的主觀因素: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由個人推論到國家,提出判斷的句子: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國家滅亡的原因: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七、簡答題
1.概括全文主旨。
通過一些歷史人物成長,必須經(jīng)過艱苦磨難的事例,進(jìn)一步從正反兩方面論證了逆境對成才的作用,進(jìn)而論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這兩個問題,揭示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論點(diǎn)。
2.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一、二段--舉例論證,說明人才必須在艱苦環(huán)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三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證,主要論述了人處于逆境才能奮發(fā)向上,國無憂患就會遭受滅亡的道理。
第四段--突出中心論點(diǎn):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本題的另一版本見下)
第一段--列舉圣君賢臣起于微賤的事例。
第二段--對所舉事例加以概括,得出一個人成就大業(yè)都要經(jīng)受肉體和精神上折磨的觀點(diǎn)。
第三段--談人論國,進(jìn)一步闡述觀點(diǎn)。
第四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論點(diǎn):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本文采用的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
4.第一段用排比的修辭方法列舉了六個人物的事例。這些人的共同點(diǎn)是什么?這說明了什么道理?
都經(jīng)歷艱苦磨難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yè)。說明了人才是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造就的,即逆境成才。
5.孟子從反面論證亡國的原因,但正面意思很清楚,這就是:
一個國君,要想把國家治理好,也要經(jīng)受內(nèi)外兩方面的磨難。
6.孟子認(rèn)為國家長久不衰的條件:內(nèi)有法家拂士,外有敵國外患。
7.請寫出有關(guān)鼓勵人艱苦奮斗、積極向上的名言警句:
①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②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
③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今天,社會安定繁榮,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孟子所說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對我們來說還有什么現(xiàn)實(shí)意義?
首先它提醒我們不要貪圖安逸,要居安思危。其次,它激勵著我們發(fā)憤圖強(qiáng),爭取更大的發(fā)展。
在當(dāng)今社會,無論是發(fā)展到什么程度都要有競爭意識、憂患意識。對于個人來說,不思進(jìn)取、貪圖享樂意味著在競爭中處于失敗之地;對于國家而言,落后就要挨打。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張鵬翮,字運(yùn)青,四川遂寧人??滴蹙拍赀M(jìn)士,累遷禮部郎中。除山東兗州知府,舉卓異,擢河?xùn)|鹽運(yùn)使,從內(nèi)大臣索額圖等勘定俄羅斯界。二十八年,授浙江
- 楚人隱形楚人貧居,讀《淮南子》,得“螳螂伺蟬自障葉,可以隱形”,遂于樹下仰取葉——螳螂執(zhí)葉伺蟬,以摘之。葉落樹下,樹下先有落葉,不能復(fù)分別。
- 中學(xué)文言文口技原文及翻譯中學(xué)文言文口技是一篇精彩的文章,通過對口技藝人的描述,贊嘆口技藝術(shù)的高超,下面是中學(xué)文言文口技原文及翻譯,我們一起來
- 初中文言文虛詞“者”用法知識點(diǎn)①結(jié)構(gòu)助詞。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②結(jié)構(gòu)助詞,的。下者飄轉(zhuǎn)沉塘坳——《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③指人、物、事、時、地等。
- 舊唐書原文: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位終膳部員外郎,自有傳。父閑,終奉天令。甫天寶初應(yīng)進(jìn)士不第。天
- 《百家姓·郭》文言文《百家姓·郭》作者:佚名歷史來源「郭」源出:一:據(jù)《潛夫論》及《風(fēng)俗通義》所載:氏于居者城、郭、園、池是也。「郭」是古代
- 三戒(并序)柳宗元吾恒惡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勢以干非其類,出技以怒強(qiáng),竊時以肆暴,然卒迨于禍。有客談麋、驢、鼠三物,似其事
- 三國志原文:司馬芝字子華,河內(nèi)溫人也。少為書生,避亂荊州,于魯陽山遇賊,同行者皆棄老弱走,芝獨(dú)坐守老母。賊至,以刃臨芝,芝叩頭曰:“母老,唯
- 高中文言文之字用法文言文中,"之"比較多,用法也較復(fù)雜,有作代詞用的,也有作助詞、動詞用的;區(qū)分起來也比較費(fèi)勁。下面是小
- 《滄浪亭記》文言文鑒賞《滄浪亭記》是歸有光應(yīng)僧人文瑛之請而作。它記述了滄浪亭的歷代沿革、興廢,感慨于自太伯、虞仲以來的遺跡蕩然無存,錢镠等以
- 齊泰,溧水人。初名德。洪武十七年,舉應(yīng)天鄉(xiāng)試第一。明年成進(jìn)士。歷禮、兵二部主事。雷震謹(jǐn)身殿,太祖禱郊廟,擇歷官九年無過者陪祀,德與焉,賜名泰
- 文言文閱讀單元檢測一、閱讀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1—5題。陸子既老且病,猶不置讀書,名其室曰書巢??陀袉栐唬骸谤o巢于木,巢之遠(yuǎn)人者;燕巢于梁
- 管寧割席文言文翻譯“管寧割席”的故事傳頌至今,人們一直把管寧作為不慕榮華,不貪金錢的典型加以宣傳。小編整理了管寧割席文言文翻譯,歡迎欣賞與借
- 劉向原文:魏文侯問李克曰:“為國如何?”對曰:“臣聞為國之道: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dāng)?!蔽暮钤唬骸拔豳p罰皆當(dāng),而民不與,何也
- 文言文中考考點(diǎn)中考是九年義務(wù)教育的終端顯示與成果展示,中考是一次選拔性考試,其競爭較為激烈。為了更有效地幫助學(xué)生梳理學(xué)過的知識,提高復(fù)習(xí)質(zhì)量
- 文言文《大夏》譯文與評議【原文】弘治十年,命戶部劉大夏出理邊餉,或曰:“北邊糧草,半屬中貴人子弟經(jīng)營,公素不與先輩合??植幻鈩傄匀〉?。”大夏
- 舊五代史原文:李愚,字子晦。渤海無棣人也。愚童齔時,謹(jǐn)重有異常兒.年長方志學(xué),遍閱經(jīng)史。為文尚氣格,有韓、柳體。厲志端莊,風(fēng)神峻整,非禮不言
- 梁書原文:何胤,字子季。年八歲,居憂哀毀若成人。既長好學(xué)。師事沛國劉獻(xiàn),受《易》及《禮記》《毛詩》,又入鐘山定林寺聽內(nèi)典,其業(yè)皆通。而縱情誕
- 吳陸抗聞步闡叛,亟遣將軍左奕、吾彥等討之。帝遣荊州刺史楊肇迎闡于西陵,車騎將軍羊祜帥步軍出江陵,巴東監(jiān)軍徐胤帥水軍擊建平,以救闡。陸抗敕西陵
- 章懋,字德懋,蘭溪人。成化二年會試第一,成進(jìn)士,改庶吉士。明年冬,授編修。 憲宗將以元夕張燈,命詞臣撰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