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刻舟求劍》文言文翻譯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3-05-11 14:10:26
標簽:
寓言《刻舟求劍》文言文翻譯
寓言故事《刻舟求劍》諷刺了那些不用變化眼光處理問題的人。小編整理了寓言《刻舟求劍》文言文翻譯,歡迎欣賞與借鑒。
原文
楚人有涉①江者②,其劍自舟中墜于水 ,遽③契④其舟,曰:“是吾(wú)劍之所從墜⑤?!敝壑?,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⑥,而劍不行,求劍若⑦此⑧,不亦惑乎?
注釋
①涉:過,渡。
②者:……的人,定語后置的標志。
③遽(jù):立即,匆忙。
④契(qì):雕刻。
⑤、之所從墜:(劍)掉下去的地方。之,助詞,不譯,用于取消句子獨立性?!八笔怪^詞成分“從墜”體詞化,提取“從墜”的處所.
⑥矣:了。
⑦若:像。
⑧此:這樣。
譯文
有一個渡江的楚國人,他的劍從船里掉到水中,他急忙在那船邊上刻了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贝O聛砗?,他就從他自己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尋找劍。 船已經(jīng)向前行進了,可是劍卻沒有隨船前進,像這樣找劍,不是也很糊涂嗎?
啟發(fā)
刻舟求劍是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一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zhí)不知變通的意思。以靜止的眼光來看待變化發(fā)展的事物,必將導致錯誤的判斷。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這樣的錯誤。揭示道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不能憑主觀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條。情況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也要隨之變化,否則就會失敗。告誡人們不能片面、靜止、狹隘地看待問題。
關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郢人燕說文言文翻譯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下面小編為大家搜索整理了郢人燕說文言文翻譯,
- 先生王斗造門而欲見齊宣王,宣王使謁者①延入。王斗曰:“斗趨見王為好勢,王趨見斗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復還報。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請從?!?/div>陳書原文:許亨,字亨道,高陽新城人,晉征士詢之六世孫也。曾祖珪,歷給事中,委桂陽太守,高尚其志,居永興之究山,即詢之所隱也。祖勇慧,齊太子家文言文句式復習專題掌握了文言文句式,就等于是掌握了一把打開文言文寶庫和鑰匙,只要同學們自己注意實詞和虛詞,一般情況下,是可以將文言文翻譯出來林運使墓志銘楊萬里公諱孝澤,字世傳,莆田人也。少好詞章,卓然自立,一時流輩罔不推表。宣和六年,登進士第。建炎初,調(diào)南劍州順昌縣尉。會有告某賊周書原文:若干惠字惠保,代郡武川人也。其先與魏氏俱起,以國為姓,父樹利周,從魏廣陽王深征葛榮,戰(zhàn)沒,贈冀州刺史?;菽耆豕?,從爾朱榮征伐,定河李侃,字希正,東安人。正統(tǒng)七年進士,授戶科給事中。景帝監(jiān)國,陳簡將才、募民壯、用戰(zhàn)車三事。也先逼京師,議者欲焚城外馬草。侃言敵輕剽,無持久心文言文《元史列傳第十二》閱讀試題及譯文原文高智耀,字顯達,世仕夏國。曾祖逸,夏大都督府尹;祖良惠,右丞相。智耀登進士第,夏亡,隱賀蘭山。太宗孫泰文言文專練孫泰孫泰,山陽人,少師(拜……為師)皇甫穎,操守(品德)頗有古賢(古代賢人)之風。泰妻即姨妹(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為讀孟嘗君傳文言文原文〔宋〕王安石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天子門生》文言文閱讀習題天子門生盤石趙逵,以紹興辛未①魁集英之唱。后三年,以故事召歸為校書郎。時秦檜老矣,怙權殺天下善類以立成,縉紳脅息。晉書原文:劉毅,字希樂,彭城沛人也。曾祖距,廣陵相。叔父鎮(zhèn),左光祿大夫。毅少有大志,不修家人產(chǎn)業(yè),仕為州從事。 桓玄篡位,毅與劉裕《文心雕龍知音》文言文閱讀及譯文作者: 佚名知音其難哉!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夫古來知音,多賤同而思古。所謂“日進前而不說苑寓言故事5.晉平公炳燭而學 原文 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 師曠曰,“何不炳燭乎?”晏子春秋原文:景公問晏子曰:“國何患?”晏子對曰:“患夫社鼠。”公曰:“何謂也?”對曰:“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則恐燒其木,灌之則吳定原文:頃邀惠書,省仆動靜安否,情重辭溫,增仆遠望,仆自足下北游,沈默閑處,嘆左右益少通敏之才、可與之深言文字者,以此私恚,他無足懷。仆八高中文言文重點知識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題。宗炳,字少文,南陽涅陽人也。祖承,宜都太守。父繇之,湘鄉(xiāng)令。母同郡師氏,聰辯有學義,教授諸高中文言文翻譯答題的指導文言文翻譯是一種綜合性練習,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礎知識的運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和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是高考試題中答謝中書書的文言文翻譯及賞析導語:《答謝中書書》是南朝文學家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fā)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郭索與鉤輔文言文閱讀附譯文【原文】歐陽文忠嘗愛林逋詩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鉤辀之句,文忠以謂語新而屬對親切。鉤辀,鷓鴣聲也,李群玉①詩云:方穿詰
評論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