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霍光論》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3-04-10 01:57:28
霍光論
蘇軾
古之人,惟漢武帝號知人,蓋其平生所用文武將帥、郡國邊鄙之臣,左右侍從、陰陽律歷博學之士,以至錢谷小吏、治刑獄、使絕域者,莫不獲盡其才,而各當其處.然此猶有所試,其功效著見,天下之所共知而信者。至于霍光,先無尺寸之勸,而才氣術數(shù),又非有以大過于群臣。而武帝擢之于稠人之中,付以天下后世之事。而霍光又能忘身一心以輔幼主。處于廢立之際,其舉措甚閑而不亂.此其故何也?
夫欲有所立于天下,擊搏進取以求非常之功者,則必有卓然可見之才,而后可以有望于其成.至于捍社稷、托幼子,此其難者不在乎才,而在乎節(jié),不在乎節(jié),而在乎氣.天下固有能辦其事者矣,然才高而位重,則有僥幸之心,以一時之功,而易萬世之患,故曰“不在乎才,而在乎節(jié)”,古之人有失之者,司馬仲達是也。天下亦有忠義之士,可托以死生之間,而不忍負者矣,然狷介廉潔,不為不義,則輕死而無謀,能殺其身,而不能全其國,故曰“不在乎節(jié),而在乎氣”,古之人有失之者,晉荀息是也。夫霍光者,才不足而節(jié)氣有余,此武帝之所為取也。
《書》曰:“如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孫黎民.”嗟夫,此霍光之謂歟!使霍光而有他技,則其心安能休休焉容天下之才,而樂天下之彥圣,不忌不克,若自己出哉!
A才者爭之端也夫惟圣人在上驅天下之人各走其職而爭用其所長。茍以人臣之勢,而居于廊廟之上,以捍衛(wèi)幼沖之君,而以其區(qū)區(qū)之才,與天下爭能,則奸臣小人有以乘其隙而奪其權矣。霍光以匹夫之微而操生殺之柄,威蓋人主,而貴震于天下.其所以歷事三主而終其身天下莫與爭者,以其無他技,而武帝亦以此取之歟?
A才能,是競爭的苗頭。只有圣人在上,驅趕天下人各自為自己的職事奔走,爭著發(fā)揮自己的長處。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武帝擢之于稠人之中 提拔
B.至于捍社稷 保衛(wèi)
C.則郡國邊鄙之臣 淺陋
D.則奸臣小人有以乘其隙而奪其權矣 機會
9.C(鄙:邊疆,邊遠的地方)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付以天下后世之事 不賂者以賂者喪
B.才不足而節(jié)氣有余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C.又非有以大過于群臣 不能容于遠近
D.先無尺寸之功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10.B(B.兩個都是轉折關系連詞。A.前者的意思是“把”,后者是“因為”。C.前者的意思是“比”,后者表被動關系。D.前者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相當于“ 的”;后者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 立性)
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才者爭之端也夫/惟圣人在上/驅天下之人/各走其職而爭/用其所長
B.才者/爭之端也/夫惟圣人在上/驅天下之人各走其職/而爭用其所長
C.才者/爭之端也夫/惟圣人在上驅/天下之人各走其職/而爭用其所長
D.才者爭之端也/夫惟圣人在上驅/天下之人/各走其職而爭/用其所長
11.B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漢武帝知人善任,所選拔的官員都能竭盡其才,而且功勞業(yè)績顯著。
B.輔佐幼主,最重要的不是有過人的才能,而是要有節(jié)操、氣度和涵養(yǎng)。
C.霍光雖然昏庸無能,但能一心一意輔佐幼主,所以得到漢武帝的信任和重用。
D.文章認為司馬仲達有才能而沒有節(jié)操,茍息有節(jié)操而沒有氣度、涵養(yǎng)。
12.C(說霍光“昏庸無 能”不對,文中只是說他才能不突出)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夫欲有所立于天下,擊搏進取以求非常之功者,則必有卓然可見之才,而后可以有望于其成。(5分)
(2)然狷介廉潔,不為不義,則輕死而無謀,能殺其身,而不能全其國。(5分)
13.(1)想要在天下有成就,搏擊進取來求得不尋常的功績的人,就一定有超群脫俗顯而易見的才能,然后有希望獲得成功。
(2)但這種人潔身自好、清正廉潔,不義的事堅決不做,因此可以輕易去死而缺少權謀,能夠為正義殺身,卻不能保全他的國家。
參考譯文
古代的人,只有漢武帝號稱知人善任。他平生所任用的文臣武將、郡國邊城的臣子,身邊的侍從、陰陽律歷博學的士人,以及管理錢谷的小吏,治理刑獄、出使外國的人,沒有誰不是竭盡施展自己的才能,并各自適合他們的職事。然而這仍然有所試用,他們的功勞業(yè)績顯著,是天下共同了解并相信的。至于霍光,起先并無一點點功勞,而他的才氣心機也并非有什么遠遠超過當時朝中的群臣的。但是漢武帝把 他從眾人當中提拔上來,把天下后世的事托付給他。而霍光也能舍身忘己,一心一意來輔佐幼主。處在廢昌邑王立漢宣帝的關頭,他的舉措非常從容而不慌亂。這是什么緣故呢?
想要在天下有成就,搏擊進取來求得不尋常的功績的人,就一定有超群脫俗顯而易見的才能,然后有希望獲 得成功。至于保衛(wèi)社稷,輔佐幼主,它的難處不在于有才能,而在于有節(jié)操,不在于有節(jié)操,而在于有涵養(yǎng)。天下本來就有能夠辦事的人,但是由于才能超群、地位顯貴,就會有僥幸取得功名的想法,憑著一時的功勞,而看輕危害萬世的禍患,所以說“不在于有才能,而在于有節(jié)操”。古代的人有喪失這一點的,司馬仲達就是這樣。天下也有忠義之士,可以在生死之際把后事托付給他,而他不會忍心辜負你 。但這種人潔身自好、清正廉潔,不義的事堅決不做,因此可以輕 易去死而缺少權謀,能夠為正義殺身,卻不能保全國家,所以說“不在于有節(jié)操,而在于有涵養(yǎng)”。古代的人有喪失這一點的,春秋晉國的荀息就是這樣?;艄猓拍懿蛔愣?jié)操涵養(yǎng)有余,這是漢武帝重用他的原因。
《尚書》說:“如果有這樣一位忠臣,忠實誠懇,沒有別的本領。但他的心地寬厚,能夠容人容物。人家有的本領,就像他自己的本領一樣。別人品德高尚,他從內心喜歡,不僅僅在口頭上稱道,而且能夠容納他。這種寬洪大度的人是可以保住我的子孫和百姓幸福的?!边@說的就是霍光吧。假使霍光有其它的本事,那么他的心胸怎么能寬 闊地容納天下的有才人,怎么能喜歡天下品德高尚的人,不妒忌不凌犯,像自己有才能有道德一樣?
才能,是競爭的苗頭。只有圣人在上,驅趕天下人各自為自己的職事奔走,爭著發(fā)揮自己的長處。如果憑著臣子的勢力,處在朝廷之上,來保衛(wèi)幼小的君主,靠自己微不足道的才華,來和天下競爭能力,那么奸臣小人就會趁機來爭奪那個權力了。
霍光憑著平常人的卑微身份而掌握朝廷的生殺大權,威望蓋過君主,而尊貴震動天下。他能夠歷事三個皇帝卻終生沒有誰和他爭權的原因,是因為他沒有別的本事,漢武帝也因此重用他嗎?
關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周書·柳慶傳》文言文原文及翻譯原文:柳慶字更興,解人也。五世祖恭,仕后趙,為河東郡守。父僧習,齊奉朝請。慶幼聰敏,有器重。博涉群書,不治章
- 明史原文:朱英,字時杰,桂陽人。五歲而孤。舉正統(tǒng)十年進士,授御史。浙、閩盜起,簡御史十三人與中官分守諸府,英守處州。而葉宗留黨四出剽掠,處州
- 文言文《元史列傳第十二》閱讀試題及譯文原文高智耀,字顯達,世仕夏國。曾祖逸,夏大都督府尹;祖良惠,右丞相。智耀登進士第,夏亡,隱賀蘭山。太宗
- 《為學》文言文閱讀訓練文言文閱讀(12 分)(一)閱讀下面語段,完成8-11 題。(8 分)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于富者曰:“
- 初中文言文閱讀理解題閱讀【甲】【乙】兩段文言文,完成10~13小題。(12分)【甲】黔之驢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div>柳 柳貴于垂,不垂則可無柳。柳條貴長,不長則無裊娜之致,徒垂無益也。此樹為納蟬之所,諸鳥亦集。長夏不寂寞,得時聞鼓吹者,是樹皆有功,而高柳為文言文的修辭的內容一般來講,有些人容易忽視文言的修辭方法,其實,掌握一些文言的修辭方法,對於閱讀和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幫助。我們可以把學習文言《崔衍傳 新唐書》文言文練習題附答案崔衍,字著,深州安平人。父倫,字敘。倫寶應二年以右庶子使吐蕃虜背約留二歲執(zhí)倫至涇州逼為書約城中降倫不從更桂州新城記王安石儂智高反南方,出入十有二州。十有二州之守吏,或死或不死,而無一人能守其州者。豈其材皆不足歟?蓋夫城郭之不設,甲兵之不戒,雖有吳公堤記【明】陳 觀吳公堤,古春江堤也。不言春江而言今名,縣令吳侯①所筑,民為是名,示不忘也。富春背山面江,下通錢塘,潮汐往來,李清照《醉花陰》原文: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忱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李綱,字伯紀,邵武人也。自其祖始居無錫。父夔,終龍圖閣待制。登政和二年進士第,積官至監(jiān)察御史兼權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權貴,改比部員外郎,遷起陳情表文言文翻譯《陳情表》是三國兩晉時期文學家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敘述祖母孫叔敖之母文言文翻譯孫叔敖(áo)(約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93年),羋姓,蔿氏,名敖,字孫叔,楚郢都人(今紀南城)湖北荊州人。春秋時期楚隋書原文:元巖,字君山,河南洛陽人也。巖好讀書,不治章句,剛鯁有器局,以名節(jié)自許,少與渤海高颎、太原王韶同志友善。仕周,釋褐宣威將軍、武賁給【原文】 昔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諾,期返而食?!逼鹪唬骸按??!惫嗜酥聊翰粊?,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來,方貪富亦貧,知足安貧文言文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候,權豪自甘乞焉;知足者,藜羹 旨于膏粱,布袍暖于狐貂,編民不讓王公。譯文貪得無厭的戰(zhàn)國策原文:南梁之難①,韓氏請救于齊。田候②召大臣而謀曰:“早救之,孰與晚救之便?”張丐對曰:“晚救之,韓且折而入于魏,不如早救之?!碧锍妓?/div>三國志原文:鄧艾字士載,義陽棘陽人也。少孤,太祖①破荊州,徙汝南,為農(nóng)民養(yǎng)犢。年十二,隨母至潁川,讀故太丘長陳寔碑文,言“文為世范,行為土則呂氏春秋原文:嘗試觀上古記,三王之佐,其名無不榮者,其實②無不安者,功大也?!对姟吩啤坝晡夜铮旒拔宜健?,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
評論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