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隸書《乙瑛碑》
作者:不詳 書體:隸書 2017-04-08 15:34:20
《乙瑛碑》全稱《漢魯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或《孔和碑》。桓帝永興元年(15)刻?,F(xiàn)存山東曲阜孔廟。碑高3.6米,廣1.29米。隸書18行,行40字,無額。后有宋人張雅圭題字二行。碑刻內(nèi)容為魯相乙瑛代孔子后人上書漢廷,請設(shè)立一名掌握孔廟禮器的低級官吏,其級別為“百日卒史”,并提出此官任職條件。
《分隸偶存》稱“字特雄偉,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近人鄭簠每喜臨之?!北臑榍貭┦剑瑲舛雀吖诺渲?,字亦剛健有風(fēng)韻,為漢碑之名品。盡管從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要求看,《乙瑛碑》這樣的作品顯得過于工整和拘謹,但初學(xué)者由此入手,對于掌握隸書的結(jié)構(gòu)、用筆技巧是比較合適和方便的,故人們普遍認為《乙瑛碑》是“漢隸之最可師法者”。
[匯品]
明 趙 崡:其敘事簡古,隸法遒勁,令人想見漢人風(fēng)采,正不必附會元常也。(《石墨鐫華》)
清 方 朔:《乙瑛》立于永興元年,在三碑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稱宗廟之美、百官之富。王篛林太史謂雄古,翁潭溪閣學(xué)謂骨肉勻適,情文流暢,漢隸之最可師法者,不虛也。(《枕經(jīng)金石跋》)
清 梁 巘:學(xué)隸書宜從《乙瑛碑》入手,近人多宗《張遷》,亦適中。(《評書帖》)
清 包世臣:西晉分書,《太公望碑》是《乙瑛》法嗣,結(jié)字宕逸相逼,而氣加凝整。(《藝舟雙楫》)
清 何紹基:樸翔捷出,開后來雋利一門,然肅穆之氣自在。(《 * 草堂金石跋》)
清 康有為:建初以后,變?yōu)椴荩?、隸迥分。于是《衡方》、《乙瑛》等碑,體扁已極,波磔分背,隸體成矣。(《廣藝舟雙楫》)
清 康有為:至于隸法,體氣益多:虛和則有《乙瑛》、《史晨》。(《廣藝舟雙楫》)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回復(fù):東漢書法,可方便查詢。


猜你喜歡:
- 《甘谷漢簡》一九七一年十二月在甘肅省甘谷縣出土,共有二十三枚,是后漢桓帝延熹年間(158~167)宗 * 卿劉柜關(guān)於宗室事務(wù)上書給皇帝
- 延光殘碑又稱“都官是吾碑”,東漢延光四年刻,康熙六十年(1721)山東諸城超然臺故址出土。書體篆隸結(jié)合,風(fēng)格茂密樸厚。 
- 全稱《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又稱《韓明府孔子廟碑入《魯相韓勑復(fù)顏氏繇發(fā)碑》、《韓勑碑》等。漢永壽二年(156年)刻,隸書??v227.2厘
- 《華山廟碑》(四明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東漢隸書碑刻。篆額題《西岳華山廟碑》。延熹八年(165)立于陜西華陰縣西岳廟中。一
- 《肥致碑》全稱《河南梁東安樂肥君之碑》建于東漢建寧二年(一六九)五月,碑高九十七點三厘米,寬四十七點五厘米,隸書十九行,滿行二十九字,有界格
- 河西地區(qū)的主體地貌是荒漠戈壁,南面是東西走向綿延千里的祁連山脈,北側(cè)是騰格里大沙漠。祁連山冰川在春、夏、秋季有季
- 2002年6-7月發(fā)現(xiàn)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里耶鎮(zhèn)里耶古城1號井,共36000多枚。主要內(nèi)容是秦洞庭郡遷陵縣的檔案,涉及廣泛,有
- 西漢 海內(nèi)皆臣磚 高30.0cm 寬27cm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銘文:海內(nèi)皆臣,歲登成熟,道無饑人。
- 《銀雀山漢簡》 《銀雀山漢簡》于一九七二年四月間在山東臨沂銀雀山的兩座前漢墓中出土。一號墓出土竹簡四九四二枚,其內(nèi)容
- 《賢良方正殘石》拓片 可嘉提供《賢良方正殘石》,著名的《安陽殘石》之一,為《子游殘碑》上截。高41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