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隸書《賢良方正殘石》
作者:不詳 書體:隸書 2017-04-21 15:41:57
標(biāo)簽:東漢,隸書,賢良方正殘石
《賢良方正殘石》拓片 可嘉提供
《賢良方正殘石》,著名的《安陽殘石》之一,為《子游殘碑》上截。高41cm,寬57cm,東漢元初二年(115年)六月刻。1913年出土于河南安陽,后歸姚貴昉和天津王氏,現(xiàn)藏天津博物館。碑文隸書12行,存93字。碑刻隸字古樸,結(jié)體凝整,用筆含方蓄圓,拙中蘊(yùn)秀,富于變化。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回復(fù):東漢書法,可方便查詢。


猜你喜歡:
- 《公羊傳磚》東漢元和二年(85年)刻 磚長33.6cm 寬12.5cm釋文: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 又名魯孝王刻石。公元前56年(魯孝王三十四年,即五鳳二年)刻,此石于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重修曲阜孔廟時,得自魯靈光殿基西南三十步之太子
- 《陠閣頌》全稱《李翕折里橋陠閣頌》。東漢隸書摩崖刻石。 傳為仇紼書。 熹平元年刻。石在今陜西略陽境內(nèi)。1、大巧通造化,至人全精神
- 【釋文】:皇帝休烈,平一宇內(nèi),德惠攸長。卅有七年,親巡天下,周覽遠(yuǎn)方。遂登會稽,宣省習(xí)俗,黔首齋莊。群臣誦功,本原事跡,追道高明。秦圣臨
- 《居攝兩墳壇刻石》清以前發(fā)現(xiàn)的西漢石刻甚少,據(jù)宋尤袤《硯北雜記》說:“聞自新莽惡稱漢德,凡有石刻,皆令仆而磨之,仍嚴(yán)其禁?!?/div>陽陵虎符實(shí)物 秦代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虎符高三.一四厘米,長八.九厘米,相傳山東省臨城出土,現(xiàn)藏中國國陽泉使者舍熏爐銘,銘文13行凡47字,西漢。是器傳為西漢時期銅器,無詳細(xì)考據(jù)資料。其銘文書法點(diǎn)畫圓勻平直近乎篆,結(jié)體《尹宙碑》全稱《 漢故豫州從事尹府君銘 》。東漢隸書碑刻。篆額已殘,止存從、銘兩字。熹平六年(177年)四月立于河南鄢陵。碑主人尹宙,字“武威張伯升柩銘”書于西漢晚期,是漢代特有的篆書,柩銘又名銘旌,將死者姓名書于帛上,敷于棺上。其書法是漢代最為珍貴的大字墨跡。方《封龍山頌》也稱《封龍山碑》,東漢延熹七年(公元一 * 年)十月立。原碑在河北元氏縣西北之王村山下。清道光27年(1847)為元氏
評論
發(fā)表評論

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

下載詞典網(wǎng)APP
用手機(jī)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