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韓非論》原文及翻譯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2-03-23 12:15:25
蘇軾
原文:
圣人之所為惡夫異端盡力而排之者,非異端之能亂天下,而天下之亂所由出也。
昔周之衰,有老聃、莊周、列御寇之徒,更為虛無淡泊之言,而治其猖狂浮游之說,紛紜顛倒,而卒歸于無有。由其道者,蕩然莫得其當(dāng),是以忘乎富貴之樂,而齊乎死生之分,此不得志于天下,高世遠(yuǎn)舉之人,所以放心而無憂。雖非圣人之道,而其用意,固亦無惡于天下。
自老聃之死百余年,有商鞅、韓非著書,言治天下無若刑名之賢,及秦用之,終于勝、廣之亂,教化不足,而法有余,秦以不祀,而天下被其毒。后世之學(xué)者,知申、韓之罪,而不知老聃、莊周之使然,何者?仁義之道,起于夫婦、父子、兄弟相愛之間;而禮法刑政之原,出于君臣上下相忌之際。相愛則有所不忍,相忌則有所不敢。夫不敢與不忍之心合,而后圣人之道得存乎其中。
今老聃、莊周論君臣、父子之間,泛泛乎若萍浮于江湖而適相值也。夫是以父不足愛,而君不足忌。不忌其君,不愛其父,則仁不足以懷,義不足以勸,禮樂不足以化。此四者皆不足用,而欲置天下于無有。夫無有,豈誠足以治天下哉!商鞅、韓非求為其說而不得,得其所以輕天下而齊萬物之術(shù),是以敢為殘忍而無疑。
昔者夫子未嘗一日敢易其言。雖天下之小物,亦莫不有所畏。今其視天下眇然若不足為者,此其所以輕sha6*人歟!
太史遷曰:“申子卑卑①施于名實(shí)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②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眹L讀而思之,事固有不相謀而相感者,莊、老之后,其禍為申、韓。由三代之衰至于今,凡所以亂圣人之道者,其弊固已多矣,而未知其所終,奈何其不為之所也。
(選自《蘇軾文集》,有刪節(jié))
(注)①卑:奮勉貌。②礉(hé):嚴(yán)苛。
譯文/翻譯:
圣人之所以厭惡異端盡力而排的人,不是異端的能使天下混亂,而天下的禍亂由此出現(xiàn)了。
從前周朝衰落,有老聃、莊周、列御寇的人,更為虛無淡泊的話,而對付那些猖狂浮游的說法,紛紛紜紜顛倒是非,而最終歸于無有。從這個原則的,搖擺不恰當(dāng),因此忘掉富貴的樂趣,而齊了生死之分,這不得志于天下,高世遠(yuǎn)舉的人,為了放心而無憂。雖然不是圣人之道,而他們的用意,本來也沒有得罪天下。
從老子的死后一百多年,有商鞅、韓非著作,說起治理天下沒有比刑名之賢,等到秦國用它,最后在陳勝、吳廣的混亂,教化不足,而法有多,秦國用不到,而天下深受其害。后世的學(xué)者,知道申、韓的罪,卻不知道老聃、莊周的造成。什么樣的人?仁義之道,起源于夫婦、父子、兄弟相愛的機(jī)會;而禮法刑政的原,出于君臣上下互相猜忌的時候。相愛就有些不忍心,相互猜忌就有不敢。那些不敢與不忍心相結(jié)合,然后圣人之道能夠保存在其中。
現(xiàn)在老子、莊子論君臣父子之間的關(guān)系,就像水上的浮萍浮游在江湖卻恰巧碰上了。那是因?yàn)楦赣H不值得愛,而你不必忌諱。不嫉妒他的君王,不愛他的父親,那么仁慈不足以懷,道義不足以鼓勵,禮樂不足以化。這四個方面都不值得用,而想把天下安置在沒有有。如果沒有有,這的確足以治理天下呢?!商鞅、韓非請求為他的理論而得不到,正確地輕視天下而齊萬物的方法,因此不敢為殘忍而毫無疑問。
從前,孔夫子未曾有一天改變他的話。雖然天下的小東西,也不能不有所畏懼?,F(xiàn)在他們看待天下渺小得好像不值得做的,這就是他輕易sha6*人嗎!
太史令司馬遷說:“申不害奮勉貌,在名與實(shí)施。韓非繩墨,一切事情的真相,第二是非,他非常殘酷嚴(yán)苛少恩德,都源于道德的意?!?a href="/cd/c/cengjing20227.htm">曾經(jīng)讀過而想到的,事情本來就有不相謀而相互感應(yīng)的,莊子、老子的后面,其災(zāi)禍為申、韓。從三代的衰落到現(xiàn)在,凡是用來擾亂圣人之道的人,這些弊端已經(jīng)夠多的了,而不知道他的下落,為什么他不為他所的。
蘇軾《韓非論》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徐績字元功,宣州南陵人。舉進(jìn)士,選桂州教授。王師討交趾,轉(zhuǎn)運(yùn)使檄績從軍。餉路瘴險(xiǎn),民當(dāng)役者多避匿,捕得千余人,使者使績杖之,績曰:“是固有罪
- 原文:惠子謂莊子曰①:“魏王貽我大瓠之種②,我樹之成③,而實(shí)五石④。以盛水漿,其堅(jiān)不能自舉也⑤。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⑥。非不呺然大也⑦,
-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dá),不矜名節(jié)。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
- ①初,越巂太守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jì),諸葛亮深加器異。漢昭烈臨終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shí),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
- 初一文言文教學(xué)針對初一學(xué)生學(xué)習(xí)文言文的實(shí)際情況,我摸索出了一套新的教學(xué)方法:一讀、二聽、三說、四辯、五誦。牐犚歡?。即结韩I(xiàn)⑹?、繐肽提示准s憾
- 文言文《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譯文及注釋《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這篇文言文輕松閑適,詩意盎然。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砹宋难晕摹肚f子與惠子游于濠梁》譯
- 復(fù)習(xí)文言文勸學(xué)知識點(diǎn)素材一、通假字1.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彎曲,使彎曲)2.知明而行無過(知通智,智慧)3.君子生非異也(
- 司馬光逸事文言文翻譯司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小編整理分享的司馬光逸事文言文翻譯,希望大家喜歡。司馬光逸事文言文原文司馬光,字君實(shí)
- 郭伋小傳文言文翻譯郭伋小傳是通過郭伋“有信”、“有禮”的例子,表現(xiàn)了郭伋言而有信、一諾千金的優(yōu)秀品質(zhì)。如下是郭伋小傳文言文翻譯,供大家閱讀參
- 《道山亭記》作者:曾鞏(1019--1083)北宋散文家。字子固,南豐(今屬江西)人。嘉佑進(jìn)士, 曾奉召編校史館書籍,官至中書舍人。為文平易
- 文言文中的成語初二語文·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xì)毛。比喻目光敏銳,連極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
- 八年級下文言文的歸類課內(nèi)文言文主要有《馬說》、《陋室銘》、《山市》、《活板》、《核舟記》《口技》、《送東陽馬生序》一、通假字:1、才美不外見
- 鄭日奎原文:釣臺在浙東,漢嚴(yán)先生①隱處也。先生風(fēng)節(jié),輝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為快,顧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為游,則亦游矣。
-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
- 易傳彖傳上坎文言文及翻譯作者:佚名習(xí)坎,重險(xiǎn)也。水流而不盈,行險(xiǎn)而不失其信,維心亨,乃以剛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險(xiǎn)不可升也,地險(xiǎn)山川丘陵
- 原文: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扎有盛名,為司隸校尉。①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
- 文言文《終不知車》練習(xí)題終不知車越①無車,有游者得車于晉楚之郊,輻②腐而輪敗,輗折而轅毀,無所可用。然以其鄉(xiāng)之未嘗有也,舟載以歸而夸諸③人。
- 文言文不責(zé)僮婢閱讀理解不責(zé)僮婢【原文】唐臨性寬仁,多恕。嘗欲吊喪,令家僮歸取白衫,僮乃誤持馀衣,懼未敢進(jìn)。臨察之,謂曰:今日氣逆,不宜哀泣,
- 學(xué)習(xí)的文言文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并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fēng)度的
- 李白,字太白,興圣皇帝九世孫。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龍初,遁還,客巴西。白之生,母夢長庚星,因以命之。十歲通詩書,既長,隱岷山。州舉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