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張邦昌傳》原文及翻譯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2-04-03 02:26:15
宋史
原文:
張邦昌,字子能,永靜軍東光人也。
欽宗即位,拜少宰。金人犯京師,朝廷議割三鎮(zhèn),俾邦昌為質(zhì)于金以求成。邦昌力主和議,不意身自為質(zhì),及行,乃要欽宗署御批無變割地議,不許。明年春,金營文書來,令推異姓堪為人主者從軍前備禮冊命。留守孫傅等表請立趙氏。金人怒,劫傅等召百官雜議,眾莫敢出聲,相視久之,乃曰:“今日當(dāng)勉強應(yīng)命,舉在軍前者一人。”尚書員外郎宋齊愈書“張邦昌”三字示之,遂定議。王時雍時為留守,再集百官詣秘書省,至即閉省門,以兵環(huán)之,諭眾以立邦昌,眾意唯唯。邦昌始欲引決,或曰:“相公不前死城外,今欲涂炭一城耶?”邦昌北向拜舞受冊,即偽位,僭號大楚。時雍率百官遽拜,邦昌但東面拱立。是日,風(fēng)霾,日暈無光。百官慘沮,邦昌亦變色。見百官稱“予”,手詔曰“手書”。獨時雍每言事邦昌前,輒稱“臣啟陛下”,邦昌斥之。
金人將退師,邦昌詣金營祖別,起居悉如常儀,士庶觀者無不感愴。金師既還,邦昌降手書赦天下。呂好問謂邦昌曰:“人情歸公者,劫于金人之威耳,金人既去,能復(fù)有今日乎?康王居外久,眾所歸心,曷不推戴之?”邦昌從之,乃遣蔣師愈赍書于康王自陳:“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權(quán)宜一時以紓國難也,敢有他乎?”王詢師愈等,具知所由,乃報書邦昌。書既下,中外大說。
王即皇帝位,相李綱。綱上書極論:“國破而資之以為利,君辱而攘之以為榮。建邦四十余日,逮金人之既退,方降赦以收恩。是宜肆諸市朝,以為亂臣賊子之戒?!庇至ρ裕骸鞍畈奄阅?,豈可留之朝廷,使道路目為故天子哉?”高宗乃詔數(shù)邦昌罪,賜死潭州。
(刪節(jié)自《宋史·列傳第二百三十四》)
譯文/翻譯:
張邦昌,字子能,永靜軍東光人。
欽宗即位,授予他少宰一職。金人進犯京師,朝廷商議割讓三鎮(zhèn),讓張邦昌在金做人質(zhì)以此求和。張邦昌極力主張講和,沒想到自己成為人質(zhì),出行時,就請求欽宗簽署御批不變動割地的方案,沒有同意。第二年春天,金人營地送文書來,命令推舉可以擔(dān)當(dāng)君主的不姓趙的人到軍隊前準(zhǔn)備禮儀接受冊命。留守孫傅等上表請求立趙氏。金人發(fā)怒,脅迫孫傅等召集百官共同商議,眾人不敢出聲,相視很久,就說:“今天應(yīng)當(dāng)勉強聽從命令,推舉一個軍隊(戰(zhàn)場上)的人前去?!鄙袝鴨T外郎宋齊愈寫“張邦昌”三個字給他們看,于是定下意見。王時雍當(dāng)時任留守,再次召集百官到秘書省,到后就關(guān)閉省門,派兵保衛(wèi),告訴眾人擁立張邦昌,眾人想要答應(yīng)。張邦昌開始想要zi6*殺,有人說:“相公不早死于城外,現(xiàn)在想要使一城生靈涂炭嗎?”張邦昌向北拜舞接受冊命,登偽位,僭號大楚。時雍帶領(lǐng)百官突然下拜,張邦昌只是向東拱手站立。那天,大風(fēng)刮起塵土,太陽周圍光環(huán)失去光芒。百官傷心喪氣,張邦昌也變了臉色。接見百官稱“予”,手詔稱“手書”。只有時雍每次在張邦昌面前上言國事,動不動就稱“臣啟陛下”,張邦昌斥責(zé)他。
金人將退兵,張邦昌到金人陣營鑒別送行,舉動都與平時禮儀一樣,觀看的士人平民無不感傷。金兵回去后,張邦昌降手書在天下實行大赦。呂好問對張邦昌說:“人心歸于你,是因為被金人的威勢脅迫,金人已經(jīng)離去,還能再有今天的樣子嗎?康王久居朝外,眾心所歸,為什么不能擁戴他呢?”張邦昌聽從,差遣蔣師愈送信給康王,信中說道:“盡力順從金人推舉擁護的原因,是想要暫且適應(yīng)一時來解除國難,哪敢有其他呢?”康王詢問蔣師愈等,了解全部來由,就回信給張邦昌。手書下達后,朝廷內(nèi)外很高興。
康王即皇帝位,任李剛為宰相。李綱上書極力論述:“國家殘破卻以此取利,君主受辱卻加以掠奪作為榮耀。建立邦國四十多天,等到金人退兵后,才降下赦令以收買恩德。這樣該處死刑后陳尸于市,作為亂臣賊子的懲戒。”李剛又極力上言:“張邦昌已僭位叛逆,哪能留在朝廷,讓眾人看作是以前的天子呢?”高宗于是下詔歷數(shù)張邦昌罪行,賜死于潭州。
《宋史·張邦昌傳》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上歐陽內(nèi)翰第一書》文言文練習(xí)上歐陽內(nèi)翰第一書[宋]蘇洵洵布衣窮居,嘗竊有嘆,以為天下之人,不能皆賢,不能皆不肖,故賢人君子之處于世,合必離
- 魏書原文:元匡,字建扶,陽平幽王第五子,性耿介,有氣節(jié)。廣平王洛侯薨 ,無子,以匡后之。高祖器之,謂曰:“叔父必能儀形社稷,匡輔朕
- 張元傳文言文翻譯文言文是語文考試的一道基本的題型,它需要學(xué)生對于古文有一定的了解。接下來小編搜集了張元傳文言文翻譯,僅供大家參考。張元傳張元
- 文言文高考滿分作文我國古代的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寫成的',其中許多不朽的作品歷來以簡約精練著稱。以下是文言文高考滿分作文,歡迎閱讀。
- 文言文千金市骨的原文及翻譯賞析文言文《千金市骨》選自文言文閱讀,其詩詞原文如下:【前言】千金市骨,意為用重價購買千里馬的骨頭,比喻重視人才,
- 《百家姓.傅》文言文的歷史來源《百家姓 傅》作者:佚名歷史來源「傅」源出 ;一 ; 據(jù)《通志.氏族略.以地為氏》載,為商朝名相傅說之后。商王
- 小學(xué)生必背古詩70首帶翻譯及注釋加賞析寒食——韓翃(lí)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fēng)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作者背景韓翃(生卒
- 文言文《王建及傳》原文及譯文王建及,許州人也。少事李罕之,從罕之奔晉,為匡衛(wèi)指揮使。粱、晉戰(zhàn)柏鄉(xiāng),相距鄗邑野河上,鎮(zhèn)、定兵扼河橋,梁兵急擊之
- 讀書的文言文句子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并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fēng)
- 禮記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
- 語文文言文通假字1、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說(yuè):通“悅”,愉快。2、誨女知之乎?……是知也。(《論語十則》)女:通“
- 文言文閱讀《呂蒙正不計人過》練習(xí)及答案呂蒙正相公①不喜記人過。初參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簾內(nèi)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 A蒙正佯為不
- 郢人有遺①燕相國書②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 "舉燭。"云而過③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
- 刑邵,字子才,小字吉。少時有避,遂不行名。十歲便能屬文,雅有才思,聰明強記,日誦萬余言。年未二十,名動衣冠。嘗與右北平陽固、河?xùn)|裴伯茂、從兄
- 張光緯原文:舟人不知何姓名,亦未悉其里居,及其所操何業(yè)。偶遇之舟,遂以舟人名。吾郡陳泰巖者,文士也,遣仆買舟,收債遠鄉(xiāng)。攜其侄與仆抵舟,見舟
- 放生魚記文言文歲在甲午,五月初三,吾放生魚一尾。此魚,去歲購于市,備餐之用也。未食,養(yǎng)于盆。魚戲水于盆,吾觀之,魚樂,吾亦樂?;蛟?,汝樂,焉
- 蕭彥,字思學(xué),涇縣人。隆慶五年進士。除杭州推官。以工科左給事中視陜西四鎮(zhèn)邊務(wù)。還奏訓(xùn)兵、儲餉十事,并允行。  
- 曾鞏原文:鄞縣張侯①圖其縣廣德湖,而以書遺予曰:愿有記。蓋湖之大五十里,而在鄭之西十二里。其源出于四明山,而引其北為漕渠,泄其東北入江。凡鄞
- 臣聞地廣者粟多 【原文】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
- 高二語文暑假作業(yè)文言文習(xí)題十一年,高后誅淮陰侯(韓信),(黥)布因心恐。陰令人部聚兵,候伺旁郡警急。布所幸姬疾,請就醫(yī),醫(yī)家與中大夫賁赫對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