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攻》原文及翻譯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3-07-22 11:32:12
非攻
《墨 子》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②,竊其桃李,眾聞則非之③,上為政者④得則罰之。此何也?以⑤虧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雞豚者⑥,其不義⑦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是⑧何故也?以虧人愈多。茍⑨虧人愈多,其不仁茲⑩甚,罪益厚⑾。至入人欄廄⑿,取人馬牛者,其不義又甚攘人犬豕雞豚。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茍?zhí)澣擞?,其不仁茲甚,罪益厚。至殺不辜⒀人也,扡⒁其衣裘,取戈劍者,其不義又甚入人欄廄,取人馬牛。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茍?zhí)澣擞?,其不仁茲甚矣,罪益厚。?dāng)此⒂,天下⒃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⒄,則弗⒅知非,從而譽之⒆,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別乎?
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說往⒇,殺十人,十重21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當(dāng)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情22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23以遺后世;若知其不義也,夫奚說24書其不義以遺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白黑之辯25矣。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26,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甘苦之辯矣。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辯乎?是以知27天下之君子也,辯義與不義之亂也28 。
注釋:
①選自《墨子·非攻上》。墨子(約前468—前376),名翟,魯國人,戰(zhàn)國時思想家,墨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者?!赌印肥怯赡拥牡茏痈鶕?jù)墨子的言行和墨家的學(xué)說編寫的,今存53篇。
②〔園圃(pǔ)〕園,果園。圃,菜園。
③〔非之〕說他不對。
④〔上為政者〕上面執(zhí)政的人。
⑤〔以〕因為。
⑥〔攘(rǎng)人犬豕(shǐ)雞豚者〕偷竊別人的狗豬雞的人。攘,偷盜。豕,豬。豚,小豬。
⑦〔不義〕不正當(dāng)。
⑧〔是〕代詞,此,這。文言里“是”多用作代詞。
⑨〔茍〕假使。
⑩〔茲〕同“滋”,更加。
⑾〔益厚〕更嚴(yán)重。益,更。厚,重。
⑿〔欄廄(jiù)〕養(yǎng)家畜的地方。
⒀〔不辜〕無罪。
⒁〔扡〕同“拖”,剝下來。
⒂〔當(dāng)此〕遇到這種情形。
⒃〔天下〕古人稱周朝統(tǒng)治的地區(qū)(包括各諸侯國)為天下。
⒄〔攻國〕攻打別國。
⒅〔弗〕不。
⒆〔從而譽之〕就(這件事情)來稱贊他。
⒇〔若以此說往〕如果用這個說法類推下去。往,向前行。
21〔重(chóng)〕倍。
22〔情〕實在。
23〔其言〕指君子的錯誤言論。
24〔奚說〕怎么解說,有什么理由。
25〔辯〕同“辨”,分別。
26〔甘〕甜。
27〔是以知〕以是知,因此可以知道。
28〔辯義與不義之亂也〕在分辨“義”與“不義”上,思想是混亂的。
這是一篇體現(xiàn)墨家反對掠奪性戰(zhàn)爭的文章。它通過層層比喻和推論,抨擊了攻掠他國的不義戰(zhàn)爭。文章從偷盜行為說起,逐層推進(jìn),論證了損人越甚越不義、罪越大的道理,從而說明掠奪戰(zhàn)爭是最大的不義行為,必須堅決反對。
在先秦諸子里,墨子的論辯特別富于邏輯性,而且懇切動人。閱讀這篇文章,你能體會到這個特點嗎?
譯文:
現(xiàn)在有一個人,進(jìn)人家果園,偷人家桃李,大家聽到就譴責(zé)他,上面執(zhí)政的人捉獲就懲罰他。這為什么呢?因為他損人利己。至于偷人家雞犬大豬小豬的,比進(jìn)人家果園偷桃李更不義。這是什么原故呢?因為他損人更多。如果損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進(jìn)人家牲口棚,牽走人家馬牛的,這比偷人家雞犬大豬小豬更不義。這是什么原故呢?因為他損人更多。如果損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殺無辜的人,剝下人家的衣服皮襖,拿走戈劍,這比進(jìn)人家牲口棚牽走馬牛又更不義。這是什么原故呢?因為他損人更嚴(yán)重。如果損人越嚴(yán)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F(xiàn)今天下君子,都知道這些事,說它們不義。今天最不義的事,是進(jìn)攻別國,卻不知道譴責(zé),反而稱贊它,說它是義。這能說知道義與不義的分別嗎? 殺一個人,說它不義,一定構(gòu)成一個死罪了。如果照這個說法類推下去,殺十個人,十倍不義,必定構(gòu)成十個死罪了;殺一百個人,一百倍不義,必定構(gòu)成一百個死罪了。今天最不義的事,是進(jìn)攻別國,卻不知道反對,反而稱贊它,說它義。這是確實不知道進(jìn)攻別國是不義的,所以把稱贊的話記載下來傳給后世。如果知道它是不義的,那還有什么理由記載不義的事傳給后世呢? 現(xiàn)在有人在這里,見一點黑說是黑,見一片黑卻說是白,那么一定以為這人是不知辯別黑白的了。嘗一點苦說苦,嘗多了苦卻說是甜,那么一定以為這個人是不知辯別苦甜的了。今天干小的壞事,能夠知道而且譴責(zé)它;干大的壞事,攻打別國,就不知道譴責(zé),反而稱贊它,說它義;這能說知道辨別義與不義嗎?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義與不義是多么混亂啊。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隋書原文:瘐質(zhì),字行修,少而明敏。八歲誦梁世祖《玄覽》等十賦,拜童子郎。開皇元年,除奉朝請,歷鄢陵令,遷隴州司馬。大業(yè)初,授太史令。立言忠鯁
- 陸游原文:后生才銳者,最易壞。若有之,父兄當(dāng)以為憂,不可以為喜也。切須常加簡束,令熟讀經(jīng)學(xué),訓(xùn)以寬厚恭謹(jǐn),勿令與浮薄者游處,自此十許年,志趣
- 愚人食鹽文言文閱讀答案愚人食鹽是一篇重要的文言文。小編整理的愚人食鹽言文閱讀答案,希望大家喜歡!愚人食鹽昔有愚人,適友人家,與主人共食。嫌淡
- 弈秋敗弈文言文翻譯弈秋的故事初次前秦的傳世經(jīng)典,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弈秋敗弈文言文翻譯的相關(guān)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
- 黃帝原文:我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戒,無行所悔。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勿
- 淺析文言文《鷸蚌相爭》的意思及道理解析趙且伐燕,蘇代為燕惠王曰:"今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莫過甘其喙。鷸曰:‘
- 晉書原文:盧欽,字子若,范陽涿人也。祖植,漢侍中。父毓,魏司空。世以儒業(yè)顯。欽清淡有遠(yuǎn)識,篤志經(jīng)史,舉孝廉,不行,魏大將軍曹爽辟為掾。爽弟嘗
- 文言文狼的課后練習(xí)題一、解釋下列加橫線的詞語。1. 止有剩骨 _________2.恐前后受其敵_________一狼得骨止________
- 原文:應(yīng)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咀髡弑尘啊咳~紹翁 南宋中期詩人。字嗣宗。號靖逸。祖籍建安(
- 文言文《愛蓮說》原文及翻譯蓮花,是古往今來文人筆下高歌詠嘆的對象,但大多數(shù)文人都是驚嘆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將其形諸筆端。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文言
- 孔融讓梨文言文翻譯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都是非常了解的,下面是我為大家?guī)淼目兹谧尷嫖难晕姆g,歡迎閱讀??兹谧尷嫖难晕姆g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xué),
- 桑生李樹文言文翻譯文言文翻譯對于有的同學(xué)來說有難度,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桑生李樹文言文翻譯,歡迎閱讀參考!桑生李樹未知:佚名南頓張助,于田中種禾
- 學(xué)習(xí)的文言文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并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fēng)度的
- 捕蛇者說的文言文練習(xí)以及答案文言文閱讀?!疽摇客醵哪?,與魏王會田①于郊。魏王問曰:“王亦有寶乎?”威王曰:“無有。”魏王曰:“若寡人國
- 《閬水歌》文言文原文及賞析閬水歌唐代:杜甫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正憐日破浪花出,更復(fù)春從沙際歸。巴童蕩槳欹側(cè)過,水雞銜魚來去飛。閬
- 風(fēng)聲鶴唳文言文翻譯風(fēng)聲鶴唳的意思是聽到風(fēng)聲和鶴叫聲,都疑心是追兵。以下是小編收集的相關(guān)信息,僅供大家閱讀參考!太元八年,秋,七月。秦王堅下詔
- 謝皋父傳文言文翻譯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chǔ)經(jīng)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jù)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jīng)有了加工。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謝皋父傳文言文翻譯
- 孝丐文言文原文及譯文丐不如其鄉(xiāng)里,明孝宗時,嘗行乞于吳。凡丐所得,多不食,每貯直之竹筒中。見者以為異,久之,詰其故,曰:“吾有母在,將以遺之
- 閱讀下面文言文附有譯文及答案張延賞,蒲州人也,累代為官。延賞常宴賓客,選子婿,莫有入意者。其妻苗氏,太宰苗晉卿之女也。夫人有鑒,特選韋皋秀才
- 令狐楚,字殼士。生五歲,能為辭章。逮冠,貢進(jìn)士,京兆尹將薦為第一,時許正倫輕薄士,有名長安間,能作蜚語,楚嫌其爭,讓而下之。既及第,桂管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