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謀攻》原文及翻譯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3-03-14 02:50:39
孫子兵法譯文
《孫子》一書,篇卷體例頗有異同。《十家注》--《十一家注》系統(tǒng)各本只有篇名,而無篇次,本篇作“計篇”。簡本漶漫,多不可識,惟從所存篇名如《刑》(形)、《聉》(勢)觀之,本篇亦當(dāng)只有“計”字。而《武經(jīng)》系統(tǒng)各本則作“始計第一”,無“篇”字,但有篇次,且有“始”字。按:此“始”字迨為后人所加。孫校本作“卷一計篇”,亦即每篇一卷,共十三篇,即同明本《集注》。而宋本則分三卷,《武經(jīng)》同,惟具體分法不全同。如上卷,《十家注》是自本篇至《形篇》第四,而《武經(jīng)》則至《勢篇》第五。日櫻田本則分十三篇為上下兩篇。簡本雖未明篇卷,但篇題第二欄“軍爭”之上標(biāo)有圓點,此或即其分篇或分卷之證。今為統(tǒng)一體例起見,不分卷,篇題從《十家注》,篇次同《武經(jīng)》,故本篇作“計篇第一”。以下各篇仿此,不再出校。
(一)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譯文:孫子說:戰(zhàn)爭是國家的大事,它關(guān)系著人民的生死和宗廟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認(rèn)真考察了解的。
(二) 故經(jīng)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詭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yán)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譯文:所以,要以如下五個根本方面的因素為基礎(chǔ),去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和評估,從而探索戰(zhàn)爭勝負(fù)的情勢。這五個根本方面即: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 四是“將”,五是“法”。所謂“道”,就是要使民眾與君主同心同德,可與君主死生與共而無違疑之心。所謂“天”,就是指晝夜、寒暑與四時節(jié)令的變化。所謂“地”,就是指道路的遠近、地勢之險厄平易、開闊狹窄與高低向背等地理條件。所謂“將”,就是要求將帥要具備智謀、信實、仁愛、勇敢和嚴(yán)明等五種品格。所謂“法”,就是指軍隊的組織編制、將吏的職分管理與軍需物資的掌管使用。凡屬上述五個方面的事,身為將帥,都不能不過問。了解這些情況,就能打勝仗;不了解這些情況,就不能打勝仗。
(三)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fù)矣。
譯文:所以要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從而探索戰(zhàn)爭勝負(fù)的情勢:哪一方的君主開明?哪一方的將帥賢能?哪一方占有天時、地利?哪一方的武器裝備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訓(xùn)練有素?哪一方的賞罰公正嚴(yán)明?我們根據(jù)上述情況,就可預(yù)知誰勝誰負(fù)了。
(四)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譯文:將帥如能聽從我的謀劃,用他指揮作戰(zhàn),必然取勝,就把他留下;如不聽從我的謀劃,用他指揮作戰(zhàn),必然失敗,就把他辭去。
(五)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quán)也。
譯文:謀劃之策既為有利且被采納,于是就再造成一種客觀態(tài)勢,以為外在的輔助條件。所謂態(tài)勢,就是要根據(jù)利的原則而采取應(yīng)變措施以保持戰(zhàn)略主動之謂。
(六)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 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譯文:戰(zhàn)爭是以運用詐謀奇計以克敵制勝為最高原則的。所以,實際能打,反而示敵以不能打;準(zhǔn)備怎么打,反而示敵以不怎么打;擬取近道,反而示敵以走遠路;擬走遠路,反而示敵要取近道。敵若貪利,就以利去誘惑它;敵若亂而不整,就乘機去襲取它;敵若力量充實,就要防備它;敵若兵強卒銳,就暫時避開它;敵若氣勢洶洶,乘怒而來,就設(shè)法使之屈撓;敵若詞卑行斂,就設(shè)法使之驕惰;敵若休整良好,就設(shè)法使之勞頓;敵若親和團結(jié),就設(shè)法離間它。要進攻敵沒有防備之處,要出擊在敵意料不到之時。這是軍事指揮家的奧秘所在,是不可事先泄露出去的。
(七) 夫未戰(zhàn)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zhàn)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fù)見矣。
譯文:開戰(zhàn)之前,凡是“廟算”獲勝的,是由于所得算籌較多的緣故;“廟算”不勝的,則是由于所得算籌較少的緣故。所得算籌多的就勝利,少的就不能勝利,何況得不到算籌呢。我們根據(jù)這種情況來進行考察,誰勝誰負(fù)就顯而易見了。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答李端叔書文言文閱讀答李端叔書(宋)蘇軾軾頓首再拜。聞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識處,往往見所作詩文,雖不多,亦足以仿佛其為人矣。尋常不通書問,怠慢
- 惠子相梁文言文原文翻譯惠子相梁文言文原文及其翻譯小編已經(jīng)為大家整理好了,各位,我們看看下面,大家一起閱讀吧!惠子相梁文言文原文翻譯惠子相梁先
- 任城威王(曹)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過人,手格猛獸,不避險阻。數(shù)從征伐,志意慷慨。大祖(曹操)嘗抑之曰:“汝不念讀書慕圣道,而好乘汗馬擊
- 文言文岳飛故事翻譯岳飛,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zhàn)略家、書法家、民族英雄[1-3] ,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小編收集了文言文岳飛故事
- 文言文《義田記》翻譯導(dǎo)語:對文言文,同學(xué)們記得多翻譯哦。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文言文《義田記》翻譯,供各位閱讀和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文言文《
-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文言文翻譯是一種綜合性練習(xí),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的運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和學(xué)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文言文翻譯要求字字落
- 史記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備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為士卒費。日擊數(shù)牛饗士,習(xí)射騎
- 日喻文言文課文翻譯1078年,蘇軾時任徐州知州,作《日喻》。《日喻》是一篇善于用形象比喻的議論文。該文大意為:以一個盲人識日的生動事例來作比
-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將盜陳州,分其兵數(shù)千人抵項城縣。蓋將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會于陳州??h令李侃不知所為。其妻楊氏日:“君縣令,寇
- 答翁學(xué)士書(清)姚鼐鼐再拜,謹(jǐn)上覃溪先生幾下。昨相見承教,勉以為文之法,早起又得手書,勸掖益至,非相愛深,欲增進所不逮,曷為若此?鼐誠感荷不
- 項梁起事文言文閱讀題答案及原文翻譯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chǔ)經(jīng)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jù)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jīng)有了加工。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項
- 資治通鑒原文:元年,關(guān)中饑,米斗直絹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上勤而撫之,民雖東西就食,未嘗嗟怨。五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歸鄉(xiāng)里,米斗
- 疴僂者承蜩文言文翻譯痀僂者承蜩的典故出自莊子的《外篇·達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疴僂承蜩文言文翻譯,歡迎閱讀。痀僂者承蜩文言文仲尼
- 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的文言文及翻譯孟子關(guān)乎蒼生,就在于他能從百姓的生存實際出發(fā),將對百姓的關(guān)懷轉(zhuǎn)變成向諸候進獻良策的理論根據(jù),闡述維護百姓
-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曹 * 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
- 吳百朋,字維錫,義烏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授永豐知縣。征拜御史,歷按淮、揚、湖廣。擢大理寺丞,進右少卿。四十二年夏,進右僉都御史,撫治鄖陽。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原文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③門者,皆俊才清稱④及中表⑤親戚,乃通⑥。文舉至門,謂吏曰:“我
- 歸去來兮辭文言文知識點歸納一、重點詞解釋:1、乃瞻衡宇,載欣載奔(一邊一邊)2、三徑就荒,松菊猶存(近于)二、通假字1、曷不委心任去留(通何
- 楊修之死原文操屯兵日久,欲要進兵,又被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恥笑,心中猶豫不決。適庖官①進雞湯。操見碗中有雞肋,因而有感于懷。正沉吟
- 歐陽修原文:桑懌,開封雍丘人。歲兇,諸縣多盜,懌白令:“愿為耆長,往來里中察奸民?!币蛘倮镏猩倌?,戒曰:“盜不可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