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鞏《書魏鄭公傳》原文及翻譯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2-04-24 23:17:15
曾鞏
書魏鄭公傳
原文:
余觀太宗常屈己以從群臣之議①,而魏鄭公之徒②,喜遭其時,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無不諫諍③,雖其忠誠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則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稱賢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淵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書存也。及觀鄭公以諫諍事付史官,而太宗怒之,薄其恩禮,失終始之義,則未嘗不反復(fù)嗟惜,恨其不思④,而益知鄭公之賢焉。夫君之使臣與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滅人言以掩己過⑤,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諫諍為當(dāng)掩,是以諫諍為非美也,則后世誰復(fù)當(dāng)諫諍乎?況前代之君有納諫之美,而后世不見,則非惟失一時之公,又將使后世之君,謂前代無諫諍之事,是啟其怠且忌矣⑥。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漸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遼東之?dāng)、?,而始恨鄭公不在世,未嘗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諫切其君者⑧,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存之于書,未嘗掩焉。至今稱太甲、成王為賢君⑨,而伊尹、周公為良相者,以其書可見也。令當(dāng)時削而棄之,或區(qū)區(qū)之小讓,則后世何所據(jù)依而諫,又何以知其賢且良與?桀、紂、幽、厲、始皇之亡,則其臣之諫詞無見焉,非其史之遺,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則諫諍之無傳,乃此數(shù)君之所以益暴其惡于后世而已矣?;蛟唬骸啊洞呵铩分ǎ瑸樽鹩H賢者諱,與此其戾也?!狈颉洞呵铩分灾M者,惡也,納諫諍豈惡乎?“然則焚稿者非歟?”曰:焚稿者誰歟?非伊尹、周公為之也,近世取區(qū)區(qū)之小亮者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則?以焚其稿為掩君之過,而使后世傳之,則是使后世不見稿之是非,而必其過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豈愛其君之謂歟?孔光之去其稿之所言,其在正邪,未可知也,其焚之而惑后世,庸詎知非謀己之奸計乎?或曰:“造辟而言,詭辭而出,異乎此?!痹唬捍朔鞘ト酥砸?。令萬一有是理,亦謂君臣之間,議論之際,不欲漏其言于一時之人耳,豈杜其告萬世也。噫!以誠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萬世者,鄭公也。益知其賢云,豈非然哉!豈非然哉![1]
譯文/翻譯:
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自己,聽從群臣的意見,而魏鄭公這些人為碰上了好時代而高興,感激太宗知遇之恩,因此事情不論大小,沒有不直言進(jìn)諫的,雖然這是由于他們的忠誠,但也是因為能遇上圣明的君主的結(jié)果!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是太平盛世,太宗之所以被稱為賢君,前代的君主之所以比不上太宗,根本原因都出在這里??!能夠知道這些,是因為相關(guān)歷史有記載。等我看到鄭公把諫諍的事記錄下來交付給史官,太宗因此大怒,減輕了對他的恩寵禮遇,喪失了始終如一的群臣道義,我沒有一次不反復(fù)嘆惜,遺憾太宗不慎重思考,而更加理解鄭公的賢良了。
唐太宗君王任用臣子,臣子侍奉君王的理解是什么呢?只是遵循公正罷了。公正,不是抹殺別人的話來掩蓋自己的過失,不博取小信而討好自己的君主,這樣做是不合適的。還有更不可以做的是,認(rèn)為諫諍是應(yīng)當(dāng)掩飾的,這是把諫諍當(dāng)做不好的事情,那么后代誰還會去當(dāng)面諫諍呢?況且前代的君主有納諫的美德,可是后代看不見,那就不只是掩住一時的公正,又將使后代的君主誤以為前代沒有諫諍的情況。這是開啟引導(dǎo)了惰怠和忌諱進(jìn)諫的風(fēng)氣。太宗晚年,群臣已經(jīng)知道了他掩蓋進(jìn)諫之事,于是不說,使得太宗慢慢地不知道天下的得失利害了。一直到了遼東戰(zhàn)事失敗,才開始憾恨鄭公已經(jīng)不在人世,還不曾知道他悔恨的萌芽就產(chǎn)生于這件事情上。
那伊尹、周公是什么樣的人物呢?伊尹、周公對君主懇切地勸諫,言辭極其深刻,事情又非常緊迫。這些保存在《尚書》里,不曾湮沒。到現(xiàn)在,人們還稱頌太甲、成王為賢君,伊尹、周公為良相,是因為他們的諫書還見得到。假使當(dāng)時就把諫書刪減毀棄,成就小小的謙讓的名聲,那么后世依據(jù)什么來諫諍,又根據(jù)什么知道他們的賢能和杰出呢?夏桀、商紂、周幽王、周厲王、秦始皇滅亡,他們臣子的諫詞就看不到,不是當(dāng)時史官遺漏沒記,而是天下人都不敢進(jìn)言的結(jié)果。那諫諍之事沒有載入史冊,這更加使這幾個國君的惡行顯露于后世。
有人說:“《春秋》記史的原則是為君主、父母、賢德之人掩飾隱瞞過錯,與你的說法正好相反。”《春秋》里所掩飾、隱瞞的都是缺點,接受諫諍怎么能說是缺點呢?又說:“既然如此,是焚毀諫稿的人不對嗎?”我說:“焚稿的人是誰?這不是伊尹、周公做的,而是近世的人為了博取一點點忠誠而干的,這種事情又不對。為什么?因為他們把焚稿當(dāng)做替君主掩飾過錯的美德,又在世上流傳。這就使得后世看不到諫言奏章是否正確,一定認(rèn)為過錯通常在君主,而美德常常在焚稿者身上,怎么能說是愛他們的君主呢?孔光刪去他奏章的內(nèi)容,究竟是正直還是邪僻,已經(jīng)不清楚了;而那些用焚稿來迷惑后世的人,又怎么知道不是為了實現(xiàn)他們自己的個人私利呢?又有人說:“到君主面前說的話,出來不把實話告訴別人。這也與你的觀點不同。”我說,這不是圣人說過的話。即使萬一有這樣的道理,也是說君臣之間,議論國家大事,不想對當(dāng)時的人泄漏他們的話語罷了,怎么會是禁止告訴萬世!
唉!用忠誠守義要求自己、侍奉君主,而且也不欺瞞萬世的人,就是鄭公?。∥以谇懊嬲f過“更加理解了他的賢良”這樣的話,難道不是這樣嗎?難道不是這樣嗎?
注釋:
①太宗:唐太宗(599—649),即李世民。
②魏鄭公:魏征(580—643),字玄成,唐朝著名政治家,封鄭國公。
③諫諍:直爽地說出人的過錯,勸人改正。
④恨:遺憾。
⑤滅:滅絕,杜塞。掩:掩蓋,遮沒。
⑥怠:疏慢。忌:避忌,諱飾,掩蓋。
⑦遼東之?dāng)。禾铺谶M(jìn)攻遼東,損失慘重。遼東戰(zhàn)役后,太宗悵然于魏征辭世,無人諫阻其遠(yuǎn)征。
⑧伊尹:名挈,商初大臣,助湯滅桀,湯去世后又佐繼位者。周公:姬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輔武王伐紂,統(tǒng)一天下,又佐成王開創(chuàng)盛世。
⑨太甲:成湯孫,即位三年間暴虐亂德,伊尹放之于桐宮(成湯葬地);三年后悔過反善,被接回復(fù)位。見《史記?殷本紀(jì)》。成王:武王子姬誦。讓:謙讓。桀:夏末代君主。紂:商末代君主。幽:西周末代君主。厲:即周厲王即姬胡。始皇:秦始皇(前259—前210),嬴政。前221年統(tǒng)一全國?!洞呵铩分ǎ捍呵镂淖趾喍?,每于一字間寓褒貶,后世即稱此為春秋筆法?!洞呵铩罚幠牦w史書,相傳為孔子依魯國史官所編《春秋》整理修訂而成,載魯隱公元年(前722)—魯哀公十四年(前481)間計二百四十二年史事。戾:違反,背叛。小亮:小聰明。亮:亮察??坠猓鹤肿酉?,魯人,孔子十四代孫,西漢末年大臣。庸詎:反詰之詞,難道,哪里。造辟:朝見君主。詭辭而出:用假話敷衍,不泄露實情。令:即令,即使。杜:斷絕,阻礙。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私心文言文字詞翻譯導(dǎo)語:他生性誠實,缺少文采,做官時以清廉著稱,當(dāng)時人們把他比作西漢時貢禹(那樣明經(jīng)潔行的人)。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私心文
- 中考文言文《精衛(wèi)填?!返膹?fù)習(xí)題發(fā)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wèi)”,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
- 武侯問曰:“進(jìn)兵之道何先?”起對曰:“先明四輕、二重、一信?!痹唬骸昂沃^也?”對曰:“使地輕馬,馬輕車,車輕人,人輕戰(zhàn)。明知陰陽險易,則地輕
- 董遇“三余”讀書原文:《魏略·董遇傳》 董遇字季直,性質(zhì)訥而好①學(xué)。興平中,關(guān)中擾亂,與兄季中依將軍段煨。采稆負(fù)販,而常挾持經(jīng)書,投閑習(xí)讀,
- 游雁蕩山記(節(jié)選)徐霞客自初九日別臺山,初十日抵黃巖。日已西,出南門三十里,宿于八岙。十一日,二十里,登盤山嶺,望雁山諸峰,芙蓉插天,片片撲
- 后漢書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風(fēng)平陵人。為人有大志,不修細(xì)節(jié)。建初三年,率疏勒等國兵一萬人攻姑墨石城,破之,斬首七百級。欲因此叵平諸國,乃上疏請
- 喪家狗文言文翻譯喪家狗指無家可歸的狗。比喻失去倚仗,無處投奔的人。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砹藛始夜肺难晕姆g,歡迎閱讀。原文“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
-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是清代最為著名的詞人之一。他的詩詞不但在清代詞壇享有很高的聲譽(yù),在整個中國文學(xué)史
- 與劉大山書[清]戴名世去年春正月,渡江訪足下,留信①宿,而足下出所為古文十余篇見示,皆有奇氣。足下固不自信,而謬以仆之文有合于古人矩鑊,因從
- 晏子使楚文言文的翻譯《晏子使楚》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顯楚國的威風(fēng),晏子巧妙回?fù)?,維護(hù)了自己和國家尊嚴(yán)
- 賣柑者言文言文附譯文〔明〕劉基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潰。出之燁然,玉質(zhì)而金色。置于市,賈十倍,人爭鬻之。予貿(mào)得其一,剖之,如有煙撲口鼻
- 《曾子殺彘》文言文及注解《曾子殺彘》文言文中曾子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誠實待人,這種教育方法是可取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
- 文言文中一詞多義解釋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養(yǎng)(衣食所安)2.卑:1、低下(非天質(zhì)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備:
- 送東陽馬生序的文言文翻譯導(dǎo)語:《送東陽馬生序》是明初宋濂送給他的同鄉(xiāng)浙江東陽縣青年馬君則的文章。在這篇贈言里,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
- 戰(zhàn)國策原文:鄭同北見趙王。趙王曰:“子南方之傳士也,何以教之?”鄭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問?雖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 對乎
- 《百家姓.壽》文言文的歷史來源歷史來源1、起源于春秋時期,出自姬姓。周太王子仲雍的曾孫名周章,居于吳。周武王克商以后,遂封其地,建立吳國,為
- 觀弈文言文翻譯《觀弈》是一篇文言文,譯為看別人下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guān)于觀弈文言文翻譯,歡迎閱讀參考。觀弈原文予觀弈于友人所。一客數(shù)敗,嗤其
- 淺談小學(xué)文言文的教學(xué)方法介紹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豐厚的載體,它凝聚了中華民族最寶貴的人文精髓。學(xué)生學(xué)習(xí)文言文,是對中華文化最直接的傳
- 《明史·陳幼學(xué)傳》文言文閱讀陳幼學(xué),字志行,無錫人。萬歷十七年進(jìn)士。授確山知縣?政務(wù)惠民,積粟萬二千石以備荒,墾萊田八百余頃,給貧民牛五百余
- 中考語文文言文重點字詞中考語文文言文重點字詞1(1)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中華書局1959年版)。飛來峰:即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唐宋時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