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文言文的知識整理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shí)間:2023-05-11 20:45:09
必修一文言文的知識整理
一、通假字。
1、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彎曲。)
2、雖有其槁暴,不復(fù)挺者。(有:同“又”。 暴:同“曝”,曬干。)
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異也。(生:同“性”,天賦,資質(zhì)。)
5、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師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馮:同“憑”。)
8、山川相繆。(繆:同“繚”,連結(jié),盤繞。)
9、舉匏尊以相屬。(尊:同“樽”,酒杯。)
10、自余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趣:同“趨”,往,赴。)
二、詞類活用。
(一)名詞作動詞。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遠(yuǎn)矣。(低于)
3、方其破荊州,下江陵。(攻占)
4、順流而東。(東進(jìn))
5、臥而夢。(做夢)
6、故為之文以志。(寫文章)
7、外與天際。(交會)
(二)名詞作狀語。
1、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向西,向東)
4、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向南)
5、日與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詞用作狀語,向四面;數(shù)詞用作形容詞,相同)
(三)形容詞作名詞。
1、其曲中規(guī)。(彎曲的弧度)
2、吾未見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縈青繚白。(青山,白水)
4、自遠(yuǎn)而至。(遠(yuǎn)處)
5、窮山之高而止。(頂點(diǎn))
(四)形容詞做動詞。
1、不知東方之既白。(顯出白色)
2、窮回溪。(走到盡頭)
3、窮山之高而止。(走到盡頭)
(五)使動用法。
1、舞幽壑之潛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婦。(使……哭泣)
(六)意動用法。
1、吾從而師之。(以……為師。)
2、而恥學(xué)于師。(以……為恥。)。
3、孔子師郯子。(以……為師。)
4、侶魚蝦而友糜鹿。(以……為侶,以……為友。)
5、始指異之。(以……為異。)
三、古今異義。
1、輮以為輪。 古義:把……做成 今義:認(rèn)為
2、金就礪則利。 古義:文中指金屬制成的刀劍等 今義:黃金
3、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古義:廣泛地學(xué)習(xí) 今義:學(xué)問廣博精深
4、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xué)的人 今義:指在學(xué)術(shù)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古義:不一定 今義:不需要
6、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古義:無論 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
7、吾從而師之。 古義:跟隨、而且 今義:表目的或結(jié)果的連詞
8、今之眾人。 古義:一般人 今義:許多人
9、小學(xué)而大遺。 古義:小的方面學(xué)習(xí); 今義:指小學(xué)教育的階段
10、徘徊于斗牛之間。 古義: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義:一種游戲方式
11、白露橫江。 古義:白茫茫的水汽 今義: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
12、凌萬頃之茫然。 古義:曠遠(yuǎn)的樣子 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
13、于是飲酒樂甚。 古義:在這個(gè)(時(shí)候) 今義: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一事
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義:這樣之后今義: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著又發(fā)生另一件事情
15、頹然就醉。 古義:倒塌,文中指身子傾倒的樣子; 今義:精神萎靡不振
16、游于是乎始。 古義:從此 今義: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著又發(fā)生另一件事情
四、虛詞歸納
(一)而
1、連詞,表轉(zhuǎn)折。
⑴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
⑵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yuǎn)。
⑷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谩?/p>
⑸惑而不從師。
⑹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
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⑻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⑽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
⑾而不知其所窮。
⑿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⒀小學(xué)而大遺。
2、連詞,表修飾。
⑴吾嘗終日而思矣。
⑵吾嘗跂而望矣。
⑶登高而招。
⑷順風(fēng)而呼。
⑸則群聚而笑之。
⑹倚歌而和之。
⑺自其不變者而觀之。
⑻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⑼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3、連詞,表遞進(jìn)。
⑴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⑵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4、連詞,表并列。
⑴蟹六跪而二螯。
⑵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
⑶侶魚蝦而友麋鹿。
5、連詞,表承接。
⑴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⑵人非生而知之者。
⑶吾從而師之。
⑷擇師而教之。
⑸正襟危坐,而問客曰。
⑹披草而坐,傾壺而醉。
⑺臥而夢。
⑻覺而起,起而歸。
⑼自遠(yuǎn)而至。
6、連詞,表因果。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7、連詞,表?xiàng)l件。 窮山之高而止。
8、與“已”連用,表陳述語氣。 如是而已。
(二) 焉
1、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兼詞,于之,從這里)
2、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兼詞,于之,從這里)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句末語氣助詞,了)
(三)之
1、代詞。
⑴青,取之于藍(lán)。(代靛青)
⑵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⑶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識、道理等)
⑷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指代童子)
⑸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
⑹郯子之徒。(代詞,這)
⑺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
⑻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代詞,它)
⑼耳得之而為聲。(代詞,它)
⑽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代詞,它們)
⑾始指異之。(代詞,它,指西山)
⑿故為之文以志。(代詞,它,指宴游西山這件事)
⒀圣人之所以為圣。(指代這件事)
2、助詞。
⑴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用于定語和中心詞間,無實(shí)義)
⑵彼童子之師。(的)
⑶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的)
⑷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的)
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的)
⑹月出于東山之上。(的)
⑺則凡數(shù)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的`)
⑼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qiáng)。(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⑽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⑾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⑿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
⒀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
⒁茍非吾之所有。(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
⒂吾與子之所共適。(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
⒃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
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
⒅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
⒆不知日之入。(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
⒇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
21)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音節(jié)助詞)
(四)于
1、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從,比)
2、善假于物也。(介詞,表對象,可不譯)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
4、而恥學(xué)于師。(向)
5、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對于)
6、其皆出于此乎?(從)
7、不拘于時(shí),學(xué)于余。(被,向)
8、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9、月出于東山之上。(從)
10、徘徊于斗牛之間。(在)
11、于是飲酒樂甚。(在)
1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13、漁樵于江渚之上。(在)
14、寄蜉蝣于天地。(在)
15、托遺響于悲風(fēng)。(給)
(五)乎
1、介詞,相當(dāng)于“于”。
⑴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對)
⑵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在,比)
⑶相與枕藉乎舟中。(在)
2、語氣助詞。
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問,譯為“嗎”、“呢”)
⑵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測,譯為“吧”、“呢”)
⑶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表感嘆,與“嗟”連用,譯為“唉”)
⑷嗚乎!師道之不復(fù)也可知矣?。ū砀袊@,與“嗚”連用,譯為“唉”)
⑸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表反問,譯為“嗎”、“呢”)
⑹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表反問,譯為“嗎”、“呢”)
⑺而又何羨乎?(表疑問,譯為“嗎”、“呢”)
3、形容詞詞尾,相當(dāng)于“然”,……的樣子。
⑴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
⑵飄飄乎如遺世獨(dú)立。
⑶郁乎蒼蒼。
⑷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
⑸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
(六)其
1、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平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詞,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5、其可怪也歟。(副詞,與也“歟”配合表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這不是……嗎?”)
(七)也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4、其可怪也歟。(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qiáng)語氣)
五、一詞多義
(一)師
1、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老師)
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從師求學(xué))
3、吾從而師之。(以……為師)
4、吾師道也。(學(xué)習(xí))
(二)傳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傳授)
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鱾鳎?/p>
3、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解釋經(jīng)文的著作)
(三)窮
1、窮回溪。(走到盡頭)
2、窮山之高而止。(走到盡頭)
3、而不知其所窮。(盡頭)
(四)絕
1、而絕江河。(橫渡)
2、不絕如縷。(斷)
(五)夢
1、臥而夢。(做夢)
2、夢亦同趣。(名詞)
(六)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經(jīng))
2、始指異之。(才)
3、游于是乎始。(開始)
(七)則
1、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卻)
2、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就)
3、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那么)
(八)惑
1、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疑惑)
2、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ê浚?/p>
(九)行
1、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走路?/p>
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
(十)復(fù)
1、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恢復(fù))
2、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再)
(十一)如
1、縱一葦之所如。(往) 2、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像)
(十二)東
1、東望武昌。(向東) 2、順流而東也。(東下,東進(jìn))
(十三)然
1、凌萬頃之茫然。(……的樣子) 2、何為其然也?(這樣)
(十四)所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用來……的)2、圣人之所以為圣。(……的原因)
(十五)異
1、始指異之。(以……為異)
2、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tài)者。(獨(dú)特)
(十六)特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別)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
(十七)為
1、余自為僇人。(成為)
2、故為之文以志。(介詞,表目的)
3、輮以為輪。(做)
(十八)夫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首語氣助詞)2、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那)
(十九)道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道理)
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風(fēng)尚,傳統(tǒng))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1、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鞣使之然也。
4、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5、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6、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7、是歲,元和四年也。
(二)省略句
1、鞣以(之)為輪。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4、吾從(之)而師之。
5、始指(之)異之。
(三)狀語后置
1、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2、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3、善假于物也。
4、而恥學(xué)于師。
5、師不必賢于弟子。
6、學(xué)于余。
7、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8、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9、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10、相與枕藉乎舟中。
(四)定語后置
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qiáng)。
2、凌萬頃之茫然。
(五)賓語前置
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2、何為其然也?
3、而今安在哉
4、而又何羨乎?
(六)謂語前置。
1、渺渺兮予懷。
(七)被動句
1、不拘于時(shí)。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八)疑問句
1、何為其然也?
2、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而今安在哉?
5、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6、而又何羨乎?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文言文的斷句與標(biāo)點(diǎn)給文言文斷句,傳統(tǒng)上稱之為“句讀”。明辨句讀,是閱讀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斷句的基礎(chǔ)在于對通篇文章的領(lǐng)會。因此斷句前先要通讀幾
- 文言文閱讀原文、譯文及答案劉韐,建州崇安人。王厚鎮(zhèn)熙州,辟狄道令。夏人攻震武,韐攝帥鄜延,出奇兵搗之,解其圍。夏人來言,愿納款謝罪,皆以為詐
- 晉獻(xiàn)驪姬劉向 驪姬者,驪戎之女,晉獻(xiàn)公之夫人也。初,獻(xiàn)公娶于齊,生秦穆夫人及太子申生,又娶二女于戎,生公子重耳、夷吾。獻(xiàn)公伐驪戎,克之,獲驪
- 北齊書原文:綦連猛,字武兒,代人也。其先姬姓,六國末,避亂出塞,保祁連山,因以山為姓,北人語訛,故曰綦連氏。猛少有志氣,便習(xí)弓馬。永安三年,
- 文言文試題附答案譯文臧霸字宣高,泰山華人也。父戒,為縣獄掾,據(jù)法不聽太守欲所私殺,太守大怒,令收。戒詣府,時(shí)送者百余人。霸年十八,將客數(shù)十人
- 曹丕原文: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狈蛉松朴谧砸?,而文非
- 高中文言文虛詞高中文言文虛詞一、而(一)連詞1.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shí)可譯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勸學(xué)》)2
- 北史原文: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隨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尋復(fù)南奔。有氣干,拳勇過人,能手執(zhí)鞍橋,倒立馳騁。年二十余,有友人與之書而不能答,
- 文言文《吳起守信》原文及翻譯《吳起守信》是一篇值得小學(xué)生讀的文言文,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砹宋难晕摹秴瞧鹗匦拧吩募胺g,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
- 新唐書原文:王及善,洺州邯鄲人。父君愕,有沉謀。高祖入關(guān),率軍與君廓偕來,拜君愕大將軍,封新興縣公,累遷左武衛(wèi)將軍。從太宗征遼,領(lǐng)左屯營兵,
- 唐太宗吞蝗—課外文言文原文貞觀二年,京師旱,蝗蟲大起。太宗入苑視禾,見蝗蟲,掇數(shù)枚而咒曰:“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過,在予
- 匡衡的文言文翻譯文言文翻譯要求準(zhǔn)確達(dá)意,必須遵循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隨意地更換,下面小編整理了于匡衡的
- 司馬遷原文: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趙良見商君。商君曰:“鞅之得見也,從孟蘭皋,今鞅請得交,可乎?”趙良曰:“仆弗敢愿也。孔丘有言曰
- 蒸飯成粥文言文翻譯《蒸飯成粥》是出自中國南朝宋時(shí)期的《世說新語》,下面是關(guān)于蒸飯成粥文言文翻譯的內(nèi)容,歡迎閱讀!【原文】賓客詣陳太丘宿,太丘
- 耶律乙辛,字胡睹袞,五院部人。父迭剌,家貧,服用不給,部人號‘窮迭剌”。大康元年,皇太子始預(yù)朝政,法度修明,乙辛不得逞,謀以事誣皇后。后既死
- 邵道人傳李夢陽邵道人者,蜀人也。至慶陽,年七十余矣。道人不欲言,凡所頤指色授,故莫究所自來,然見之者率知其異人也。道人館于鐘樓街周家,筑土,
- 初二語文文言文基礎(chǔ)達(dá)標(biāo)測試1、給下面加粗的字注音。惠子相梁()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鶵()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嚇我
- 項(xiàng)脊軒志歸有光①項(xiàng)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 * ;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
-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①”,又聞項(xiàng)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②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③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shù)
- 孫泰,山陽人,少師皇甫穎,操守頗有古賢之風(fēng)。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為托,曰:“其長損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币套?,泰娶其姊?;蛟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