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記》原文及翻譯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3-02-05 20:31:46
《五人墓碑記》原文及翻譯
《五人墓碑記》是明代張溥的作品,記述和頌揚了蘇州市民不畏強 暴、不怕犧牲、敢于向惡勢力進行斗爭的英勇事跡。下面是小編分享的《五人墓碑記》原文及翻譯,一起來看一下吧。
《五人墓碑記》
作者: 張溥
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⑵,激于義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shù)愧?,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⑷;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⑸。嗚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⑹,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況草野之無聞者歟?獨五人之皦皦⑺,何也?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⑻。吾社之行為士先者⑼,為之聲義⑽,斂貲財以送其行,哭聲震動天地。緹騎按劍而前⑾,問:“誰為哀者?”眾不能堪⑿,抶而仆之⒀。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⒁,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⒂,則噪而相逐⒃。中丞匿于溷藩以免⒄。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⒅,曰顏佩韋、楊念如、馬杰、沈揚、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⒆。
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⒇,談笑以死。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有賢士大夫發(fā)五十金,買五人之頭而函之(21),卒與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嗟乎!大閹之亂(22),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23),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24),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25)?且矯詔紛出(26),鉤黨之捕遍于天下(27),卒以吾郡之發(fā)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28);大閹亦逡巡畏義(29),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30),待圣人之出而投繯道路(31),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32),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而又有剪發(fā)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33),其辱人賤行(34),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于朝廷(35),贈謚褒美(36),顯榮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37),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不有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38)。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39),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40),安能屈豪杰之流(41),扼腕墓道(42),發(fā)其志士之悲哉?故余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43),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44)。
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45),太史文起文公(46)、孟長姚公也(47)。
注釋
⑴本文作于明崇禎元年(1628)。天啟年間,宦官魏忠賢專權,網羅遍天下,以can6*暴手段鎮(zhèn)壓東林黨人。天啟六年(1626),派人到蘇州逮捕曾任吏部主事、文選員外郎的周順昌,激起蘇州市民的義憤,爆發(fā)了反抗宦官統(tǒng)治的斗爭。本文是為這次斗爭中被閹黨殺害的五位義士而寫的碑文。文章議論隨敘事而入,感慨淋漓,激昂盡致,題外有情,題外有旨,開人心胸。
⑵蓼(liǎo)洲周公:周順昌,字景文,號蓼洲,吳縣(今蘇州)人。萬歷年間進士,曾官福州推官、吏部主事、文選員外郎等職,因不滿朝政,辭職歸家。東林黨人魏大中被逮,途經吳縣時,周順昌不避株連,曾招待過他。后周順昌被捕遇害。崇禎年間,謚忠介。
⑶郡:指吳郡,即今蘇州市。當?shù)溃簣?zhí)掌政權的人。
⑷除魏閹廢祠之址:謂清除魏忠賢生祠的舊址。除,修治,修整。魏閹,對魏忠賢的貶稱。魏忠賢專權時,其黨羽在各地為他建立生祠,事敗后,這些祠堂均被廢棄。⑸旌(jīng):表揚,贊揚。
⑹去:距離。墓:用作動詞,即修墓。
⑺皦(jiǎo)皦:同“皎皎”,光潔,明亮。這里指顯赫。
⑻丁卯三月之望:天啟七年(1627)農歷三月十五日,此處屬于作者筆誤,實際應為天啟六年(1626)丙寅年。
⑼吾社:指應社。行為士先者:行為能夠成為士人表率的人。
⑽聲義:伸張正義。
⑾緹騎(tíjì):穿桔紅色衣服的朝廷護衛(wèi)馬隊。明清逮治犯人也用緹騎,故后世用以稱呼捕役。
⑿堪:忍受。
⒀抶(chì)而仆之:謂將其打倒在地。抶,擊。仆,使仆倒。
⒁“是時”句:這時做蘇州巡撫的人是魏忠賢的黨羽。按,即毛一鷺。大中丞,官職名。撫吳,做吳地的巡撫。魏之私人,魏忠賢的黨徒。⒂其:指毛一鷺。呵:呵斥、責罵。
⒃噪而相逐:大聲吵嚷著追逐。
⒄匿于溷(hùn)藩:藏在廁所。溷,廁所。藩,籬、墻。⒅按誅:追究案情判定死罪。按,審查。
⒆傫(lěi)然:聚集的樣子。
⒇詈(lì):罵。
(21)函:匣子。這里是用棺材收斂的意思。
(22)大閹:指魏忠賢。
(23)縉紳:也作“搢紳”,指古代縉笏(將笏插于腰帶)、垂紳(垂著衣帶)的人,即士大夫??N,同“搢”,插。紳,大帶。
(24)編伍:指平民。古代編制平民戶口,五家為一“伍”。
(25)曷:同“何”。
(26)矯詔:假托君命頒發(fā)的詔令。
(27)鉤黨之捕:這里指搜捕東林黨人。鉤黨,被指為有牽連的同黨
(28)株治:株連懲治。(29)逡(qūn)巡:欲進不進、遲疑不決的樣子。
(30)“非?!倍洌悍浅V\,指篡奪帝位的陰謀。猝(cù)發(fā),突然發(fā)動。
(31)圣人:指崇禎皇帝朱由檢。投繯(huán)道路:天啟七年,崇禎即位,將魏忠賢放逐到鳳陽去守陵,不久又派人去逮捕他。他得知消息后,畏罪吊死在路上。投繯,自縊。投,擲、扔。繯,繩圈,絞索。
(32)抵罪:因犯罪而受相應的懲罰。
(33)“而又有”二句:還有剃發(fā)為僧,閉門索居,假裝瘋顛而不知下落的。
(34)辱人賤行:可恥的人格,卑賤的行為。
(35)暴(pù):顯露。
(36)贈謚(shì)褒美:指崇禎追贈周順昌“忠介”的謚號。(37)加其土封:增修他們的'墳墓。
(38)百世之遇:百代的幸遇。
(39)戶牖(yǒu):指家里。戶,門。牖,窗。(40)隸使之:當作仆隸一樣差使他們。隸,名詞用作狀語,像對待奴仆那樣。
(41)屈:使屈身,傾倒。
(42)扼腕墓道:用手握腕,表示情緒激動、振奮或惋惜。
(43)明死生之大:表明死生的重大意義。
(44)匹夫:指平民,這里指五義士。社稷:國家。
(45)冏(jiǒng)卿:太仆卿,官職名。因之吳公:吳默,字因之。
(46)太史:指翰林院修撰。文起文公:文震孟,字文起。
(47)孟長姚公:姚希孟,字孟長。
翻譯
(墓中的)五個人,就是當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時候,被正義所激勵而死于這件事的。到了現(xiàn)在,本郡有聲望的士大夫們向有關當局請求,就清理已被廢除的魏忠賢生祠舊址來安葬他們;并且在他們的墓門之前豎立碑石,來表彰他們的事跡。啊,也算是盛大隆重的事情呀!
這五人的死,距離現(xiàn)在建墓安葬,時間只不過十一個月罷了。在這十一個月當中,所有富貴人家的子弟,意氣激昂,得志的人,他們因患病而死,死后埋沒不值得稱道的人,也太多了;何況鄉(xiāng)間沒有聲名的人呢?唯獨這五個人聲名顯赫,為什么呢?
我還記得周公被捕,是在丙寅年農歷三月十五。我們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為讀書人的榜樣的人,替他伸張正義,募集錢財送他起程,哭聲震天動地。緹騎按著劍柄上前,問:“(在)為誰悲痛?”大家不能再忍受了,把他們打倒在地。當時以大中丞職銜擔任蘇州一帶巡撫的是魏忠賢的黨羽毛一鷺,周公被捕就是由他主使的;蘇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這時趁著他厲聲呵罵的時候,就一齊喊叫著追趕他。這位大中丞藏在廁所里才得以逃脫。不久,他向朝廷請示,追究這件事,殺了五個人,他們是顏佩韋、楊念如、馬杰、沈揚、周文元,就是現(xiàn)在一起埋葬在墓中的這五個人。
然而,當五個人臨刑的時候,神情慷慨自若,呼喊著中丞的名字斥罵他,談笑著死去了??诚碌念^放在城頭上,臉上的神情一點也沒改變。有位有名望的人拿出五十兩銀子,買下五個人的頭并用棺材收起來,最終與尸體合到了一起。所以現(xiàn)在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個人。
唉!當魏忠賢作亂的時候,能夠不改變自己志節(jié)的做官的人,那么大的中國,能有幾個呢?但這五個人生于民間,從來沒受過《詩》《書》的教誨,卻能被大義所激勵,踏上死地,義無反顧,又是什么緣故呢?況且當時假托的皇帝的詔書紛紛傳出,追捕同黨的人遍于天下,終于因為我們蘇州人民的發(fā)憤抗擊,使閹黨不敢再將我們株連治罪;魏忠賢也遲疑不決,畏懼正義,篡奪帝位的陰謀難于立刻發(fā)動,直到當今的皇上繼位,(魏忠賢畏罪)吊死在路上,不能不說是這五個人的功勞呀。
由此看來,那么如今這些高官顯貴們,一旦犯罪受罰,有的人脫身逃走,不能被遠近的百姓所容納;也有的削發(fā)為僧、閉門不出,或假裝瘋狂不知逃到何處的,他們那可恥的人格,卑賤的行為,比起這五個人的死來,輕重的差別到底怎么樣呢?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義顯露在朝廷,贈給他的謚號美好而光榮,在死后享受到榮耀;而這五個人也能夠修建一座大墳墓,在大堤之上立碑刻名,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經過這里沒有不跪拜流淚的,這實在是百代難得的機遇啊。不這樣的話,假使讓這五個人保全性命在家中一直生活到老,盡享天年,人人都能夠像對待奴仆一樣使喚他們,又怎么能讓豪杰們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嘆息,抒發(fā)他們(作為)有志之士的悲嘆呢?所以我和我們同社的諸位先生,惋惜這墓前空有一塊石碑,就為它作了這篇碑記,也用來說明生死意義的重大,(即使)一個普通老百姓對于國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
幾位有聲望的士大夫是:太仆卿吳因之公,太史文起文公,姚孟長公。
寫作背景
明代蘇州市民反對魏忠賢斗爭中殉難的顏佩韋、楊念如、沈揚、馬杰、周文元等五位義士之墓。天啟年間(1621~1627)閹黨執(zhí)政,朝政黑暗。蘇州織造太監(jiān)李實、巡撫毛一鷺阿附魏忠賢,殘酷壓迫、盤剝人民,激起市民強烈不滿。天啟六年,魏忠賢派緹騎到蘇州逮捕東林黨人、吏部員外郎周順昌。順昌居官清正,受到市民擁戴,故蘇州城鄉(xiāng)數(shù)萬人為周順昌免遭逮捕而不期群集。當緹騎開讀詔書時,憤怒的群眾大聲喧嘩,哭聲四起。市民顏佩韋率先向兩臺使訟周順昌冤,楊念如、沈揚、馬杰、周文元等四人亦偕諸生求其疏救,跪乞至午不起。緹騎持械大打出手,引起眾怒,遂蜂擁而前,攀欄折楣,直前奮擊。打死旗尉一人,余負傷鼠竄,毛一鷺賴蘇州知府寇慎等保護得免。事后,蘇州府出動軍隊保護緹騎,并連夜將周順昌解走。毛一鷺則飛章告蘇州民反,并三上疏,欲以擒獲首亂功自解。城內外士民人人自危,顏佩韋等五人為保護當?shù)厝罕姡ι矶?,自系入獄。臨刑時大義凜然,英勇就義。當?shù)厝耸扛形迦酥x,將他們合葬于虎丘之側,題稱“五人之墓”。復社領導成員張溥為作“五人墓碑記”。
位于閶門外山塘街775號,1956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五人墓是在明代蘇州人民抗暴斗爭中死難的顏佩韋、楊念如、周文元、沈揚、馬杰五義士之墓。明天啟六年(1626年),魏忠賢親信巡撫毛一鷺勾結織造太監(jiān)李實,仗勢在蘇州殘酷剝削人民,并上疏誣陷被譽為"七君子"的周順昌等東林黨人。當魏忠賢所派緹騎到蘇州逮捕周順昌時,蘇州人民激于義憤,一時云集不下萬人,擁進官衙痛打緹騎,并抗議加派捐稅,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抗暴斗爭。后魏忠賢誣陷蘇州人民謀反,派兵鎮(zhèn)壓,顏佩韋等五人為保護群眾,挺身投案,臨刑時五義士相顧笑談,痛罵魏忠賢,引頸就刃,慷慨赴義。次年(1627年),崇禎帝朱由檢接位,逮治閹黨,定為逆案,魏忠賢畏罪 zi6*殺。蘇州百姓把毛一鷺為魏閹所造的"普惠生祠"拆毀,葬五人義骨干廢基,立碑大書"五人之墓"。復社領袖張溥有感于五義士"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的英雄氣概,撰寫了《五人墓碑記》,贊揚五義士的高風亮節(jié),成為不朽名作。
現(xiàn)墓門朝南,前臨山塘河,壁嵌《五人墓義助疏》碑,時在崇禎七年(1634年),參加義助者有吳默、文震孟、姚希孟、錢謙益、瞿式耜等54人。門后立雙柱出頭石坊,"義風千古"字額為楊廷樞所書。過石坊是享堂,面闊三間,進深六架。明間立"五人之墓"碑,高約2.2米,1981年整修時自墓門移至此處。東次間立《五人墓碑記》石刻和清代書條石10塊,多為贊頌、憑吊詩詞。堂后即五人墓冢,一字橫列,圍以條石,作長方形,東西長16.87米,南北寬6米,高1.35米。正面嵌五人名碑。
五人墓原已荒蕪不堪,經兩次修葺始成現(xiàn)狀。1956年第一次整修,加砌墓冢護壁,修享堂,構圍墻,植松柏。1966年起又遭破壞。1981年市文管會再次整修,井拓展基地,移建飲馬橋附近一清代廳堂至此,名義風堂,井塔建長廊,植樹綠化。1982年5月起重新開放,供人瞻仰憑吊。
寫作特色
《五人墓碑記》描述了明朝末年的東林黨人和蘇州人民不畏強 暴與魏忠賢之流英勇斗爭的事跡,歌頌了其中五人“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的英雄氣概,揭示了“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主題思想。
一、成功地運用了記敘、議論、抒情三結合的表達方式古代的墓碑記屬于雜體,常將敘事、議論、抒情融為一體。
本文即具有這樣的特色——既記錄了有關五位義士的斗爭史實,又在議論中抒發(fā)了作者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其中文章的第二部分記敘了蘇州市民為蓼洲周公伸張正義與閹黨斗爭的始末。這一部分看似單純記敘,但我們能從中領略到作者對五位義士的敬慕熱愛之情和對閹黨的刻骨仇恨。如:文章的第三部分是論五人斗爭及其犧牲的意義。在議論中兼有記敘和抒情。比如記縉紳的“易志”,寫閹黨的“不敢復有株治”,魏忠賢的畏罪自縊,身居高爵顯位的閹黨受懲治時表現(xiàn)的可恥行為等等。
這樣寫既能把要記敘的人物事件交代清楚,讓那些斗爭的場面歷歷再目,使人受到感染,又能把這一事件所起的作用揭示出來,以達到表彰英烈、激勵后人的目的。文章字數(shù)不多,但生動形象,感人肺腑;這除了內容真實、選材典型外,尤其體現(xiàn)在多種表現(xiàn)手法的綜合運用上。
二、成功地運用了層層對比的手法,把人物的特點描繪得更為突出鮮明
⒈以“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病死,與“草野之無聞者”的就義進行對比——一個名字從此湮沒,一個卻如此光明顯耀。2.以讀詩書受古訓的縉紳,與“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的五位義士進行對比——一個易志,一個高風亮節(jié)。3.用“高爵顯位”之人不擇手段茍全性命的卑劣行為,與五人從容就義進行對比——一個辱人賤行,一個仗義犧牲。運用這樣的對比手法所起的作用:一是揭示了達官貴人的種種丑態(tài),反襯出五人大義凜然、不畏強 暴、臨難不茍的高尚品格。二是為議論提供了生動有力的論據,加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說服力。三是加強了文章的氣勢和邏輯的力量。這三個對比,層層深入,由低層(五人與一般“富貴之子”)到中層(五人與縉紳),進而到高層(五人與高官顯爵),五義士犧牲的價值、死后產生的巨大影響等深刻意義,以“義”為核心,示了“死生之大”。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眾號:詞典網,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劉凝之,字志安,小名長年,南郡枝江人也。父期公,衡陽太守。兄盛公,高尚不仕。凝之慕老萊、嚴子陵為人,推家財與弟及兄子,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
- 明史原文:魏允貞,字懋忠,南樂人。萬歷五年進士。授荊州推官。治行最,征授御史。先是,居正既私其子,他輔臣呂調陽子興周,張四維子泰徵、甲徵,申
- 曾鞏原文:王氏其先太原人,世久遷徙,而今家撫州之臨川。公諱益,字舜良。祥符八年舉進士及第,初為建安主簿。時尚少,縣人頗易之,及觀公所為,乃皆
- 宋史原文:鄭穆字閎中,福州候官人。性醇謹好學,讀書至忘櫛沐,進退容止必以禮。門人千數(shù),與陳襄、陳烈、周希孟友,號“四先生”。舉進士,四冠鄉(xiāng)書
- 張綱少明經學,雖為公子,而厲布衣之節(jié),舉孝廉不就,司徒辟為侍御史。時順帝委縱宦官,有識危心。綱常慨然嘆曰:“穢惡滿朝,不能奮身出命掃國家之難
- 雪竹軒記[明]歸有光馮山人①為予言:“吾甚愛雪竹②,故人以雪竹呼吾,因以名吾軒,請子記之?!庇璨幌疽詾?,而山人求之數(shù)歲,或以詩,或以書,日月
- 江革傳文言文原文和翻譯江革傳原文江革字休映,濟陽考城人也。革幼而聰敏,六歲便解屬文。九歲丁父艱,與弟觀同生,少孤貧,自相訓勖,讀書精力不倦。
- 晁迥,字明遠,世為澶州清豐人,自其父佺,始徙家彭門。迥舉進士,為大理評事,稍遷殿中丞。坐失入囚死罪,奪二官。真宗即位,用宰相呂端、參知政事李
- 鄒智,字汝愚,合州人。年十二能文。家貧,讀書焚木葉繼晷者三年。舉成化二十二年鄉(xiāng)試第一。時帝益倦于政,而萬安、劉吉、尹直居政府,智憤之。道出三
- 高考語文文言文荊軻刺秦王知識點梳理《荊軻刺秦王》出自《戰(zhàn)國策·燕策三》,記述了戰(zhàn)國時期荊軻刺秦王這一悲壯的歷史故事,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情況
- 中考語文文言文出現(xiàn)錯字閱讀中考文言文閱讀的一字之差,可能讓考生失去3分。武漢市今年中考語文科目的文言文閱讀題目中,一個疑似錯字讓家長們較上了
- 塞翁失馬文言文翻譯塞翁失馬的意思是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yōu)楹檬?。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塞翁失馬文言文翻譯,歡迎閱讀參考!塞翁失馬——選自《淮南子》
- 柳子厚風言文【原文】其詔至京師,而復為刺史也,中山劉夢得禹錫亦在遣中,當詣播州①。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夢得親在堂,吾不忍夢得之窮,無辭
- 陳從易,字簡夫,泉州晉江人。進士及第,為嵐州團練推官,再調彭州軍事推官。王均盜據成都,連陷綿、漢諸郡,彭人謀殺兵馬都監(jiān)以應之。時從易攝州事,
- 卜式,以田畜為事。有少弟,弟壯,式出,獨取畜羊百余,田宅財物盡與弟。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頭,買田宅。而弟盡破其產,輒復分與弟者數(shù)矣。&n
- 劉大魁《程易田詩序》文言文原文及譯文原文:余性顓愚,知志乎古,而不知宜于時;常思以澤及斯民為任。凡世所謂巧取而捷得者,全管丕知其徑術,以故與
- 常見文言文虛詞中考語文常見文言文虛詞復習重點之1、用作代詞: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例:
- 先君序略 戴名世先君諱碩,字孔萬,號霜巖,一號茶道人。家世孝弟力田,以貲雄鄉(xiāng)里。里中皆稱戴氏忠厚長者,縣大夫輒嘗饋問,以風示縣人。先君為人醇
- 欲擒故縱文言文的原文翻譯欣賞【原典】逼則反兵;走則減勢①。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②。需,有孚,光③。【注釋】①逼則
- 《愛蓮說》文言文閱讀愛蓮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