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六國論》閱讀練習答案及譯文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3-01-27 08:35:23
六國論
(宋) 蘇轍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而蔽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韓,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而范雎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見矣!秦之用兵于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于前,而韓、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耶?委區(qū)區(qū)之韓、魏,以當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韓、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方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nèi)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13.下列與“韓、魏塞秦之沖,而蔽山東之諸侯”句中的“蔽”意義相同的一項是(3分)
A.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B.山峻高而蔽日
C.以為神,蔽林間窺之
D.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14.下列各項中加點實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 咎:怪罪
B.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 擯:擯棄,排斥
C.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 窺:圖謀
D.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 隙:矛盾
15.下列各項中的加粗虛詞的意義、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常為之深思遠慮 / 以其求思之深而不在也
B.而在韓、魏之郊 / 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C.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韓 / 智勇多困于所溺
D.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 / 其皆出于此乎
16.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7分)
(1)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3分)
答:
(2)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4分)
答:
17.閱讀全文后回答以下兩個問題。(4分)
(1)本文作者蘇轍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是什么?
答:
(2) 蘇洵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是什么?(不超過5個字)
參考答案
13.A(題干和A:掩護;B.遮住;C.隱蔽,躲藏;D.受蒙蔽)
14.D
15.C
16.(1)我常常為這些諸侯深思遠慮,認為一定會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
(2)后來秦國攻打了趙國兩次,李牧接連打退了他們(或李牧接連使他們退卻),等到李牧因為讒言被誅殺。
17.(1)六國之士慮患疏,見利淺,不能看清天下形勢而背盟敗約,自相殘殺,致使秦國得以各個擊破而滅亡。
(2)弊在賂秦(不超過5個字)
【參考譯文】
我曾經(jīng)閱讀《史記》的六國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諸侯國憑借五倍于秦國的土地和十倍于秦國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圓千里的秦國,卻免不了被滅亡的命運。我常常為這些諸侯深思遠慮,認為一定會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因而未嘗不責怪當時六國的那些謀臣,他們對于禍患的考慮太粗疏,謀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淺了,而且不了解整個天下的形勢??!
秦國要和諸侯爭各國奪天下的場地,并不在齊、楚、燕、趙等國,而是在韓、魏的境內(nèi);諸侯要和秦國爭奪天下的場地,也不在齊、楚、燕、趙等地區(qū),而是在韓、魏的區(qū)域。對秦國來說,韓、魏的存在,就好比一個人在心腹間患病一樣。;韓、魏兩國阻礙了秦國出入的要道,從而掩護了崤山以東的諸侯各國,所以對天下各國來說,沒有比韓、魏兩國更重要的了。
從前范雎被秦國重用,他就建議拉攏韓國,商鞅被秦國重用,他就建議拉攏魏國。秦昭王在還沒獲得韓、魏的歸服時,就要出兵去攻打齊國的剛、壽兩地,范雎就為此擔憂而加以勸阻。既然這樣,那么秦國所顧忌的,就可以看得出來了。秦國要對燕、趙兩國動用兵力,這對秦國是危險的事情;越過韓、魏兩國去攻打他人的國都,前面有燕、趙的抵抗,后面有韓、魏乘機進攻,這是危險的道路啊??墒牵斍貒スゴ蜓?、趙兩國時,卻不曾有對韓、魏的顧慮,那是韓、魏歸附了秦國的緣故啊。韓、魏是諸侯各國的屏障,卻讓秦國人能夠在他們的國境內(nèi)進出自如,這難道算得上是了解天下的形勢嗎?放棄小小的韓、魏兩國,讓他們?nèi)サ謸跸窕⒗且话銖姶蟮那貒?,他們怎能?a href="/cd/q/qufu11840.htm">屈服于秦國呢?韓、魏屈服于秦國后,秦國人就可以對東方各諸侯國用兵,從而使全天下諸侯普遍受到秦國的禍害。
韓、魏是不能獨自抵擋秦國的,可是全天下的諸侯卻要憑借作為對西方的屏障,所以就不如親近韓、魏以此來抗拒秦國。秦國人就不敢越過韓、魏,去覬覦齊、楚、燕、趙等國,那么齊、楚、燕、趙等國就能夠憑這樣的局面保全自身了。憑著四個沒有戰(zhàn)事的國家,去支持面對敵寇的韓國和魏國,使韓國和魏國沒有來自東方的憂慮,從而替全天下挺身而出來抵擋秦國軍隊。用韓、魏兩國對付秦國,其余四國在后方休生養(yǎng)息,以便暗中幫助前方兩國解除危急,像這樣就可以應付一切事變,那秦國還能怎么樣呢?諸侯們不知道想出這樣的策略,卻只貪圖邊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違背盟誓、毀棄約定,來互相殘殺,秦國的軍隊還沒出動,天下的諸侯各國就已經(jīng)困厄了。致使秦國人能夠趁虛而入,攻取這些國家,結(jié)果能不令人悲哀嗎!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宋史原文:綦崇禮字叔厚,高密人,后徙濰之北海。祖及父皆中明經(jīng)進士科。崇禮幼穎邁,十歲能作邑人墓銘,父見大驚曰:“吾家積善之報,其在茲乎!”&
- 語文文言文公輸練習題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于齊,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見公輸盤。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子墨子
- 馬樞,字要理,扶風郿人也。祖靈慶,齊竟陵王錄事參軍。樞數(shù)歲而孤,為其姑所養(yǎng)。六歲,能誦《孝經(jīng)》、《論語》、《老子》。及長,博極經(jīng)史,尤善佛經(jīng)
- 王勃的故事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①命其婿作序以夸客②,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至勃③,泛然④不辭。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一再報
- 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
- 必修五文言文復習練習題默寫1、是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鵬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
- 畢諴,字存之,黃門監(jiān)構(gòu)從孫。構(gòu)弟栩,生凌,凌生勻,世失官,為鹽估。勻生諴,蚤孤。夜然薪讀書,母恤其疲,奪火使寐,不肯息,遂通經(jīng)史,工辭章。性
- 《扁鵲見蔡桓公》文言文練習《扁鵲見蔡桓公》1.《扁鵲見蔡桓公》選自_________。體裁是______,作者是____時代著名的_____
- 裴松之原文:馬先生鈞,字德衡,天下之名巧也。少而游豫,不自知其為巧也。當此之時,言不及巧,焉可以言知乎?先生為給事中,與常侍高堂隆、驍騎將軍
- 呂氏春秋原文:靜郭君①善劑貌辨。劑貌辨之為人也多訾,門人弗說。士尉以證靜郭君,靜郭君弗聽,士尉辭而去。孟嘗君竊以諫靜郭君,靜郭君大怒曰:“刬
- 【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
- 《農(nóng)夫耕田》文言文翻譯《農(nóng)夫耕田》選自《渾然子》。是描述農(nóng)夫耕種田地的辛苦場景,也指做事需要通過適當?shù)姆绞讲拍茏龅酶?。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怼?/div>元史原文:馬亨,字大用,邢州南和人。憲宗三年,世祖征云南,留亨為京兆榷課所長官。京兆是世祖的封藩地,,亨以寬簡治之,不事掊克,蒞政五年,民安觀第五泄記①從山門②右折,得石徑。數(shù)步聞疾雷聲,心悸。山僧曰:“此瀑聲也?!?疾趨,度石罅,瀑見。石青削③,不容寸膚④,三面皆郛⑤立。瀑行課外文言文閱讀練習題予少時讀書,一見輒能誦。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飲酒者游。旬朔之間,把卷無幾日。故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于琉璃瓶文言文翻譯這篇文章細致真切地介紹了錫工為玻璃瓶托里的操作過程,表現(xiàn)了對錫工技藝高超的贊美。小編為你整理了琉璃瓶文言文翻譯,希望對你有所文言文《本經(jīng)陰符七術(shù)盛神法五龍》注釋及翻譯原文:盛神法五龍,盛神中有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舍,德為之大;養(yǎng)神之所,歸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濟南小升初語文試卷文言文練習題的內(nèi)容一、《楊氏之子字》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拙皆勂涓?,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shè)果,果有楊梅??字敢允緝涸?/div>張惠言原文:莊君鈞,字振和,自號曰學坡,先世自鎮(zhèn)江之金壇徙武進。其后子孫多顯。武進之言世族者推莊氏,以至君十世矣。君少育于外王父劉文恪公于義曹彬仁愛文言文翻譯曹彬,北宋著名的軍事將領(lǐng),是一個杰出的軍事家。他的表字是國華,謚號是武惠。他為人謙和謹慎,心懷仁愛,他曾為北宋的統(tǒng)一立下了
評論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