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閱讀答案及翻譯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3-04-25 05:23:27
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下七十余城,盡郡縣之以屬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萃跫次?,用齊人反間,疑樂毅,而使騎劫代之將。樂毅奔趙,趙封以為望諸君。齊田單詐騎劫,卒敗燕軍,復收七十余城以復齊。
燕王悔,懼趙用樂毅乘燕之敝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讓樂毅,且謝之日:“先王舉國而委將軍,將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會先王棄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寡人之使騎劫代將軍,令將軍久暴露于外,故召將軍,且休計事。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隙,遂捐燕而歸趙。將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
望諸君乃使人獻書報燕王日:“臣聞賢圣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jié)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學者觀之,先王之舉措,有高世之心,故假節(jié)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①。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謀于父兄,而使臣為亞卿。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
“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者,伍子胥說聽乎闔閭,故吳王遠跡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跡者,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非,墮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shù)奉教于君子矣??质逃咧H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燕策》,有刪節(jié))
【注】①樂毅原在魏任官,奉魏王之命出使燕國,燕昭王以客禮相待,遂留燕。
4.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會先王棄群臣,寡人新即位 棄:離棄,這里指“離世”
B.故假節(jié)于魏王 假:假裝
C.墮先王之名者 墮:毀壞
D.臣雖不佞 佞:有才能
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臣聞賢圣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jié)交者/立名之士也/
B.臣聞賢圣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jié)交者/立名之士也/
C.臣聞賢圣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jié)交者/立名之士也/
D.臣聞賢圣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jié)交者/立名之士也/
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樂毅在燕昭王時期得以重用,率兵伐齊,先后占其七十余城?;萃跫次缓螅褂昧她R人的反間計,派騎劫去代替樂毅,樂毅逃到了趙國,趙王封樂毅為望諸君。
B.燕惠王在齊攻燕后,感到了后悔,但這一悔恨,不是由于認識到自己的過失,而是害怕樂毅助趙攻燕,于是燕王遣人責備樂毅。
C.樂毅在回信中闡明圣賢之君應(yīng)選賢任能,賞功罰過,對燕昭王任人的才德,給予了高度的肯定,同時也表明自身受燕昭王封賞當之無愧。
D.樂毅在回信中沒有直接地批駁燕惠王,而是從剖白自己心跡方面人手,不卑不亢,情辭懇切,最后寫自己以古之君子為榜樣,表白自身的高尚情操,同時勸燕惠王不要繼續(xù)聽信讒言,對自己抱有疑懼之心。
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謀于父兄,而使臣為亞卿。(5分)
(2)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5分)
參考答案
4.B
5.C
6.A
7.(1)先王過高抬舉我,從賓客中將我選拔出來,安排的職位在群臣之上,不與宗族長輩商量,就任命我為亞卿。(大意3分,“擢”“謀”每點1分)
(2)我擔心您手下的人只聽信身邊人們的話,而不明察被您疏遠的人的行為,所以我冒昧地寫信答復您,希望您仔細想想吧!(大意3分,“疏遠”“報”每點1分)
參考譯文
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率五國軍隊攻打齊國,攻下七十多座城邑,并把這些地方全部作為郡縣劃歸燕國。只剩三座城沒有攻下,燕昭王就死了。燕惠王即位,齊人使用反間計,使樂毅受到懷疑,惠王派騎劫代替樂毅的將軍職務(wù)。于是樂毅逃亡趙國,趙王封他為望諸君。后來,齊國大將田單設(shè)計騙騎劫,最終打敗了燕國,收復了七十多座城邑,恢復了齊國。
惠王后來深感后悔,又害怕趙國任用樂毅趁燕國疲憊時來攻打燕國。于是燕惠王派人責備樂毅,并向樂毅表示歉意說:“先王把整個燕國托付給將軍,將軍不負重托,為燕國打敗了齊國,替先王報了仇,天下人無不為之震動,我怎么敢忘記將軍的功勞呢!現(xiàn)在,適逢先王不幸離開人世,我又剛剛即位,結(jié)果竟被左右侍臣蒙蔽了。寡人所以讓騎劫代替將軍的意思,是因為將軍長期在外奔波辛勞,于是召請將軍回來,暫且休整一下,以便共議國家大事。然而,將軍誤解了我,認為和我有了隔閡,就丟下燕國歸附了趙國。如果將軍為自己這樣打算還可以,可您又拿什么來報答先王對將軍您的知遇之恩呢?”
于是樂毅派人送去書信回答燕惠王說:我聽說賢惠圣明的君主,不把爵祿任意送給自己親近的人,而是賜給功勞大的人;不把官職隨便授給自己喜愛的人,而是讓稱職的人干。所以,考察才能再授以相應(yīng)的官職,這才是能夠建功立業(yè)的君主;能夠衡量一個人的德行再結(jié)交朋友,這才是能顯身揚名的人。我用所學的知識觀察,先王舉拔安置人才,有超越當代君主的胸襟,所以我借著為魏王出使的機會,才能親自到燕國接受考察。先王過高地抬舉我,在賓客之中把我選拔出來,安排的官職在群臣之上,不與宗室大臣商量,就任命我為亞卿。我自以為接受命令秉承教導,可以有幸不受處罰,所以就接受了任命而沒有推辭。
“我聽說賢明的君王,功業(yè)建立后就不能半途而廢,因而才能名垂青史;有先見之明的人,獲得名譽后就不可毀棄,因而才能被后人所稱頌。像先王那樣報仇雪恨,征服了擁有萬輛車的強國,收取它們八百年的積蓄。等到離開人世,先王仍不忘發(fā)布旨令,向后代宣示遺囑。執(zhí)政管事的大臣,憑著先王的旨義并按照法令,謹慎對待王族子孫,施恩于平民百姓,這些都可以成為后世的典范。
我聽說,善于開創(chuàng)的不一定善于完成,有好的開端未必有好的結(jié)局。從前,伍子胥的計謀被吳王闔閭采用,所以吳王的足跡能遠踏楚國郢都。相反,吳王夫差對伍子胥的意見不以為然,賜死伍子胥,裝在皮口袋里,投入江中。可見吳王夫差始終不明白賢人的主張對吳國建立功業(yè)的重要性,所以把伍子胥沉人江中也不后悔。伍子胥不能及早預見自己和君主的度量不同,所以即使被投入大江里也不能改變誠摯的初衷。能免遭殺戮,保全功名,以此彰明先王的業(yè)績,這是我的上策。自身遭受詆毀侮辱,因而毀壞先王的名聲,這是我最害怕的事情。面對不可估量的大罪,還企圖和趙國圖謀燕國以求取私利,從道義上講,這是我所不能做的。我聽說,古代的君子在交情斷絕時也不說對方的壞話;忠臣離開本國時,也不為自己的名節(jié)辯白。我雖不才,也曾多次接受有德之人的教誨,我擔心大王聽信左右的話,而不體察我這個被疏遠人的行為。所以才斗膽以書信作答,只請大王您三思?!?/p>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陳規(guī),字正叔,絳州稷山人。明昌五年詞賦進士,南渡為監(jiān)察御史。貞祐三年十一月,上章言:“警巡使馮祥進由刀筆,無他才能,第以慘刻督責為事。由是升
- 鹿盧劍賦文言文欣賞秦王好劍,天下求之。東夷南越,西戎北狄,乃尋一劍于大荒之野。其名鹿盧,修四尺,闊二寸,氣如寒雪,鋒如極冰。刃如殘星而徹骨;
- 《曾參不受魯君邑》文言文翻譯及原文注釋曾子衣敝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請以此修衣?!痹硬皇堋7?,復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
- 吾鄉(xiāng)呂徽之先生,家仙居萬山中,博學能詩文,問無不知者,而常逃其名,耕漁以自給。一日,攜楮幣詣富家易谷種,值大雪,立門下,人弗之顧。徐至庭前,
- 多行不義必自斃《左轉(zhuǎn)·鄭伯克段于鄢》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
- 怎樣讓文言文教學成為一道風景語文新課表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yīng)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傳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國古典文學的精華,應(yīng)是文言文教學
- 中學文言文注釋須注意的問題摘要:中學語文教材文言文注釋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語言文字、文情語境、事理邏輯、客觀史實等方面。因此作注者
- 鳴機夜課圖記 蔣士銓 吾母姓鐘氏,
- 初一三峽文言文練習題一、解釋下列加劃線的字。1.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2.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_4.或
- 呂僧珍字元瑜,東平范人也。世居廣陵,家甚寒微。事梁文帝為門下書佐。身長七尺七寸,容貌甚偉,曹輩皆敬之。妖賊唐宇之寇東陽,文帝率眾東討,使僧珍
- 李密,字令伯,犍為武陽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時年數(shù)歲,感戀彌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劉氏,躬自撫養(yǎng),密奉事以孝謹聞。劉氏
- 七年級上冊文言文閱讀專題復習一、閱讀《陳太丘與友期》(原文略),做題。1、解釋加點詞的含義。(1)與友期行 (2)去后乃至(3)相委而去 (
- 刻舟求劍文言文翻譯及原文作者的出處刻舟求劍楚(周代國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北)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
- 文言文的基本功練習一、 斷句解讀韓愈在《師說》中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薄傲暺渚渥x”就是教學生斷句。中國古代沒有標點符號,一
- 漢書原文:兒(ní)寬,千乘人也。治《尚書》,事歐陽生。以郡國選詣博士,受業(yè)孔安國。貧無資用,嘗為弟子都養(yǎng)。時行賃作,帶經(jīng)而鋤,休息輒讀誦,
- 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展轉(zhuǎn)隔礙,雖寫得暢顯,已恐不如口舌矣,況能如心之所存乎?故孔子論文曰:“辭達而已?!边_不達,文不文之辨也
- 王珪傳文言文閱讀訓練及答案和譯文王珪,字叔玠。性沉澹,志量隱正,恬于所遇,交不茍合。珪少孤且貧,人或饋遺,初無讓。及貴,厚報之,雖已亡,必酬
- 《北齊書·陽斐傳》文言文原文及譯文 原文:陽斐,字叔鸞,北平漁陽人也。父藻,魏建德太守,贈幽州刺史。孝莊時,斐于西兗督護流民有功,賜爵方城伯
- 宋史原文:郭勸,字仲褒,鄆州須城人。舉進士,累遷太常博士,特遷尚書屯田員外郎,以母老固辭,復為通判萊州。州民霍亮為仇人誣罪死,吏受賕傅致之,
- 張儀受辱閱讀答案及文言文翻譯張儀,生年不詳,卒于秦武王元年(前310年),一說秦武王二年(前309年)。魏國貴族后裔,學縱橫之術(shù),主要活動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