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姑姑的照片教學設(shè)計
語文 課文 發(fā)布時間:2023-05-19 22:02:26
課文《風姑姑的照片》出自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書,其原文如下:
【原文】
早晨,風姑姑摸摸夢夢的臉說:“小朋友,你看不見我,能給我照張相嗎?”
“能!”夢夢拿起照相機,出了門。
夢夢來到大路旁,只見嫩綠的柳條輕輕地擺動著。“哦,這是風姑姑在給小樹梳頭哩!”夢夢舉起了照相機。
夢夢來到池塘邊,只見清清的池水蕩漾著金色的波紋?!扒疲@是風姑姑在替小池塘擦臉哩!”夢夢連忙按下了快門。
夢夢來到花壇邊,只見朵朵花兒在陽光下輕輕地搖著。“噢ō,這是風姑姑摟著花兒跳舞哩!”夢夢的鏡頭對準了花兒。
夢夢又來到大河邊,只見船兒揚起風帆,快樂地駛向遠方。“對了,這一定是風姑姑在幫忙。她正鼓起腮幫,用力地吹呢!”夢夢的照相機咔嚓咔嚓響個不停。
夢夢把照片送給風姑姑,風姑姑親吻著夢夢的臉蛋,吹拂著夢夢的花裙子,笑著說:“你真是個聰明的孩子?!?br/>【學習目標】
1、認識16生字,其中會寫“照、路、旁、嫩、壇、摟、響、裙”8個字。
2、學習默讀課文,嘗試概括內(nèi)容。
3、了解夢夢善于觀察,富于想象的特點,學做聰明的孩子。
【教學方案一】
一、猜謎導入。
1、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一個謎語,看哪個聰明的孩子猜得又快又準。
2、出示謎面,指名猜。(花兒見它點頭,禾苗見它招手……)
3、有一個聰明的孩子,名字叫夢夢,她能給夠給看不到、摸不著的風姑姑拍照,她是怎樣做的,我們一起來學習《風姑姑的照片》這篇課文。
4、教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質(zhì)疑。
二、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自由讀課文,邊讀邊畫出生字,讀準字音。
2、檢查自讀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認讀。
(2)分小組開火車讀。
(3)重點指導:“腮”是平舌音,“照、駛、察”是翹舌音?!澳?、壇、帆、吻”是前鼻音?!芭?、響”是后鼻音?!奥贰迸c“摟”的讀音要注意區(qū)分。
3、識記生字。
多種方法識記生字:“摟”與“樓”比較記憶?!澳邸弊质亲笾杏医Y(jié)構(gòu)?!叭埂弊质且伦峙?。
4、給生字組詞
指名自由組詞,小老師領(lǐng)讀詞語。
學生默讀課文,在回歸文本中識記生字,進一步加深對本課生字的印象。
5、寫生字。
學生練習寫生字,教師指導。
三、默讀課文,概括內(nèi)容。
1、教師講解默讀課文的方法。
2、提出問題:(1)誰給風姑姑拍照?(2)夢夢給風姑姑拍了哪些照片?
3、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4、指名回答問題,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
【教學方案二】
一、復習復鞏固,導入新課。
1.聽寫上節(jié)課生字。
2.出示認讀生字卡片,抽查學生鞏固情況。
二、朗讀課文,概括內(nèi)容。
1.老師范讀課文,請同學們數(shù)一數(shù)全文共有幾個自然段。
2.讀第1自然段,弄清“風姑姑”指的是什么樣,她給夢夢布置了一個什么任務。
3.讀第2自然段,“能”要讀出自信的的語氣。
4.第3~6自然段分四個畫面描寫了夢夢尋找風的經(jīng)過。
5.第7自然段寫了風姑姑對夢的夸獎。
三、精讀課文,重點賞析。
1.分析理解第三自然段。
(1)自由讀,說說這一段共有幾句話。
(2)討論:每句寫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夢夢是怎么樣展開想象的。
2.自讀理解4~6自然段。
(1)夢夢看到了什么?
(2)她是怎么樣想的?
(3)她是怎樣做的?
3.齊讀4~6自然段。
四、朗讀指導。
課文講述了夢夢應風姑姑的要求,給風姑姑拍照,夢夢開動腦筋,分別從吹動小樹、河水、花兒、帆船等方面拍到了風姑姑的照片的故事。編排這篇課文,一是感受春天,感受春風的溫暖;二是激發(fā)學生開動腦筋解決問題,促進學生間接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第1、2自然段的一問一答,風姑姑的問話要讀得親切、商討的語氣,夢夢的話要讀出堅決、肯定、自信的語氣。
第一3~6自然段中夢夢的話要讀出自言自語的語氣。
第7自然段風姑姑的話要讀出夸獎的語氣。
五、思路拓展。
夢夢以小樹的搖動、河水的蕩漾、花兒的起伏、帆船的行駛四個方面給風姑姑拍照。你還可以從哪些方面來給風姑姑拍照呢?
學生自由交流,自主上臺發(fā)表觀點。
老師評價學生的觀點,不淮確的地方進行補充。
【教學方案三】
一、復習導入
這篇課文主要寫了夢夢給風姑姑拍了4張照片的故事,那么夢夢給風姑姑拍了4張什么樣的照片呢?我們繼續(xù)學習課文。
二、學習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分角色朗讀一、二自然段,讀后評議。
2、風,看不見也摸不著,可夢夢卻很有把握地給風姑姑拍照,這是怎么一回事?夢夢是怎么想的?
3、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一、二自然段。
三、指導學法,自學課文。
1、指導學習第三自然段。
出示學習提示:
(1)自由讀,說說這一段共有幾句話。
(2)討論:每句話寫了什么?
(3)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全班、交流。
總結(jié)學習步驟:
(1)夢夢來到了哪里?
(2)她看到了什么?
(3)她是怎樣想的?
(4)她是怎樣做的?
3、按步驟分組學習第四至六自然段,完成板書。
4、學生自學、討論。
5、全班匯報、交流,教師相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1)夢夢來到了大路旁,看到了嫩綠的柳條輕輕擺,她是怎么想的呢?她為什么會這樣想?
(2)夢夢來到池塘邊,看到了池水輕輕蕩,她是怎么想的呢?她為什么會這樣想?你覺得想得好嗎?為什么?
(3)夢夢來到花壇邊,看到了花兒輕輕搖,為什么說是“風姑姑摟著花兒跳舞”?
(4)夢夢來到大河邊,看到了船兒駛向遠方,她是怎么想的?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嗎?
6、夢夢還給風姑姑拍了什么照片?請你仿照課文內(nèi)容說一說。
7、學習第7自然段。
風姑姑看了自己的照片,是怎樣做的,怎樣說的?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七自然段。
四、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練習背誦課文,
五、總結(jié)、延伸
你喜歡夢夢嗎?她是個怎樣的孩子?
六、作業(yè)
完成課后練習。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課文《猴子和大象》出自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書,其原文如下:【原文】大象和猴子比本領(lǐng),爭了半天也沒有結(jié)果。他們請小鳥評判,小鳥想了想,說:“河那
- 課文《童年的問號》出自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課文,其原文如下:【學習目標】1、知識目標:識記本課14個生字,能正確讀生字,能按正確筆順工整地書寫
- 課文《今天我很忙》出自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其原文如下:【教材簡說】《獻給媽媽的詩》是一篇充滿愛的童話故事。課文以童話故事的方式講述了小動
- 課文《烏塔》出自四年級上冊語文課文,其原文如下:【原文】那天,我在羅馬下了車,冒著暑氣趕到青年旅館,找到自己的房間,推門一看,吃了一驚:正對
- 課文《花鐘》出自三年級上冊語文書,其原文如下:【原文】鮮花朵朵,爭奇斗艷,芬芳迷人。要是我們留心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一天之內(nèi),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
- 課文《月亮圓圓》出自小學一年級上冊語文課文,其原文如下:【原文】天 上 月 亮 圓 又 圓,照 在 海 里 像 玉 盤。一 群 魚 兒 游
- 課文《故事大王的故事》出自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課文,其原文如下:【原文】帥帥才八歲,很會講故事,小伙伴們都叫他故事大王。星期日,很多愛聽故事的
- 課文《詩經(jīng)兩首》出自九年級下冊語文書課本,其原文如下:《關(guān)雎》收錄于詩經(jīng)風、雅、頌中的《周南》中,其古詩全文如下: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
- 課文《樹葉》出自小學一年級上冊語文課文,其原文如下:【原文】zhǎngzài shùshàng長 在 樹 上,shùzhī nátā dàn
- 課文《大熊貓出國》出自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課文,其原文如下:【學習目標】1、認識盼、茸、肢、肩、戴、副、墨、鏡、飽、筍、川、肅、陜13個生字,
- 課文《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出自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文,其原文如下:【原文】對我們這個民族來說,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每一處沙灘,每一片耕地
- 課文《ang eng ing ong》出自小學一年級上冊語文課文,其原文如下:一、教材簡說本課有五部分內(nèi)容。第一部分是后鼻韻母ɑng、eng
- 課文《看電視》出自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其原文如下:【原文】每天,我們?nèi)胰硕伎措娨暎壹铱措娨?,真有些奇妙——爸爸明明是個足球迷,卻把一
- 課文《會飛的孩子》出自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文,其原文如下:【原文】怒江的“怒”果然名不虛傳,只見那江水像是受不了兩岸危崖的夾擊,怒氣沖沖從上
- 課文《想做好事的孩子》出自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其原文如下:【原文】小尤拉想做點兒好事。他坐下來想:如果妹妹病了,我就去看護她。妹妹正好走
- 課文《我們一起來洗澡》出自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其原文如下:【教材簡說】《我們一起來洗澡》由兩面三部分組成:提示語和漫畫。漫畫《我們一起來
- 課文《小花鹿賣空氣》出自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其原文如下:【學習目標】1、能在語言環(huán)境中正確認讀“鹿、深、樓、汽、癢、呼、吸、喘、專、店”
- 課文《窗下》出自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其原文如下:【教材簡說】《窗下》是九年義務教育課本(上海教育出版社)語文一年級第二學期略讀課文,這篇
- 課文《冰心詩三首》出自七年級上冊語文作業(yè)本答案,其原文如下:【課文】母親母親呵!天上的風雨來了,鳥兒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躲到你
- 課文《北京城真漂亮》出自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課文,其原文如下:【原文】北京城,真漂亮,天安門廣場多寬廣。長安街,長又長,快速公路連成網(wǎng)。頤和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