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背水立陣
公元前204年秋天的一個深夜,在河北井陘口幾十里的山洼子里,駐進了韓信的幾萬人馬,他們是經(jīng)過三天三夜急行軍才趕到這里的。
趁將士們小憩之際,韓信把副將張耳叫到身邊,一起商量破趙之際。
這次行動,是韓信向劉邦提出的戰(zhàn)略計劃,北伐代、趙和燕國,向東擊齊,南下截斷楚軍的糧草供應(yīng),迂回包抄項羽。
劉邦十分贊同這個計劃,并派張耳隨韓信一起出征。張耳原來做過趙國的丞相,又做過十八王中的常山王,一直住在趙地,對那一帶的地形相當(dāng)了解。臨出發(fā)前,劉邦再三叮囑韓信,遇事多聽聽張耳的意見,韓信表面上答應(yīng),心里卻在想:“那得看什么事了。”他知道,張耳是個循規(guī)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平庸之輩。
韓信的人馬以勢如破竹之勢,一舉打敗了代國,又向趙國進發(fā),把部隊開進了趙國的腹地。趙國早就得到韓信要來奔襲的情報,可趙王也不把韓信當(dāng)一回事。趙國有個善于用兵的將軍叫李左車,他認為韓信遠道奔襲,井陘口是必經(jīng)之地,那里道路相當(dāng)狹窄,車馬不能并行,連裝糧草的大車也很難進來。等到韓信一鉆進那只口袋,他只須帶三萬人馬,從小路包抄過去,來個兩頭夾擊,就能置韓信于死地。
趙王聽了哈哈大笑,指著李左車道:“你呀你呀,怎么忘了兵書上說的‘十則圍之,倍則戰(zhàn)之’的古訓(xùn)呢!對韓信這點微不足道的兵力,怕什么!要知道,我們有二十萬大軍哪!”趙王根本不愿采納李左車的建議,李左車心灰意冷,再也不說什么了。
這個消息很快讓韓信派去的探子得知,韓信聽了,心花怒放。但內(nèi)心又不禁暗暗佩服那個從未見過面的李左車將軍,將來倘有機會,一定得朝他連拜三下,尊他為師。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韓信迅速整頓好隊伍,馬不停蹄地趕到了井陘口。
剛駐扎下來,張耳已把這一帶的地形細細察看一番,他發(fā)現(xiàn)井陘口沒有水源,萬一被趙軍圍住,是堅持不了幾天的。他向韓信建議,最好選個背靠山陵,前臨水澤的地方安營扎寨。
韓信弦外有音地說:“張耳將軍,將士們?nèi)找辜嫘?,夠累的了,既然駐扎下來,就別麻煩了。”張耳還在堅持:“韓將軍,我對這一帶了如指掌,不怕一萬,只怕萬一,萬一我們被……”正說著,幾位副將走進大帳,一致要求另換地方駐扎。韓信一口回絕。
其中一位將軍動情地說:“韓大將軍,難道你忘了當(dāng)年的流浪生活,忘了你在河邊討飯的日子?……”韓信聽了,一肚子不高興,瞪了那將軍一眼,那位將軍也不知趣,繼續(xù)說道:“倘若我們被趙國打敗,全軍覆滅,國破家亡……”“別說了!”韓信勃然大怒,“都什么時候了,還在這里羅里羅嗦的,還不給我退下!”幾位將軍只好吶吶而退。
當(dāng)天夜里,韓信又挑選了兩千名輕騎,命他們每人帶上一面小紅旗,穿過山間小道,繞到趙軍背后,埋伏在山溝里等待命令。
張耳百思而不解,但也不敢多問。
三更天時,騎兵們要動身了,韓信吩咐道:“天亮之前,趙軍必定會向我們進攻,等他們一離開軍營,你們立即沖進去,拔掉他們的旗幟,換上手中的小紅旗。”他轉(zhuǎn)身命令張耳,快給他們分發(fā)干糧,待明日打敗趙軍,一定讓全軍將士舉行一次豐盛的會餐。張耳搖頭苦笑,心里卻說:“唉,敵眾我寡,是吉是兇,是生是死,還不知道呢!”韓信看他那副模樣,在他手心里捏了一下,意思是叫他沉住氣,可張耳那顆懸著的心怎么也落不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