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古詩文知識點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2-10-20 23:26:39
八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古詩文知識點
馬說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zhǐ)辱于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jīng)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jīng)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jù)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yǎng)它。(所以)這樣的馬,雖有日行
千里的能耐,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xiàn)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注釋
一、詞語解釋
1、伯樂:春秋時秦穆公時人,姓孫,名陽,擅長相(xiàng)馬。
2、祗辱于奴隸人之手:只是辱沒在馬夫的手里。祗:只是。之:的。奴隸人:仆役。
3、駢死:并列而死。駢:兩馬并駕。槽櫪:喂牲口用的槽。
4、不以千里稱也:不以千里馬著稱,即人們不認識這是千里馬。以,憑借,因為。稱,著稱。
5、馬之千里者:馬(當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詞。此句“馬”和“千里者”是部分復指關系。
6、一食(shí):吃一頓?;颍河袝r。盡粟一石:吃盡一石(dàn)食料。盡,全,這里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粟:古代喂馬的口糧 石,十斗為石。
7、食:通“飼”,喂。下文“而食”“食之”的“食”,都念sì。
8、其:指千里馬,代詞。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語后置,不譯。)
9、是:這樣,指示代詞。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見:才能和長處不能表現(xiàn)在外面。見,通“現(xiàn)”,表露。
12、且:猶,尚且。欲:想要。等:一樣。不可得:都做不到。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13、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
14、策:本意指鞭子,這里名詞作動詞用,譯為:用鞭子打。之:指千里馬,代詞。以其道: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辦法。道:正確的.方法。
15、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指喂飽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發(fā)揮出來。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6、鳴:馬叫,之:補充音節(jié),不譯。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17、執(zhí)策:拿著馬鞭。策,趕馬的鞭子,名詞。臨:面對。臨之:面對千里馬。
18、嗚呼:表示驚嘆,相當于“唉”。 19、其:難道,表反問語氣。
20、其:可譯為“大概”.表推測語氣。 21、常:通常,平常。
二、通假字
(1)食馬者:“食”通“飼”,喂. (2)才美不外見:“見”通現(xiàn),顯現(xiàn).
(3)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無馬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三、古今異義
是 古義:這樣的.例: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今義:判斷詞.
安 古義:怎么.例:安能求其千里也? 今義:安全;安定;安裝.
等 古義:同樣.例:且欲常馬等不可得. 今義:等候;用在人稱代詞名詞后表示復數(shù)或列舉
或 古義:有時,有的人.例:一食或盡粟一石 今義:或者
四、一詞多義
雖有千里之能:的
馬之千里者:結構助詞,不譯
策之不以其道:代詞,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馬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詞,不譯
雖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夠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執(zhí)策而臨之:馬鞭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連詞,表轉折,但是
執(zhí)策而臨之:連詞,連接狀語和謂語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吃,動詞
食之不能盡其材:通“飼” 喂養(yǎng),動詞
故雖有名馬:即便
雖有千里之能:雖然
其真無馬邪:難道【反問,加強語氣】
其真不知馬也:可譯為“恐怕”【表示判斷、猜測】
五、實詞
千里馬——日行千里的馬,本文指人才 伯樂——擅長相馬之人,本文指識別人才的人
辱——辱沒 駢——一兩馬并駕
稱——著稱 一食——吃一頓
食馬者——通“飼”,喂.本文指埋沒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質
見——表現(xiàn)在外面,“見”通“現(xiàn)” 等——等同,一樣
常——普通的 是——這種,作代詞
策之——用鞭子打馬 執(zhí)策——馬鞭子
道——方法 盡——竭盡
材——通“才”,才能 鳴——鳴叫
通——通曉 執(zhí)——拿著
臨——面對 知——識別,了解
六、虛詞
而——表轉折,但是 故——因此
于——在 之——結構助詞,的
以——憑借 雖——即使
或——有時 其——代“千里馬”
安——怎么 (策)之——作代詞,代千里馬
以——按照 (鳴)之——助詞,無意義
七、詞類活用
1、形容詞用作動詞:
辱:辱沒。例句:只辱于奴隸人之手。
盡:吃盡。例句:一食或盡粟一石。
2、名詞用作動詞:
策:名詞,馬鞭子。這里用作動詞,用鞭子打的意思。鞭策,驅使。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數(shù)量詞用作動詞:
千里:行千里。例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盡:使……盡,竭盡。例句:食之不能盡其材
八、特殊句式
1. 其真無馬邪? 反問句
2.馬之千里者。 定語后置
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省略句
4.策之不以其道 省略句
關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墨池記文言文翻譯《墨池記》是北宋散文家曾鞏的代表作品。文章從記敘墨池遺跡人手,緊密聯(lián)系王羲之苦練書法的故事,著重闡明勤學苦練出才能的道理,勉
- 《明史·陳瑄傳》文言文閱讀及譯文趙率教,陜西人。萬歷中歷官延綏參將屢著戰(zhàn)功已劾罷遼事急詔廢將蓄家丁者赴軍前立功。率教受知于經(jīng)略袁應泰,擢副總
- 《宋史》文言文閱讀及譯文張栻字敬夫,丞相浚子也。以蔭補官,辟宣撫司都督府書寫機宜文字,除直秘閣。栻時以少年,內贊密謀,外參庶務,其所綜畫,幕
- 語文文言文閱讀題練習及答案: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
- 張珪字公端,弘范之子也。少能挽強命中,嘗從其父出林中,有虎,珪抽矢直前,虎人立,洞其喉,一軍盡讙。至元十六年,珪年十六,攝管軍萬戶;十七年,
- 《黃鶴樓》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7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
- 后漢書原文:顯宗孝明皇帝諱莊,光武第四子也。母陰皇后。十歲能通《春秋》,光武奇之。中元二年即皇帝位,年三十。十二月甲寅,詔曰:“方春時節(jié),人
-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其后秦欲
- 舊唐書原文:蕭德言,雍州長安人,齊尚書左仆射思話玄孫也。本蘭陵人,陳亡,徙關中。祖介,梁侍中、都官尚書。父引,陳吏部侍郎。并有名于時。德言博
- 馮勝,定遠人。生時黑氣滿室,經(jīng)日不散。及長,雄勇多智略,與兄國用俱喜讀書,通兵法,元末結寨自保。太祖略地至妙山,國用偕勝來歸,甚見親信。太祖
- 韓愈原文:二月十六日,前鄉(xiāng)貢進士韓愈,謹再拜言相公閣下:向上書及所著文后待命凡十有九日不得命恐懼不敢逃遁不知所為。乃復敢自納于不測之誅,以求
- 鄧牧原文:水益澀,曳舟不得進,陸行六七里,止藥師寺。寺負紫芝山,僧多讀書,不類城府。越信宿,遂緣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環(huán),遙望白蛇蜿
- 初中語文文言文《望江南·梳洗罷》復習知識點【原文】望江南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翻譯】梳洗完畢,獨
- 后漢書原文:宋均字叔庠,南陽安眾人也。以父任為郎,時年十五,好經(jīng)書,每休沐日,輒受業(yè)博士。通《詩》《禮》,善論難。至二十余,調補辰陽長。其俗
- 歐陽伯和墓志銘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解析歐陽伯和墓志銘張耒君歐陽氏,諱發(fā),字伯和,廬陵人,太子少師文忠公諱修之長子也。為人純實不欺.內外如一,淡
- 舊唐書原文:任瑰,字瑋,廬州合肥人,陳鎮(zhèn)東大將軍蠻奴弟之子也。年十九,試守靈溪令。俄遷衡州司馬,都督王勇甚敬異之,委以州府之務。屬隋師滅陳,
- 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fā)奮苦讀,或夜昏?、?,輒以水沃面②;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
- 班超字仲升文言文解釋班超,字仲升,扶風郡平陵縣人,是徐縣縣令班彪的小兒子。他為人很有志向,不拘小節(jié),但內心孝敬恭謹,在家中每每從事辛勤勞苦的
- 文言文固定格式文言文固定格式1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構,或者凝固結構。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
- 大將軍青①兵出定襄。蘇建、趙信并軍三千余騎,獨逢單于兵。與戰(zhàn)一日,兵且盡,信降單于,建獨身歸青。議郎周霸曰:“自大將軍出,未嘗斬裨將。今建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