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颊Z文文言文的詞類活用例題精講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2-09-12 01:57:09
高考??颊Z文文言文的詞類活用例題精講
1、使動用法
(1)動詞的使動用法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動詞上。
A.焉用亡鄭以陪鄰?
B.項伯sha6*人,臣活之。
C.廣故數(shù)言欲亡,忿恚尉。
[簡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倍际遣患拔飫釉~,都不能帶賓語,但因分別跟了“鄭”“之”“尉”,成為使動用法?!巴鲟崱奔础笆灌崌鴾缤觥?;“活之”即“使之活”,這里可譯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發(fā)怒)”。
②某些及物動詞也有使動用法,這種情況比較少見。例如:
A.謹(jǐn)食之,時而獻焉。(小心地喂養(yǎng)它,到時候把它獻上去)
B.晉侯飲趙盾酒。(晉侯讓趙盾飲酒)
[簡析]A句中的“食”,吃,及物動詞,但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讓蛇吃東西),可譯為喂養(yǎng)?!笆场庇米魇箘右饬x后讀sì。B句中的“飲”,及物動詞,但這里說的不是晉侯飲趙盾的酒,而是晉侯給趙盾喝酒,讓趙盾喝酒?!帮嫛庇米魇箘右饬x時讀yìn。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同動詞的使動用法略有區(qū)別,它的特點是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例如:
A.今媼尊長安君之位。(現(xiàn)在您使長安君的地位尊貴)
B.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各國諸侯(因此)畏懼(秦國),會合結(jié)盟想辦法削弱秦國(的勢力)]
C.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春風(fēng)又使江南岸變綠)
(3)名詞的使動用法
①表示使賓語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賓語產(chǎn)生這個名詞用作動詞后所表示的動作。例如:
A.爾欲吳王我乎?(你想讓我做吳王嗎?)
B.桓公解管仲之束縛而相之。(齊桓公親自解開管仲的繩索束縛,并且讓他做丞相)C.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即使江東父兄可憐我使我繼續(xù)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見他們呢?)
②作使動用法的名詞,后面也偶爾有省略賓語的。例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為臣,諸侯不能使他為友)
[簡析]“不得而臣”相當(dāng)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當(dāng)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為臣”“不得使之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③方位名詞,是名詞的一類,活用為動詞后有時也有使動用法。例如:
A.故王不如東蘇子,秦必疑齊而不信蘇子矣。[所以大王不如使蘇代向東去(回齊國),秦國一定懷疑齊國,而不相信蘇代了]
B.筑室百堵,西南其戶。(修起房屋,四周墻壁一百方丈,將一座座門戶向著西方或南方開著)
[簡析]方位名詞的使動用法,便是使賓語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動。A句的“東蘇子”,意思是使蘇子(蘇代)往東去。B.句的“西南其戶”,意思是使門戶向著西方或南方開著。
(4)數(shù)詞的使動用法
數(shù)詞活用為動詞后也有使動用法。例如:
A.霸主將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長有諸侯乎?[做霸主是憑德行,但貴國(晉)使自己的德行沒有定準(zhǔn),那怎么長期掌握諸侯呢?]
B.籍令秦始皇長世,……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長壽的話,……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與三皇并列變成四皇,與五帝并列變成六帝,也不能比擬秦始皇的隆盛)
[簡析]數(shù)詞的使動用法,在于使事物發(fā)生數(shù)量的(如例B的“四”“六”)或以數(shù)量為比喻的(如例A的“二三”,“使……反反復(fù)復(fù)”)變化。
2、意動用法
(1)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由形容詞活用而來的動詞,表示主觀上認(rèn)為(覺得)賓語所表示的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例如:
A.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滕公認(rèn)為其言出眾不凡,其貌壯美)
B.梁以此奇籍。(項梁以此認(rèn)為項羽不平凡)
C.孔子登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東山就覺得魯國小了,登上泰山就覺得天下小了)
[簡析]A句的“奇其言”“壯其貌”是主語滕公“認(rèn)為其言奇”“認(rèn)為其貌壯”之義。B句的“奇籍”,是主語“項梁”主觀上認(rèn)為賓語“項籍”具有“奇”的.性質(zhì)。C句的“小魯”“小天下”,是主語“孔子”主觀上認(rèn)為“魯”和“天下”小的狀態(tài)。
(2)名詞的意動用法
名詞用作意動,是把它后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A.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歲后,皆魚肉之。[現(xiàn)在我還活著,而人們都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后,都會把他當(dāng)作魚肉了(任意宰割)]
B.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況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魚、打柴,把魚蝦當(dāng)成伴侶,把鹿看作朋友)
C.孟嘗君客我。(孟嘗君把我當(dāng)作客人)
3、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①兩個名詞相連,既不是并列關(guān)系,又不是修飾關(guān)系,便是動賓關(guān)系或主謂關(guān)系,其中一個必然活用為動詞了。例如:
A.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有一位老人,穿著麻布的短衣,來到張良所住的地方)
B.遂王天下。(就稱王于天下)
C.面山而居。[(愚公)面朝山而居]
②名詞后面緊跟代詞,該名詞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A.驢不勝怒,蹄之。(驢子很惱怒,用蹄子踢他)
B.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先打垮秦王朝進入咸陽的人,就尊他為王)
③名詞用在“所”“者”結(jié)構(gòu)中,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A.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館。(因此,派官吏修繕賓客所居住的館舍)
B.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于是用丹砂在綢子上寫“陳勝稱王”,放在別人捕得的魚的肚子里)
④名詞放在副詞后面,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A.從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繒單衣,立大巫后。[跟著十來個女徒弟,都穿著綢子單衣,站在大巫的背后]
B.故明君不官無功之臣,不賞不戰(zhàn)之士。(所以英明的君主,不給沒有功勞的臣子封官,不讓不勇敢戰(zhàn)斗的士兵受賞)
⑤名詞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動詞后面,便活用為動詞。因為能愿動詞與及物動詞組成合成謂語,名詞前面放上能愿動詞,等于名詞處在動詞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A.子謂公冶長:“可妻也。”(孔子對公冶長說:“可以娶妻子。”)
B.左右欲兵之。(武王的近侍要殺他倆)
C.寡人欲相甘茂,可乎?(我要甘茂做相,可以嗎?)
⑥名詞后面帶了介詞結(jié)構(gòu)作補語,這個名詞便活用為動詞。因為介詞結(jié)構(gòu)只能附在謂語動詞后面,名詞后面帶了介詞結(jié)構(gòu)(有的省略介詞),就等于名詞處在了動詞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A.晉師軍廬柳。(晉國的軍隊駐扎在廬柳)
B.秦伐韓,軍于閼與。[秦國攻打韓國,(軍隊)駐扎在閼與]
⑦名詞用“而”同動詞或動賓詞組連接時,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A.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三代的禮制各不相同,卻都成就了王業(yè),五霸的法度并不一樣,也都成就了霸業(yè))
B.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從前齊國有一個很想得到金子的人,一天早晨,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市上去)
4、形容詞、代詞、數(sh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1)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①形容詞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A.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一般人認(rèn)為寶貴的,正是君主認(rèn)為低賤的;一般官吏認(rèn)為是卑下的,正是法律認(rèn)為高貴的)
B.世之所高,莫若黃帝。(社會上所推崇的人,沒有比得上黃帝的)
②形容詞放在能愿動詞后面,便活用為動詞。因為能愿動詞總是在動詞前面與動詞結(jié)合使用的。因此,如果一個能愿動詞跟一個形容詞結(jié)合在一起充當(dāng)句子的謂語,那么這個形容詞大多也是活用為動詞。例如:
A.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打聽它的深度,就連那些愛游的人也不能走到盡頭)
B.自上觀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貴也。(由上看來,一直到子胥比干,都不值得尊崇)
③形容詞放在“之”“我”等代詞前面,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稍出近之。(漸漸地走出樹林靠近它)
④形容詞后帶了介詞結(jié)構(gòu)作補語,這個形容詞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令尹子蘭……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令尹子蘭……終于讓上官大夫(靳尚)在頃襄王面前詆毀屈原。]
(2)代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代詞活用為動詞,同形容詞?;钣煤蟮脑~匯意義,仍不失其稱代作用。例如:
見公卿不為禮,無貴賤,皆汝之。[(伯丑)見了公卿都不施禮,無論地位高低,都對他以“你”相稱]
(3)數(sh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數(shù)詞活用動詞的條件,也與形容詞相同。例如:
A.六王畢,四海一。(六國滅亡了,天下統(tǒng)一了)
B.不遷怒,不貳過。(不把怒氣發(fā)泄到別人身上,不重犯同樣的錯誤)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中考語文文言文重點篇目《資治通鑒》【導(dǎo)讀】祖逖少有大志,中夜聞雞鳴,起床舞劍,后來“聞雞起舞”就成了有志者及時奮發(fā)的典故。東晉王朝偏安于建康
- 宋史原文:焦繼勛字成績,許州長社人。少讀書有大志,嘗謂人曰:“大丈夫當(dāng)立功異域,取萬戶侯。豈能孜孜事筆硯哉?”遂棄其業(yè),游三晉間為輕俠,以飲
- 【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
- 樂毅者其先祖曰樂羊樂羊為魏文侯將伐取中山魏文侯封樂羊以靈壽樂羊死葬于靈壽其后子孫因家焉中山復(fù)國至趙武靈王時復(fù)滅中山而樂氏后有樂毅樂毅賢,好兵
- 歐陽修原文: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對非非堂①,修竹環(huán)繞陰映,未嘗植物,因洿②以為池。不方不圓,任其地形;不甃不筑③,全其自然??v鍤以浚
- 王師范,青州人。父敬武,初為平盧牙將。唐廣明元年,無棣人洪霸郎合群盜于齊、棣間,節(jié)度使安師儒遣敬武討平之。及巢賊犯長安,諸籓擅易主帥,敬武乃
- 唐雎說信陵君文言文賞析導(dǎo)語:《唐雎說信陵君》說明一個人做了好事切不可居功自傲、于人有恩德的事不應(yīng)放在心上的主旨。下面是這篇文言文的鑒賞,歡迎
- 重慶市中考語文文言文實詞的內(nèi)容陽1、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2、陽光,太陽。(斜陽草樹,尋常巷陌)3、溫暖。(春日載陽,
- 柳 柳貴于垂,不垂則可無柳。柳條貴長,不長則無裊娜之致,徒垂無益也。此樹為納蟬之所,諸鳥亦集。長夏不寂寞,得時聞鼓吹者,是樹皆有功,而高柳為
- 郭巨埋兒文言文翻譯埋兒奉母,又名“為母埋兒”、“郭巨埋兒”,為中國傳統(tǒng)民間故事此故事在東晉干寶所著《搜神記》、宋代《太平廣記》、元代郭居敬的
-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古漢語中,有些字可以用聲音相同或相近(有時形體也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語言現(xiàn)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
- 蔣堂,字希魯,常州宜興人。擢進士第,為楚州團練推官。滿歲,吏部引對,真宗覽所試判,善之,特授大理寺丞、知臨川縣??h富人李甲多為不法,前令莫能
- 高考語文文言文荊軻刺秦王知識點梳理《荊軻刺秦王》出自《戰(zhàn)國策·燕策三》,記述了戰(zhàn)國時期荊軻刺秦王這一悲壯的歷史故事,反映了當(dāng)時的社會政治情況
- 張岱原文:會稽寶祐橋南,有小小藥肆,則吾友云谷懸壺地也。云谷深于茶理,相知者日集試茶,紛至沓來,應(yīng)接不暇。人病其煩,而云谷樂此不為疲也。術(shù)擅
- 陳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初為大理評事、知長沙縣。郴州竹場有偽為券給輸戶送官者,事覺,輸戶當(dāng)死,希亮察其非辜,出之,已而果得其造偽者。母終
- 司徒北平王家,貓有生子同日者,其一母死焉。有二子飲于死母,其鳴甚哀。其一方乳其子,若聞之,起而聽之,走而救之。銜其一置于其棲,又往如之,反而
- 明史原文:王儀,字克敬,文安人。嘉靖二年進士。除靈璧知縣。以能,調(diào)嘉定。七年擢御史,巡按陜西。秦府豪占民產(chǎn),儀悉奪還民。延綏大饑,朝命陜西布
- 中考文言文習(xí)題總結(jié)狼一屠晚歸,擔(dān)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yuǎn)。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fù)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
- 《陳幼學(xué)字志行》課外文言文閱讀習(xí)題陳幼學(xué),字志行,無錫人。萬歷十七年進士。授確山知縣。政務(wù)惠民,積粟二千石以備荒,墾萊田八百余頃。置屋千二百
- 方孝孺的文言文試題溪漁子,金陵江寧人。少脫略不拘,與群兒嬉邀,輒處其上,而什伍部署之,令之曰“之左”,則趨之左;曰“之右”,則折而右,無敢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