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送高陽齊皥下第序》原文及翻譯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2-07-02 20:04:37
韓愈《送高陽齊皥下第序》原文及翻譯
導(dǎo)語: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dǎo)者,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韓愈《送高陽齊皥下第序》原文及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古之所謂公無私者,其取舍進退無擇于親疏遠邇,惟其宜可焉。其下之視上也,亦惟視其舉黜之當否,不以親疏遠邇疑乎其上之人。故上之人行志擇誼,坦乎其無憂于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確乎其無惑于上也,是故為君不勞,而為臣甚易:見一善焉,可得詳而舉也,見一不善焉,可得明而去也。
及道之衰,上下交疑,于是乎舉仇、舉子之事載之傳中而稱美之,而謂之忠。見一善焉,若親與邇,不敢舉也;見一不善焉,若疏與遠,不敢去也。眾之所同好焉,矯而黜之乃公也;眾之所同惡焉,激而舉之乃忠也,于是乎有違心之行,有怫志之言,有內(nèi)愧之名,若然者,俗所謂良有司也。
膚受之訴不行于君,巧言之誣不起于人矣,嗚呼!今之君天下者,不亦勞乎!為有司者,不亦難乎!為人向道者,不亦勤乎!是故端居而念焉,非君人者之過也,則曰有司焉,則非有司之過也;則曰今舉天下人焉,則非今舉天下人之過也,蓋其漸有因,其本有根,生于私其親,成于私其身。以己之不直,而謂人皆然。其植之也固久,其除之也實難,非百年必世,不可得而化也,非知命不惑,不可得而改也。已矣乎,其終能復(fù)古乎!
若高陽齊生者,其起予者乎?齊生之兄,為時名相,出藩于南,朝之碩臣皆其舊交。齊生舉進士,有司用是連枉齊生,齊生不以云,乃曰:“我之未至也,有司其枉我哉?吾將利吾器而俟其時耳?!北ж撈錁I(yè),東歸于家。吾觀于人,有不得志則非其上者眾矣,亦莫計其身之短長也。若齊生者,既至矣,而曰“我未也”不以閔于有司,其不亦鮮乎哉!吾用是知齊生后日誠良有司也,能復(fù)古者也,公無私者也,知命不惑者也。
譯文:
古代所說的公而無私的人,他選取、舍棄、舉薦、辭退官員,不把親疏遠近作為選擇的標準,只要他適合就可以了。那些下屬看待上司,也只看他薦舉與罷黜(人員)是否得當,不因(此人)與上司關(guān)系的親疏遠近對上司產(chǎn)生懷疑。所以上司選擇合理的標準實施自己的想法,內(nèi)心坦蕩不用擔(dān)心下屬猜疑;下面的人員約束自己謹慎行事,對上司確信無疑。所以,做君主的不用辛勞,做臣子的非常容易:看見一個適合的人(擅長此事的人),能夠詳細了解后加以舉薦;看見一個不適合的人(不擅長此事的人),能夠弄清楚后就不任用他。
等到道義衰微的時候,上司與下屬互相猜疑。在這種情況下,舉薦仇人、舉薦兒子的事情,(只能)被記載在書傳中被稱道贊美,稱之為忠??匆娨粋€適合的人,如果此人是自己的親戚或者和自己關(guān)系很近,也不敢推薦了;看見一個不好的人,如果此人不是自己的親戚或與自己關(guān)系疏遠,也不敢不用了。大家共同喜歡的人,(如果他做得不對),矯正他的行為并不用他才顯得自己公正;大家共同討厭的人,要激勵他并且舉薦他才顯得自己忠誠。在這種情況下就會有違背自己內(nèi)心的行為,有違反心意的言語,有讓內(nèi)心慚愧的名聲。像這樣的人,是世俗所說的好官。
唉!現(xiàn)在統(tǒng)治天下之人,不也很辛勞嗎!做官的人,不也很艱難嗎!做仰慕道義的人,不也很勞累嗎!因此坐下來好好地想一想這種情況,不是主宰天下的人的過錯;如果說是做官的人(的過錯),那么也不是他們的過錯;如果說是當今全天下人(的過錯),那么也不是全天下人的過錯。因為它的發(fā)展是有原因的,它的來源是有根源的,產(chǎn)生于對自己親人的偏愛,形成于對自身的偏愛。因自己不正直,就認為別人都這樣。這種思想的確立原本長久,想根除它實在困難,不用一百年也必定得三十年,是不能成功改變的;不能做到了解生命與自然的規(guī)律、不迷惑,是不能成功改正的。算了吧,難道最終還能復(fù)興古道嗎!
像高陽的齊生,他難道不能啟迪我們嗎?齊生的兄長,是當時有名的丞相,到南方出任地方官了,朝廷中的'重臣都是他的老朋友。齊生在考進士的時候,官員因為這個原因多次委屈齊生(不錄取他),齊生不這樣認為,竟然說:“我的學(xué)問還沒有達到,官員怎么會委屈我?我將精進我的學(xué)業(yè)來等待時機吧。”他對自己的學(xué)業(yè)有遠大志向,東歸還家。我觀察當時的人,有不得志就怪罪上司的人是很多的,卻不考慮自身的不足。像齊生,已經(jīng)達到標準了,卻說:“我還沒有達到標準。”他不因為自己受委屈而向有司博取同情,這不也太少見了嗎!我因此知道齊生今后一定是個好官,是能夠復(fù)興古道的人,是大公無私的人,是了解生命與自然的規(guī)律、不迷惑的人。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畫龍點睛文言文及翻譯畫龍點睛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后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guān)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zhì),使內(nèi)容更加生動有力。以下是小編
- 侯方域原文:余友賈生開宗,年逾五十,老矣。負奇,好大言,嗜酒,不拘繩墨。常自許得為宰相,當一年平寇,三年可盡撤諸塞上兵。里人大笑,以為病狂。
- 《駱統(tǒng)傳 三國志》的文言文閱讀訓(xùn)練附答案(一)(12分)駱統(tǒng)字公緒,會稽烏傷人也。父俊,官至陳相,為袁術(shù)所害。統(tǒng)母改適,為華歆小妻,統(tǒng)時八歲
- 唐順之《信陵君救趙論》論者以竊符為信陵君之罪,余以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強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臨趙,趙必亡。趙,魏之障也。趙亡,則魏且為之后
- 《韓非子·喻老》文言文練習(xí)附答案閔子騫兄弟兩人,母卒,其父更娶,復(fù)生二子。子騫為其父御,失轡,父持其手,寒,衣甚單。父歸,呼其后母兒,持其手
- 李濤,字信臣,京兆萬年人。后唐天成初,舉進士甲科,晉天福初,改史館修撰。晉祖幸大梁,張從賞以盟津叛,陷洛陽,扼虎牢。故齊王全義子張繼祚者實黨
- 劉珙字共父。生有奇質(zhì),以蔭補承務(wù)郎,登進士乙科,遷禮部郎官。秦檜欲追謚其父,召禮官會問,珙不至,檜怒,風(fēng)言者逐之。檜死,召為吏部員外郎,兼權(quán)
- 新唐書原文:①尉遲敬德,名恭,朔州善陽人。隋大業(yè)末,劉武周亂,以為偏將。與宋金剛襲破(唐)永安王孝基,執(zhí)獨孤懷恩等。武德二年,秦王戰(zhàn)柏壁,金
- 掌握文言文的技巧文言文是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升初的孩子如果能有一定基礎(chǔ),升入初中后學(xué)起來會更容易些。小升初語文掌握六個方法,幫孩子們輕松應(yīng)
- 初中語文文言文詞類活用知識1、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奔:動詞作名詞,飛奔的馬,即快馬)《三峽》2、夏蚊成雷(雷:名詞作動詞,指像雷響)《閑情記
- 君子之言文言文閱讀及答案譯文君子之言君子之言寡而實,小人之言多而虛。君子之學(xué)也,入于身(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見,終于
- 《濟陰賈人》文言文原文及翻譯【原文】濟陰之賈人,渡河而亡其舟,棲于浮苴之上,號焉。有漁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賈人急號曰:“我濟上之巨室也,能救
- 姚珠樹公傳的文言文閱讀[清] 張英明之季年,吾桐冠蓋煊奕王謝子弟,以才俊聞于一時,其中文章、經(jīng)濟、豐采、言論、氣誼、識量皆光明駿偉,卓然為諸
- 《 心不在馬》文言文閱讀心不在馬 (8分)趙襄主學(xué)御①于王于期,俄而與于期逐,三易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術(shù)未盡也?!睂υ唬骸靶g(shù)已盡
- 出現(xiàn)偏義復(fù)詞的文言文整理1.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義在“崩”,“殂”是襯字。2.沛公則置車騎,脫
- 張明善譏張士德文言文閱讀訓(xùn)練含答案附譯文張明善譏張士德張士城①據(jù)蘇府②,其弟士德,攘奪民地,以廣園囿。侈肆宴樂,席間無張明善則弗樂。一日,雪
- 蘇洵原文:奇杰之士,常好自負,疏雋傲誕,不事繩檢,往往冒法律,觸刑禁,叫號歡呼,以發(fā)其一時之樂而不顧其禍。嗜利酗酒,使氣傲物,志氣一發(fā),則倜
- 中考語文知識點:文言文詞語1、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奔:動詞作名詞,飛奔的.馬,即快馬)《三峽》2、夏蚊成雷(雷:名詞作動詞,指像雷響)《閑情
- 金農(nóng)為鹽商解窘錢塘①金壽門先生農(nóng)客②揚州。諸鹽商慕其名,競相延致。一目,有某商宴客于平山堂③,先生首坐。席間,以古人詩句“飛紅”為觴政。
- 蘇軾《王定國詩集敘》原文及翻譯導(dǎo)語:蘇軾的文學(xué)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韓愈和歐陽修對古文的貢獻,都是兼從文、道兩方面著眼。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