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翱《截冠雄雞志》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3-01-03 06:55:37
截冠雄雞志
李翱
翱至零口①北,有畜雞二十二者,七其雄十五其雌,且啄且飲而又狎乎人。翱甚樂之,遂掏粟投于地而呼之。有一雄雞,人截其冠,貌若營群②,望我而先來,見粟而長鳴,如命其眾雞。眾雞聞而曹奔于粟,既來而皆惡截冠雄雞而擊之。曳而逐出之,已而競還啄其粟。
日之暮,又二十一其群棲于楹之梁。截冠雄雞又來,如慕侶將登于梁且棲焉。而仰望焉,而旋望焉,而小鳴焉,而大鳴焉,而延頸喔咿,其聲甚悲焉,而遂去焉……
翱異之曰:“雞,禽于家者也,備五德者也。其一曰:見食命侶,義也。截冠雄雞是也。彼眾雞得非幸其所呼而來耶?又奚為既來而惡所呼者而迫之耶?豈不食其利背其惠耶?豈不喪其見食命侶之一德耶?且何眾棲而不使偶其群耶?”或告曰:“截冠雄雞,客雞也,予東里鄙夫曰陳氏之雞焉。死其雌,而陳氏寓之于我群焉。勇且善斗,家之六雄雞勿敢獨校焉。且其曹惡之而不與同其食,及棲焉;夫雖善斗且勇,亦不勝其眾,而常孤游焉。然見食未嘗先啄而不長鳴命焉,彼眾雞雖賴其召,既至,反逐之。昔日亦猶是焉。截冠雄雞雖不見答,然而其跡未曾變移焉。”
翱既聞之,惘然,感而遂傷曰:“禽鳥微物也,其中亦有獨稟精氣,義而介焉者。客雞義勇超乎群,群皆妒而尚不與儔焉,況在人乎哉?況在朋友乎哉?況在親戚乎哉?況在鄉(xiāng)黨乎哉?況在朝廷乎哉?由是觀天地間鬼神禽獸萬物變動情狀,其可以逃乎?”
吾心既傷之,遂志之,將用警予,且可以作鑒于世之人。
(選自《李文公集》)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見粟而長鳴,如命其眾雞 命:指責。
B.而仰望焉,而旋望焉 旋:回頭。
C.家之六雄雞勿敢獨校焉 校:較量。
D.吾心既傷之,遂志之 志:記載。
【答案】A
【解析】命:告,此處宜理解為招呼。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遂掏粟投于地而呼之 莊宗受而藏之于廟
B. 雞,禽于家者也 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C. 而陳氏寓之于我群焉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
D. 客雞義勇超乎群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也
【答案】A 連詞,表承接。
【解析】B. 前“者”表判斷;后“者”(助)用在形容詞或動詞后面,或帶有形容詞或動詞的詞組后面;表示有此屬性或做此動作的人或事物。C. 代詞,代指“雞”;動詞,到。(《論語?陽貨篇》)D. 用作介詞,相當于“于”,表示比較,比,跟……相比;形容詞詞尾,譯為“……的樣子”“……地”。(《庖丁解?!罚?br/>12.下列四組句子中,分別表現(xiàn)截冠雄雞“重義輕利”和眾雞“妒賢嫉能”的一組是
A.截冠雄雞又來,如慕侶將登于梁且棲焉 而皆惡截冠雄雞而擊之
B.然見食未嘗先啄而不長鳴命焉 是以其曹惡之而不與同其食及棲焉
C.而延頸喔咿,其聲甚悲焉 彼眾雞雖賴其召,既至反逐之
D.截冠雄雞雖不見答,然而其跡未曾變移焉 眾雞聞而曹奔于粟
【答案】B A、前一句是“慕侶”。C、前一句是悲傷的鳴叫,后一句是眾雞忘恩負義。D、后一句是眾雞逐利爭食。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2分)
(1) 譯文:(眾雞)拖拽(它)驅(qū)趕(它)使它出去,隨后(又)爭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
(2) 譯文:(眾雞)又為何已經(jīng)來了卻一起憎惡(那只)呼叫(它們)的雞并且逼走它呢?
(3) 譯文:將用(它)來警示我自己,并且可以把(它)作為世人的一面鏡子。
【參考譯文】
李翱來到零口(地名)的北部,有人養(yǎng)了二十二只雞,七只公雞,十五只母雞,有的啄食,有的飲水,且對人很親近人。我很喜歡它們,于是掏出粟米來丟到地上并呼喚它們。有一只公雞,被人切斷了雞冠,(它)樣子象這群雞的首領(lǐng),先向我走來,看見粟米便長聲鳴叫,就象叫所有的雞(來)。所有的雞聽到聲音成群跑到有粟米的地方來,來到以后卻都討厭被切了雞冠的公雞并攻擊它,拖拽(它)驅(qū)趕(它)使它出去,隨后(又)爭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天將要黑了,二十一只雞一起棲息在堂前的木柱子上。切了雞冠的公雞也來到這里,就象依戀伴侶一樣,準備登上木柱子休息。它仰頭望著它們,它轉(zhuǎn)著圈看它們,并且小聲啼叫,然后大聲啼叫,再伸著脖子發(fā)出喔噫的聲音,它的聲音甚是悲哀,后來就離開了……
我覺得奇怪而感嘆:“雞,是被人在家里所豢養(yǎng)的,(卻)具備五德。首先是:見到食物呼喚伙伴,這是義。切了雞冠的公雞它是這樣的。那些雞難道不是得益于它的呼喚而過來的嗎?又為何已經(jīng)來了卻一起憎惡(那只)呼叫(它們)的雞并且逼走它呢?這豈不是得它的利益而背叛它的情義嗎?這不是抹殺它見食物呼喚伙伴的美德嗎?還大家棲息在一起卻不準它來做伴呢?”有的人告訴我說:“切了雞冠的公雞,是做客(外來)的雞,我東邊的鄰里村夫姓陳的家的雞。它的母雞死了,姓陳的(將它)放到我這群雞里來一起養(yǎng)。(它)勇敢并且很能斗,家里的六只公雞沒有敢單獨和它較量的。它們?nèi)加憛捤⒉缓退黄鸪允?,和一起棲息;它雖然能斗并且勇敢,也無法戰(zhàn)勝它們大家,所以常常獨處的。但是見到食物沒有先吃就長聲鳴叫呼喚它們,它們大家雖然由于是它召喚來的,等到了,反而驅(qū)逐它。原來也是這樣的。切了雞冠的公雞雖然沒有得到禮遇,但是它的行為沒有改變過。”
我聽了以后,惘然感嘆并且傷感地認為:“家禽鳥類是小動物啊,它們當中也有稟賦優(yōu)良的美德的,講義并且高節(jié)有操守。外來的雞有義并且勇敢超過大家,大家都嫉妒并且不和它結(jié)成伙伴,更何況是人呢?何況是朋友呢?何況是親戚呢?何況是同鄉(xiāng)呢?何況是朝廷同事呢?由此觀察天地之間的鬼神禽獸等萬物的演變情況和狀態(tài),哪個可以逃出這種情形呢?”
我心里為它傷感,就為它寫傳記,將用(它)來警示我自己,并且可以把(它)作為世人的一面鏡子。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后漢書馮魴傳文言文原文及翻譯《后漢書·馮魴傳》原文馮魴字孝孫,南陽湖陽人。王莽末,四方潰畔,魴乃聚賓客,招豪杰,作營塹,以待所歸。是時湖陽大
- 秦繆公乘馬昔者,秦繆公乘馬①而為?、?,右服③失而野人④取之??姽酝笾?,見野人方將食之于岐山之陽。繆公嘆曰:“食駿馬之肉而不飲酒,余恐其傷
- 王恭從會稽還王恭①從會稽②還,王大③看之。見其坐六尺簟④,因語恭:“卿東⑤來,故應(yīng)有此物,可以一領(lǐng)⑥及我?”恭無言。大去后,即舉所坐者送
- 新五代史原文:桑維翰,字國僑,河南人也。為人丑怪,身短而面長,常臨鑒以自奇曰:“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慨然有志于公輔。初舉進士,主司惡其
- 宋濂《閱江樓記》原文及譯文賞析《閱江樓記》選自《宋文憲公全集》卷七。朱元璋稱帝后,下詔于南京獅子山頂修建閱江樓。宋濂奉旨撰寫此記。此應(yīng)制之作
- 先生王斗造門而欲見齊宣王,宣王使謁者①延入。王斗曰:“斗趨見王為好勢,王趨見斗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復還報。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請從?!?/div>中考語文文言文練習題之顧榮施炙顧榮施炙顧榮在洛陽,嘗應(yīng)人請,覺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輟己施焉。同坐嗤之。榮曰:“豈有終日執(zhí)之而不知其味者乎?”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譯文] 想那花草樹木都要凋零啊, 唯恐美人也將有暮年到來。彭端淑原文: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吾資之昏,不逮左傳原文: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nèi)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明史》文言文的閱讀文言文閱讀(23分。其中選擇題9分,每小題3分;簡答題4分;翻譯題10分)熊鼎,字伯潁,臨川人。元末舉于鄉(xiāng),長龍溪書院。文言文名句1、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jīng)·大雅·抑》2、百學須先立志。――朱熹3、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盾髯印駥W》4、非淡泊無復多爾袞書文言文翻譯復多爾袞書史可法大明國督師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頓首謹啟大清國攝政王殿下:南中向接好音,法隨遣使問訊吳大將軍,未敢遽《愛蓮說》原文及欣賞《愛蓮說》是北宋散文家周敦頤的代表作。作者托物言志,表達了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下面就是小編跟大家分享一篇《愛蓮白圭,字宗玉,南宮人。正統(tǒng)七年進士。除御史監(jiān)朱勇軍,討兀良哈有功。巡按山西,辨疑獄百余。從車駕北征,陷土木。脫還,景帝命往澤州募兵。尋遷陜西《萬木圖》序(明)楊士奇《萬木圖》者,翰林侍講建安楊榮勉仁,昭其大父達卿先生之德,示其后之人也。先生有孝行,于為善施義汲汲焉。然不喜以施名,文言文中表示官職變動的詞語歸類整理文言文在記敘人物生平事跡時常涉及到官職的變動對這些表示官職變動的文言詞語的理解很重要,它關(guān)系著我們能否準確古之所謂公無私者,其取舍進退無擇于親疏遠邇,惟其宜可焉。其下之視上也,亦惟視其舉黜之當否,不以親疏遠邇疑乎其上之人。故上之人行志擇誼,坦乎其雜說四[唐]韓愈 【題解】本文原題四則,這是第四則。所謂雜說,是一種文藝性較強的議論文,近似于現(xiàn)代的雜感文言文滿井游記的譯文北京地區(qū)氣候寒冷,花朝節(jié)以后,冬天留下的寒氣還很厲害。冷風經(jīng)常刮起來,一刮起來時就飛沙走石。我躲在一間屋子里面,想出去卻
評論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