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者,魏人也”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3-01-29 14:02:55
張儀者,魏人也。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蘇秦自以不及張儀。
張儀已學,而游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zhí)張儀,掠笞數(shù)百,不服,釋之。其妻曰:“嘻!子毋讀書游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眱x曰:“足矣?!?br/>蘇秦已說趙王而得相約從親,然恐秦之攻諸侯,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張儀曰:“子始與蘇秦善,今秦已當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張儀于是之趙,求見蘇秦。蘇秦乃誡門下人不為通。已而見之,坐之堂下,賜仆妾之食。數(shù)讓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寧不能言而富貴子,子不足收也?!睆垉x之來也,自以為故人,反見辱,怒,念諸侯莫可事,獨秦能苦趙,乃遂入秦。
蘇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張儀,天下賢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獨張儀可耳。然貧,無因以進。吾恐其樂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為我陰奉之?!蹦搜在w王,發(fā)金幣車馬,使人微隨張儀,與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車馬金錢,所欲用,為取給,而弗告。張儀遂得以見秦惠王。
蘇秦之舍人乃辭去。張儀曰:“賴子得顯,方且報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蘇君。蘇君憂秦伐趙敗從約,以為非君莫能得秦柄,使臣陰奉給君資,盡蘇君之計謀。今君已用,請歸報?!睆垉x曰:“嗟乎,此在吾術中而不悟,吾不及蘇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謀趙乎?”張儀遂相秦。
4.下列各項中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3分)
A.子何不往游 游:游學 B.賴子得顯 顯:顯貴的地位
C.子不足收也 收:錄用 D.張儀遂相秦 相:任秦國宰相
5.下列句子與“張儀之來也,自以為故人,反見辱”的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B.項王曰:沛gong6*安在?
C.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 )(3分)
A.張儀和蘇秦一起師事鬼谷子,蘇秦暗中派人讓張儀前往趙國,張儀也希望蘇秦能推薦,以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
B.蘇秦認為自己才能不及張儀,害怕張儀與自己爭權奪位,故用計讓張儀去秦國。
C.張儀到秦國為相后,從蘇秦舍人那里了解到事情真相,這時他才恍然大悟,并對蘇秦充滿感激之情,自認為不及蘇秦。
D.張儀在楚國因為貧窮而受辱,后又到趙國又遭蘇秦羞辱,但他能屈能伸,明曉形勢,終于在秦國為相,充分表現(xiàn)了他的智慧和才干。
7.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8分)
(1)蘇秦乃誡門下人不為通。已而見之,坐之堂下,賜仆妾之食。(4分)
(2)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獨張儀可耳。然貧,無因以進。(4分)
參考答案
4、A “游”應解釋為“結交”。
5、D 例句是被動句式,D項“于”表被動,A項是介賓短語后置,B項是賓語前置,C項是省略句,省略介詞“于”。
6、B “害怕張儀與自己爭權奪位”錯。
7、(1)蘇秦就告誡手下人不許為(張儀)引見。不久,(蘇秦)接見了他,讓他坐在堂下,賜給(他)奴仆侍妾吃的飯菜。(“誡”“不為通”“坐之”各1分,文通字順1分。)
(2)現(xiàn)在幸虧我先受重用,然而能夠掌握秦國權力的,只有張儀才行。但是(他)太貧窮,沒有機會來求得引薦。(“用秦柄者”“因”“進”各1分,文通字順1分。)
附參考譯文:
張儀是魏國人。當初曾和蘇秦一起師事鬼谷子先生,蘇秦自認為才學比不上張儀。
張儀完成學業(yè),就去游說諸侯。他曾陪著楚相喝酒,席間,楚相丟失了一塊玉璧,門客們懷疑張儀,說:“張儀貧窮,品行鄙劣,一定是這個人偷去了宰相的玉璧?!庇谑牵?a href="/cd/d/dajia2512.htm">大家一起把張儀拘捕起來,拷打了幾百下。張儀始終沒有承認,只好釋放了他。他的妻子說:“唉!您要是不讀書游說,又怎么能受到這樣的屈辱呢?”張儀對他的妻子說:“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他的妻子笑著說:“舌頭還在呀。”張儀說:“這就夠了。”
蘇秦已經(jīng)說服趙王而得以與各國結締合縱相親的聯(lián)盟,但是他害怕秦國攻打各諸侯國,又考慮到?jīng)]有合適的人可以派到秦國,于是暗中派人指引張儀說:“您當初和蘇秦交情很好,現(xiàn)在蘇秦已經(jīng)當權,您為什么不去結交他,以實現(xiàn)你的愿望呢?”于是張儀前往趙國,請求會見蘇秦。蘇秦于是就告誡門下的人不許為張儀引見。不久,蘇秦才接見了他。讓他坐在堂下,賜給他奴仆侍妾吃的飯菜,還屢次責備他說:“憑您的才能,卻讓自己窮困潦倒到這樣的地步。我難道不能推薦您讓您富貴嗎?只是您不值得錄用罷了?!睆垉x投奔蘇秦,自認為都是老朋友了,不料反而被羞辱,很憤怒。又考慮到諸侯中沒有一個值得他侍奉的,只有秦國能困擾趙國,于是就到秦國去。
不久,蘇秦對他的家臣說:“張儀是天下最有才能的人,我大概比不上他呀?,F(xiàn)在,幸虧我比他先受重用,然而能夠掌握秦國權力的,只有張儀才行。但是他太貧窮,沒有機會求得引薦。我擔心他以小的利益為滿足而不能成就大的功業(yè),所以特地把他召來羞辱他,以激勵他的意志,您替我暗中侍奉他?!碧K秦向趙王稟明這件事,發(fā)送金錢、財物和車馬,暗中派人跟隨張儀,和他投宿同一客棧,漸漸地接近他,并奉送車馬金錢,凡是他需要的,都供給他,卻不說明誰給的。張儀終于有機會拜見了秦惠王。
蘇秦的家臣見任務完成了,要告辭離去。張儀說:“靠您的相助,我才得到顯貴的地位,正想報答您的恩德,為什么要離開呢?”家臣說:“我并不了解您,真正了解您的是蘇先生。蘇先生擔心秦國攻打趙國,破壞合縱聯(lián)盟。認為除了您沒有誰能掌握秦國的大權,派我暗中供您錢財,這全都是蘇先生的計謀?,F(xiàn)在,先生已被重用,請讓我回去復命吧!”張儀說:“唉呀,這些權謀都是我學習過的術業(yè),而我卻沒有察覺到,我沒有蘇先生高明??!況且我剛剛被任用,又怎么能圖謀攻打趙國呢?”張儀于是任秦國宰相。
關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高中文言文張巡傳閱答案篇一:張巡傳閱讀答案高中文言文閱讀訓練之《張巡傳》(1)令狐潮圍張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聲問不通。潮聞玄宗已幸蜀
- 宋書原文:檀道濟,少孤,居喪備禮。奉姊事兄,以和謹致稱。高祖創(chuàng)義,道濟從入京城,參高祖建武軍事,討平魯山,禽桓振以建義勛,封吳興縣五等侯。盧
- 杏花書屋記歸有光杏花書屋,余友周孺允所構讀書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巖公為御史,謫沅、湘時,嘗夢居一室,室旁杏花爛漫,諸子讀書其間,聲瑯然
- 連處士文言文翻譯連處士文言文的內容大體是怎么樣的呢,如何翻譯現(xiàn)代文?下面一起去了解一下連處士文言文翻譯吧!原文:連處士,應山人也。以一布衣終
- 自為墓志銘徐渭山陰徐渭者,少知慕古文詞,及長益力。既而有慕于道,往從長沙公究王氏宗①。謂道類禪,又去扣于禪,久之,人稍許之,然文與道終兩無得
- 子厚諱宗元,少精敏,無不通達。逮其父時,雖少年,已自成人,能取進士第,嶄然見頭角??〗芰?,議論證據(jù)今古,出入經(jīng)史百子,踔厲風發(fā),率常屈其座
- 二翁登泰山的文言文翻譯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下面是小編整理收集的二翁登泰山
- 《易傳·彖傳下·解》文言文譯文及注釋作者:佚名解,險以動,動而免乎險,解。解利西南,往得眾也。其來復吉,乃得中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天地
- 高考語文文言文《顏回好學》強化練習顏回年二十九,發(fā)盡白,蚤死??鬃涌拗畱Q,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濒敯Ч珕枺骸暗茏邮霝楹脤W?”孔子對曰:
- 蘇轍原文:①東坡先生謫居儋耳,置家羅浮之下,獨與幼子過負擔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華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無所嗜好,以圖史為園
- 北齊書原文:段韶,字孝先。少工騎射,有將領才略。高祖以武明皇后姊子,盡器愛之,常置左右,以為心腹。中興元年,從高祖拒爾朱兆,戰(zhàn)于廣阿。高祖謂
- 古鏡文言文翻譯古鏡是沈括作品,出自《夢溪筆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古鏡的文言文翻譯,歡迎大家的閱讀。原文予于譙亳得一古鏡,以手循之,
- 文言文《鄒忌諷齊王納諫》及其譯文原文:鄒忌(zōu jì)修八尺有(yoù )余,而形貌昳(yì)麗。朝(zhāo)服衣冠,窺(kuī)鏡,
- 張益州畫像記 蘇洵 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見至和元年秋,蜀人傳言,有寇至邊,邊軍夜呼,野無居人。妖
- 蘇軾《葉嘉傳》原文及翻譯導語: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范。其文章也非常優(yōu)秀,被后世所推崇。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蘇軾《葉嘉傳》原文及
- 301、任憑風浪打,穩(wěn)坐釣魚船。(中國俗語)302、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源于枚乘《上書諫吳王》)303、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淮南子
- 鴻門宴文言文原文翻譯《鴻門宴》是我國千古流傳的經(jīng)典文言文,下面是鴻門宴文言文原文翻譯,歡迎參考閱讀!鴻門宴原文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
- 蘇軾私識范仲淹慶歷①三年,軾始總角,入鄉(xiāng)校。士有自京師來者,以魯人石守道作《慶歷圣德詩》示鄉(xiāng)先生②,軾從旁竊觀,則能誦習其詞,問先生以所
- 溫子升,字鵬舉,晉大將軍嶠之后也。世居江左。子升初受學于崔靈恩、劉蘭,精勤,以夜繼晝,晝夜不倦。長乃博覽百家,文章清婉。為廣陽王淵賤客,作《
- 隋書原文:趙才,字孝才,張掖酒泉人也。才少驍武,便弓馬,性粗悍,無威儀。周世為輿正上士。高祖受禪,屢以軍功遷上儀同三司。配事晉王,及王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