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第六冊所選的文言文兩個知識點的質(zhì)疑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2-05-30 05:45:00
初中語文第六冊所選的文言文兩個知識點的質(zhì)疑
一、《陳涉世家》中“贊阝”字注音質(zhì)疑
九年制義務(wù)教材初中語文第六冊所選文言文《陳涉世家》中“攻钅至、贊阝、柘。譙⑧。皆下之。”(第200頁)該頁注釋⑧為:“〔钅至(zhì)、贊阝(zàn)、苦、柘(zhè)、譙(qiáo)〕秦時地名。……贊阝,苦,柘,在現(xiàn)在河南省。”其中,“贊阝”字注音與舊版初中語文教材不符,與《新華字典》等工具書不符,也與郭錫良,唐作蕃,何九盈等編《古代漢語》不符。
查商務(wù)印書館1992年重排本《新華字典》,第74頁注為:“贊阝cuó〔贊阝陽〕〔贊阝城〕地名,都在河南省永城縣?!痹摃贌o“贊阝”字讀“zàn”的釋條。再查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修訂本《現(xiàn)代漢語小詞典》,第89頁注為:“贊阝cuó贊阝城,村鎮(zhèn)名,在河南省永城縣西?!钡冢叮梗疙撟椋骸百澸猓ぃ罟诺孛?,在今湖北省光化縣一帶?!鄙虅?wù)印書館1983年1月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注釋與此同。由此可見,“贊阝”讀“cuó”時,應(yīng)為河南省永城縣境內(nèi)某地秦時名稱,讀“zàn”時,應(yīng)為湖北光化縣境內(nèi)某地古名。
再考之于陳勝、吳廣大澤鄉(xiāng)起義史實。大澤鄉(xiāng)在今安徽宿縣西南。起義軍所攻占的“蘄”、“钅至”、“譙”都在今安徽境內(nèi),而“贊阝”、“苦”、“柘”都在今河南省境內(nèi),“張楚”政權(quán)駐地陳在今河南省淮陽縣。陳勝、吳廣起義沒進入湖北省境內(nèi),也就沒進入湖北省光化縣之“贊阝”地。因此,《陳涉世家》中的“贊阝”確指今河南省永城縣境內(nèi)秦時贊阝地?zé)o疑,讀為“cuó”。
然后考之于郭錫良、唐作蕃、何九盈等編《古代漢語》,第173頁注釋〔22〕諸條,地名與所指地域均與史實相符,且“贊阝”注音為“cuó”(北京出版社1981年9月版)。
綜上所述,“贊阝”在《陳涉世家》中應(yīng)指河南省永城縣境內(nèi)某地秦時名稱,讀為“cuó”,九年制義務(wù)教材初中語文第六冊的注音(zàn)有誤。
二、《捕蛇者說》中“歲賦其二”釋義置疑
教材第205頁:“其始,太醫(y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①0,……”本頁注釋①0為:“〔歲賦其二〕每年征收兩條蛇?!边@是使人費解的'。
作為太醫(yī)院,每年只征收兩條蛇,即使是“其始”,也未必能滿足醫(yī)療之需,況且,該蛇有“已大風(fēng),攣蜿,瘺,療,去死肌,殺三蟲”之特效。果真每年只“征收兩條蛇”,后面的“永之人爭奔走焉”是不合情理的。那就會使許多人捉到了蛇而無銷路,也就達不到“當(dāng)其租入”的目的。既然徒勞無益,又何必冒死之威脅再去捉蛇呢?后文的蔣氏“專其利三世矣”也未必可信,因為收蛇有限,競爭必強,必會受到蛇的質(zhì)地,大小以及人際關(guān)系等因素的影響而難?!皩@钡匚?。
分析詞義,句意,須聯(lián)系上下文意。上文介紹了蛇的特殊用途,后文又談到“永之人爭奔走焉”的狀況及蔣氏“專其利三世”的情形,已自然流露出太醫(yī)收蛇并無數(shù)量限制。那么,“歲賦其二”作何理解妥貼呢?舊版教材(1987年11月顧振彪,王連云等老師編)注釋為“每年征收兩次蛇”,這是很確切的。
再考之于唐安史之亂后的政治、經(jīng)濟狀況。安史之亂,藩鎮(zhèn)割據(jù),朋黨之爭,使唐帝國政治衰落,經(jīng)濟危機四伏。德宗建中元年,開始實行兩稅法,賦稅的征收分夏、秋兩次進行。作者生活的時代(773——819)正是德宗至穆宗時代。既然征收永州“異蛇”可“當(dāng)其租入”,那么與兩稅法相類似,一年征收兩次蛇,也就自然合于情理與實際了。
此外,從藥理的角度看,季節(jié)不同,蛇質(zhì)也或許有差異,制作程序,藥效也許會有所不同,因而,一年征收兩次蛇,也會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此,“歲賦其二”釋義應(yīng)為“一年征收兩次蛇”。與之相適應(yīng),后文“蓋一年之犯死者二焉”的“二”也應(yīng)理解為“兩個季節(jié),時期”或“兩段時間”而并非僅只“兩次”,只不過與鄉(xiāng)鄰“旦旦有是”相比,以顯示冒死亡威脅少一點而已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南史原文:沈慶之,字弘先,吳興武康人也。兄敞之,為趙倫之征虜參軍。慶之少有志力。孫恩之亂也,遣人寇武康,慶之未冠,隨鄉(xiāng)族擊之,由是以勇聞。荒
- 世說新語原文: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
-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①之之謂義,由是而之②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兇有吉。老子之小仁
- 《金石錄》后序李清照《金石錄》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凡見于金石刻者二千卷。余建中辛巳,始?xì)w趙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學(xué)作學(xué)生。每朔望謁告出,質(zhì)衣
- 王安石原文:以賢治不肖,以貴治賤,古之道也。所謂貴者,何也?公御、大夫是也。所謂賤者,何也?士、庶人是也。同是人也,或為公卿,或為士,何也?
- 清史稿原文:金順,字和甫,伊爾根覺羅氏,滿洲鑲藍旗人,世居吉林。少孤貧,事繼母孝。初,從征山東,授驍騎校。嗣從多隆阿援湖北,復(fù)黃梅,賜號圖爾
- 《孔雀東南飛 》原文及翻譯《孔雀東南飛》是一曲基于事實而形于吟詠的悲歌,下面小編整理了《孔雀東南飛 》原文及翻譯,歡迎閱讀!孔雀東南飛兩漢:
- 教子王大司馬①母魏夫人,性甚嚴(yán)正;王在湓城②時,為三千人將,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猶捶撻之,故能成其勛業(yè).梁元帝③時有一學(xué)士④,聰敏有才,為父
- 報劉一丈書的文言文及譯文〔明〕宗臣數(shù)千里外,得長者時賜一書以慰長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饋遺,則不才益將何以報焉?書中情意甚殷,即長者之不忘
- 新唐書原文:馬周字賓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窶(jù,家貧)狹。嗜學(xué),善《詩》《春秋》。資曠邁,鄉(xiāng)人以無細(xì)謹(jǐn),薄之。武德中,補州助教,不治物
- 錄鬼簿序鐘嗣成①賢愚壽夭,死生禍福之理,固兼乎氣數(shù)而言,圣賢未嘗不論也。蓋陰陽之屈伸,即人鬼之生死,人而知夫生死之道,順受其正,又豈有巖墻①
- 老子原文: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yuǎn)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
- 杜牧《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gòu)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
- 《贈黎安二生序 》文言文閱讀贈黎安二生序 (宋)曾鞏趙郡蘇軾,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書至京師遺予,稱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攜其文數(shù)十萬
- 呂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端少敏悟好學(xué)。歷國子主簿、太仆寺丞、秘書郎、直弘文館,換著作佐郎、直史館。為政清簡,遠(yuǎn)人便之。會秦王廷美尹京,召拜
- 《四十二章經(jīng)第十八章》文言文《四十二章經(jīng)?第十八章》作者:佚名佛言: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yuǎn)乎!言語道斷
- 語法分析在文言文中的運用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華,文言文閱讀是高中語文學(xué)習(x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說它重要,不僅是因為文言文閱讀在高考試卷中占
- 中考語文文言文案例十三:日光辨?zhèn)?《折獄龜鑒》唐垂拱?①年,羅織?②事起,湖州佐史?③江琛取刺史裴光書,割取其字,輳?④合 成文,以為與徐敬
- 文言文常用實詞備考知識1、顧①《說文》“還視也”?!邦櫋鞭D(zhuǎn)過頭來向后看。(回顧;回頭看。)②探望,拜訪。③顧念。引申:關(guān)心,照顧。④副詞,表
- 歸有光原文:杏花書屋,余友周孺允所構(gòu)讀書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巖公為御史,謫沅、湘時,嘗夢居一室,室旁杏花爛漫,諸子讀書其間,聲瑯然出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