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奇遇》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2-05-23 15:52:56
張良奇遇
良嘗閑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yè)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fù)還,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會。"
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fù)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復(fù)早來。"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dāng)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后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榖城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fù)見。
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xí)誦讀之。
【閱讀訓(xùn)練】
一、解釋句中加粗的詞。
1.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2.父去里所
3.為其老,強忍 4.良業(yè)為取履
二、下列加點的詞語注音或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有一老父,衣褐(hè,粗布短衣)
B.孺子(rúzǐ,孩子,年輕人)
C.強忍(qiáng,勉強)
D.長跪履之(lǚ鞋子。這里作動詞用,替老人穿鞋)
三、下列加點的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有一老父,衣褐(名詞作動詞用,穿)
B.良嘗閑從容步游下邳圯上(名詞作狀語,修飾"游")
C.良殊大驚,隨目之(名詞作動詞用,看)
D.良因怪之,跪曰:"諾。"(名詞作動詞用,怪異)
四、翻譯下列句子。
父去里所,復(fù)還,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與我會此。"
五、下列對文意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A.黃石老人走到張良跟前時,鞋子掉到了橋下。老人是故意這樣做的。
B.老人把鞋子掉下橋去,又要張良下去取回來。張良認為這是在戲弄他,很生氣,幾乎要動手打老人。
C.張良因為看到老人年紀大,只好強忍著走下橋去取鞋。
D.為了得到那本《太公兵法》,張良按照老人的話,一連三天早早地來見老人,而且一天比一天來得早,以此來表示白己的誠心。
參考答案
一、1.處所,這里指張良身邊。2.表示大概的數(shù)目。3.因為4.替(老人)
二、C
三、D
四、老人走了一里路左右,又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年輕人可以教育!五天后早晨,跟我在這里再見面。"
五、D
參考譯文
張良曾經(jīng)信步閑逛到了下邱的一座橋上,(這時)有一位穿粗布短衣的老人,走到張良身邊,故意讓自己的鞋子掉到橋下,回過頭來對張良說:"小家伙!到橋下把我的鞋子撿來!"張良一楞,真想揍他,又想想他是老人,(就)竭力忍住(氣),到橋下把鞋子撿來。老人(對張良)說:"替我穿上鞋!"張良(想,既然)已經(jīng)替(他)撿了鞋子,(就替他穿上吧),于是兩膝踞地替他穿鞋子。老人伸出腳(讓張良)穿(鞋子),(鞋子穿好后,老人)笑著走了。張良感到非常奇怪,就望著他走。老人走了一里路光景,又折回來,(對張良)說:"小家伙(還是)可以教育的!五天后天亮?xí)r,和我在這里會面!"張良(更)感到他很怪,(就)跪著回答道:"好的。"
五天后,天一亮,張良去(橋上赴約)。老人已經(jīng)先到了,氣呼呼地(對張良)說:"跟老人約會,(竟然)后到,什么道理?"(轉(zhuǎn)身就)走,(邊走邊)說:"五天后早點來會面:"
五天后,雞鳴時分,張良去(赴約)。老人又先到了,又氣呼呼地(對張良)說:"(還是)后到,什么道理?"(轉(zhuǎn)身就)走,(邊走邊)說:"五天后再早一點來會面!"
五天后,還不到夜半,張良(就)去(赴約)。過了一會,老人也來了,很高興地(對張良)說:"應(yīng)當(dāng)這樣。"(接著,)拿出一卷竹簡編成的書,說:"好好讀這卷書就可以做帝王之師了,今后十年,你的事業(yè)興盛。十三年你在濟北見到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說完)就走了,沒有說別的話。(張良)沒有再見到(老人)。
天亮后,(張良)看看他送的那卷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感到這件事實在怪,(從此)經(jīng)常誦讀、研究這卷兵書。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孟嘗君傳》文言文知識點一、原文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
- 原文:木之生,或孽而殤①,或拱②而夭;幸而至于任為棟梁,則伐;不幸而為風(fēng)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則為人之所材,而有斧
- 宋史原文:楊巨源字子淵,其先成都人。巨源倜儻有大志,善騎射,涉獵諸子百家之書。應(yīng)進士不中,武舉又不中。劉光祖見而異之,薦之總領(lǐng)錢糧陳曄,以右
- 新五代史原文:范延光,字子瑰,臨漳人也。唐明宗①為節(jié)度使,置延光麾下,而未之奇也。明宗破鄆州,梁②兵方扼楊劉,其先鋒將康延孝陰送款于明宗。明
- 王拱辰,字君貺,開封咸平人。原名拱壽,年十九,舉進士第一,仁宗賜以今名。通判懷州,入直集賢院,歷鹽鐵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誥。慶歷
- 呂氏春秋66 師曠論鐘調(diào) 《呂氏春秋》原文:晉平公鑄為大鐘①,使工聽之②,皆以為調(diào)矣③。師曠曰④∶“不調(diào),請更鑄之⑤?!?/div>孟子原文:“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中考語文文言文古今異義詞語1、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今義:無出路的境地。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三國志原文:宗預(yù)字德艷,南陽安眾人也。建安中,隨張飛入蜀。建興初,丞相亮以為主簿,遷參軍右中郎將。及亮卒,吳慮魏或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萬人,嚴嵩,字惟中,分宜人。舉弘治十八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移疾歸,讀書鈐山十年,為詩古文辭,頗著清譽。還朝,久之進侍講,署南京翰林院事。召為雜說四[唐]韓愈 【題解】本文原題四則,這是第四則。所謂雜說,是一種文藝性較強的議論文,近似于現(xiàn)代的雜感舊唐書原文:元稹,字微之,河南人。后魏昭成皇帝,稹十代祖也。父寬,比部郎中、舒王府長史。稹八歲喪父,其母鄭夫人,賢明婦人也。家貧,為稹自授書初中文言文問句的固定句型分享 文言文句型是一個難點,今天小編整理了關(guān)于初中文言文問句的固定句型,一起看看吧!一、表示猛如虎,本塞外降人,家榆林,積功至游擊。崇禎五年,擊邢紅狼于高平,解其圍。明年敗賊壽陽黑山,覆姬關(guān)鎖軍。已,從曹文詔追賊西偃、碧霞村,斬混世文言文《晉公主營》閱讀練習(xí)題及參考答案文言文閱讀。祥符①中禁②火,時丁晉公主營復(fù)宮室,患取土遠,公乃令鑿?fù)ㄡ棰廴⊥?,不日皆成巨塹。乃決汴水④初一文言文常識總結(jié)初一文言文知識總結(jié)一、通假字:強通“僵”,僵硬的意思。女通“汝”,你。是知也通“智”,聰明、智慧。日扳仲永:通“攀”,牽,宜興義牛義牛者,宜興銅棺山農(nóng)人吳孝先家水牛也。力而有德,日耕田二畝,雖饑甚,不食田中苗。吳寶之,令其十三歲子希年牧之。一日,希年牧牛,跨牛背真畫師文言文翻譯莊子在《外篇·田子方》中,塑造了一個真畫師的形象:“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筆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然不《百家姓·汲》文言文歷史來源歷史來源出自姬姓。以邑名為氏。春秋時魏宣公太子曾居于汲邑(在今河南省衛(wèi)輝市)時稱太子汲。其支孫遂以"汲吾之讀書生涯 文言文欣賞本人嗜讀書,當(dāng)世無匹。愛之如癡,;似癲;成魔。猶記初中之時,號曰:“書呆子”,自以為不甚難確,遂釋書卷逐鹿江湖,不料
評論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