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楷書《葉有道碑》
作者:李邕 書體:楷書 2017-02-12 11:43:07
李邕《葉有道碑》明翻刻本 每半開22.5×11cm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自署立於唐開元五年(七一七)三月八日。行書,原石已佚,有明翻刻本傳世。剪裱拓本,每半開22.5×11厘米。北京圖書館(今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是碑全稱《唐故葉有道先生神道碑并序》,亦稱《葉國重碑》。有道先生為道士葉法善之祖。據(jù)《處州府志》載:“玄宗時,李邕為處州刺史。邕以詞翰名世,法善求邕為其祖有道先生國重作碑,邕從之。文成,并請書,弗許。夕夢法善之請?jiān)唬骸蛉栊畚?,只賁泉壤,敢再求書?!呦捕鵀闀淳?,至丁字下數(shù)點(diǎn)而止。法善刻畢,持墨本往謝,邕驚曰:‘好以為夢,乃真邪,’”故是碑又稱《追魂碑》,《丁丁碑》。但斯文所載純系齊東野語,不足為據(jù)。
是碑原石,據(jù)王昶《金石萃編》卷七一引屠隆《考槃餘事》載:石原在山東金鄉(xiāng)縣,宋紹興十四年(一一四四)為雷所擊。又清梁同 書云:原碑於元至大四年佚。后明嘉靖間(一五二二~一五六六)重刻於浙江松陽(今浙江遂昌)。是碑原拓本今已不傳,故書撰年月 已無從查考。重刻本題稱:“括州刺史李邕文 并書,開元五年(七一七)二月八日。”按李 邕開元二年(七一四)由戶部郎中貶為括州司 馬,而為括州刺史,時在開元二十三年(《新 唐書》本傳)。所署官銜及年月與史實(shí)不合, 恐系重刻時致誤。又歐陽棐《集古錄目》、陳 思《寶刻叢編》俱作:“松陽令李邕撰并 書”。李邕初貶松陽令,其或撰書於赴任途 中。是石何時移刻括州,無考?;蛑^重刻本系 明人仿李邕《李思訓(xùn)》偽造,見張彥生《善本碑帖錄》。觀其書法甚劣,文亦荒謬,張氏之 說有一定道理。蔡襄所謂:“李書當(dāng)以《葉有道碑》為最佳”,所見當(dāng)為北宋前舊本。 傳世又有楷書本,同稱邕書,刻在行書本后,蓋純屬偽託。 (呂金柱)
釋文附后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回復(fù):李邕書法,可方便查詢。


李邕書法欣賞:
- 李邕楷書《靈巖寺碑頌并序》墨拓
- 李邕行書《靈巖寺碑》清拓本
- 李邕《云麾將軍碑》
- 李邕行書《晴熱帖》墨拓
- 李邕楷書《端州石室記》
- 李邕行楷《麓山寺碑》
- 李邕行書《婆羅樹碑記》
- 李邕行書《法華寺碑》
- 李邕行書《奉別帖》墨拓
- 李邕行書《久別帖》
猜你喜歡:
- 《心經(jīng)》(全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一部偉大的佛教經(jīng)典,全文僅260字,卻囊括了600卷《般若波羅蜜經(jīng)》的精華核心,是古今未來一切菩薩成
- 柳公權(quán)《嘗瓜帖》,行草,此書法作品筆畫圓潤自然而不失精準(zhǔn)?!踞屛摹浚鹤σ活w,時新,第一割而嘗之,味又甘好,以表汝之孝也
- 《十五日帖》 傳為張芝之作,或是唐代書法家張旭的作品,是一帖難得的草書墨跡。
- 他叫裴休,比唐朝最后一位大書法家柳公權(quán)小13歲。他們曾經(jīng)聯(lián)手留下一塊書法刻碑。此碑立于唐大中九年(八五五)十月,由裴休撰文并書寫,柳公權(quán)篆額
- 行草——青釉褐彩“一別行千里”詩文壺(局部) 高25.1厘米 口徑11.1厘米 底徑13.3厘米 湖南省博物館藏 五言詩
- 《王居士磚塔銘》也叫《王公磚塔銘》唐顯慶三年(658)十月月二十六日入窆,明萬歷年間出土。上官靈芝撰,敬客正書。此碑以秀雅見稱于明清諸論書家
- 1999年,西安碑林博物館在長安區(qū)細(xì)柳鄉(xiāng)征得,現(xiàn)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志石方形,長、寬均為49厘米,志題“唐故符寶郎王府君墓志并序”。志蓋長、
- 柳公權(quán)《劉沔神道碑》 楷書 大中2年(848) 12月全稱:“唐故光祿大夫守太子太傅致仕上柱國彭城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贈司徒劉公神
- 彥修《草書帖》高124cm 寬56cm 西安碑林博物館藏原石豎方形,兩面分三截刻。草書內(nèi)容為《寄邊衣詩》和《入洛詩》,碑陰下段一并摹刻有
- 【釋文】世南從去月廿七八,率一兩日行,左腳更痛,遂不朝會。至今未好,亦得時向本省,猶不入內(nèi)。冀少日望可自力。脫降訪問,愿為奉答。虞世南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