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云麾將軍碑》
作者:李邕 書體:行書 2016-02-23 12:35:00
標簽:李邕,云麾將軍碑
《云麾將軍碑》全稱《唐故云麾將軍右武衛(wèi)大將軍贈秦州都督彭國公謚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亦稱《李思訓碑》,碑文記載李思訓系出唐代宗室,并及一生功名仕宦重要事,李邕撰文書碑。立於唐代右武衛(wèi)大將軍李思訓(653-718)墓道,在今陜西蒲城橋陵。碑建於何年迄未獲得定論,然可知在唐玄宗開元八年(720)以後?!督鹗途帯份d:碑高一丈一尺三寸六分,寬四尺八寸五分。字共三十行,滿行七十字。碑石下半段文字殘缺已甚。
李邕以文才著稱於世,尤其長於撰寫碑志。此碑用行書寫成,可謂碑之變格,書法瘦勁,凜然有勢,結字取勢縱長,奇宕流暢,其頓挫起伏奕奕動人,顧盼有神,歷來與《麓山寺碑》同被人推崇。 明楊慎在《楊升庵集》中云:“李北海書《云麾將軍碑》為其第一?!?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若唐碑則懷仁所集之《圣教序》,不復論。外此可學,猶有三碑:李北海之《云麾將軍》,寓奇變于規(guī)矩之中;顏平原之《裴將軍》,藏分法于奮斫之內;《令狐夫人墓志》,使轉頓挫,毫芒皆見,可為學行書石本佳碑,以筆法有入處也?!?div id="mhrxdbf" class="pagelist">
1
2 3 4 5 下一頁 關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回復:李邕書法,可方便查詢。


李邕書法欣賞:
- 李邕行書《李思訓碑》拓本
- 李邕行書《奉別帖》墨拓
- 李邕行楷《麓山寺碑》
- 李邕行書《婆羅樹碑記》
- 李邕楷書《葉有道碑》
- 李邕行書《靈巖寺碑》清拓本
- 李邕行書《晴熱帖》墨拓
- 李邕行書《法華寺碑》
- 李邕行書《久別帖》
- 李邕楷書《盧正道碑》墨拓
猜你喜歡:
- 虞世南《積時帖》拓本 草書 (選自明《馀清齋法帖》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積時帖》刻入《大觀帖》、《
- 【釋文】張翰字季鷹,吳郡人。有清才,善屬文,而縱任不拘,時人號之爲江東步兵。後謂同郡顧榮曰:天下紛紜,禍難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
- 唐高宗《李勣碑》,全稱《贈太尉英貞武公李勣碑》,鐫于儀鳳二年(677年)在陜西醴泉縣,為昭陵陪葬碑之一。高宗(李治)撰并
- 褚遂良《臨王獻之飛鳥帖》正書二十一行,紙本楷書,麻紙本,22×47.4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后有元柯九思、王守誠二跋,《石渠寶
- 柳公權《辱問帖》 行書 【釋文】:辱問卻送及碑本兼虛獎逾涯但深反側因見趙張如虛獎之說為緣飾也幸甚不具公權呈 
- 選自《契蘭堂帖》黃帝陰符經(jīng)。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盡矣。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萬物生乎身。天
- 安徽蕪湖十二中學校園的《謙卦碑》,是李陽冰在任當涂縣令期間,應友人之請所書而刻于石的。此碑為篆書,氣勢犀利,風骨遒勁,筆法雄
- 《小字陰符經(jīng)》,刻本,褚遂良書。褚遂良曾三次書寫《陰符經(jīng)》。貞觀六年(公元632年),奉敕書寫《陰符經(jīng)》五十卷,草書,自題為:“起居郎臣
- 九成宮醴泉銘(醴音lǐ, 醴泉意甜美的泉水)是唐代碑刻,公元632年鐫立于麟游(今陜西寶雞麟游縣)?,F(xiàn)位于麟游縣杜水之陽九成宮遺址,建有碑亭
- 《隋龍藏寺碑》講述了龍藏寺碑,隋開皇六年(公元五八六年)恒州刺史王孝零為勸造龍藏寺所立。原碑現(xiàn)在河北正定龍興寺內。此碑未著書寫人姓名,其書體
評論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