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原文及翻譯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3-06-13 20:56:0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智者利仁?!?nbsp;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長久處於貧困,也不可以長久處於安逸。有仁德的人安於仁道不論環(huán)境好壞都能行仁,有智慧的人,知道行仁有利也能夠?qū)嵭腥实?。?nbsp;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孔子說:「只有仁人,才能夠公證地喜愛應(yīng)當(dāng)喜愛的人,才能夠公證地厭惡應(yīng)當(dāng)厭惡的人」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閑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nbsp;
孔子說:「富有顯貴,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如果不能用正確的方法獲得它,君子是不會接受。貧窮卑賤,是人人都厭惡的。如果不能從正確途徑擺脫它,君子是不會逃避的。君子離開了仁道,又怎稱得上是君子?君子即使在極短的時間之間也不會違背仁道,匆忙的時侯都是一樣,困頓的時侯都是一樣緊守仁道。」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說:「有知慧的人不會困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有勇氣的人不會畏懼?!?nbsp;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問怎樣才能做到仁,孔子說:「對自己有節(jié)制言行合乎禮法便是仁了。一旦能克制私欲合乎禮法,天下人都會贊揚(yáng)你是君子仁人了。達(dá)成仁德是全靠自己的,又怎能靠別人呢!」
顏淵曰:「請問其目?!?nbsp;
顏淵問:「請問實行仁德的細(xì)目是怎樣的?!?nbsp;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nbsp;
孔子說:「不合禮法的不看,不合禮法的不聽,不合禮法的不說,不合禮法的不做?!?nbsp;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明,但一定遵照這番話實行的!」
樊遲問仁。
樊達(dá)問怎樣才算是仁。
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nbsp;
孔子說:「起居生活恭謹(jǐn)莊重,做事認(rèn)真,與人交往忠心真誠,即使去到文化落后的地方,這些原則都不可離棄。」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孔子說:「有大志的人和有仁德的人,不會因為保存性命而損害仁道,只會犧牲性命來成就仁道?!?nbsp;
論君子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xué)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nbsp;
孔子說:「君子的態(tài)度不莊重就沒有威儀,所學(xué)便不會穩(wěn)固;做人處事以忠信為本,不會和那些不講究忠信的人做朋友;自己有了過錯一定會勇於改過。」
子貢問君子。
子貢問怎樣才算是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nbsp;
孔子說:「先把自己想說的實行了,然后才說出來?!?nbsp;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孔子說:「君子只知道道義,小人心中只知道利益?!?nbsp;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nbsp;
孔子說:「君子心境坦白舒泰光明磊落,小人則經(jīng)常憂慮不安?!?nbsp;
司馬牛問君子。
司馬牛問怎樣才算是君子。
子曰:「君子不憂不懼?!?nbsp;
孔子說:「不憂慮不害怕便是君子。」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
司馬牛說:「不憂慮不害怕,便是君子了嗎?」
子曰:「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孔子說:「自我反省,無愧於心,又有甚麼值得擔(dān)憂懼怕呢!」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nbsp;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成全別人的壞事;小人則相反。」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nbsp;
孔子說:「君子會為自己所說的超過自己所能做的而感到羞愧?!?nbsp;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以。君子哉!」
孔子說:「君子把道義作為行事的跟本原則,按照禮法去實行,用謙遜的言語來表現(xiàn),用誠信的態(tài)度去完成事情。這是真正君子了?!?nbsp;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孔子說:「君子只擔(dān)心自己沒有能力,不會擔(dān)心別人不賞識自己?!?nbsp;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nbsp;
孔子說:「君子甚麼事都依靠自己,小人甚麼事都責(zé)求別人?!?nbsp;
【注 釋】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不仁的人,不可以長久處身於貧困的境地,否則就會為非作歹,也不可以長久處身於安樂的境地,否則就會驕奢淫逸。約,貧。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有仁德的人安於仁道,不論環(huán)境好壞,都能行仁。有知慧的人知道仁的好處,也能行仁。知,通智。
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只有仁者,才能夠公正地喜愛應(yīng)當(dāng)喜愛的人,才能夠公正地厭惡應(yīng)當(dāng)厭惡的人。好,喜愛。音耗。惡,厭惡。音「烏去聲」。
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不用正當(dāng)?shù)姆椒ǘ@得富貴,君子是不會接受的。之,它,指富貴。處,接受。這句說君子不會茍得富貴而害仁。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能從正當(dāng)?shù)耐緩綋竺撠氋v,君子也不會逃避的。之,指貧賤。去,逃避。音許。這句說君子能安於貧賤,不會勉強(qiáng)去擉脫貧賤而害仁。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離開了仁道,又怎麼稱得上是君子呢?惡乎,怎麼。
無終食之閑違仁——連一頓飯這麼短暫的時間,也不違背仁道。終食,一頓飯。閑,與「間」同。
造次必於是——匆忙急促的時侯,一定緊守仁道。造次,匆忙,急促。必於是,必存心於此,即一定緊守仁道的意思。
顛沛——本義是跌倒。引申為潦倒,困頓。
知者不感——有知慧的人,對事物理解透徹,不會困惑迷亂。
仁者不憂——有仁德的人,能克制私欲,樂天知命,沒有憂愁苦惱。
勇者不懼——有勇氣的人,果斷勇敢,不會驚惶恐懼。
顏淵——(前五二一——前四九0),名回,字子淵,春秋時魯國人。孔子弟子,被后世尊為「復(fù)圣」。
克己復(fù)禮——克制自己的私欲,使一切言行都合乎禮法。復(fù)禮,返於禮,即合於禮。
一日——一旦,有朝一日。
天下歸仁——天下的人都贊揚(yáng)你能夠合於仁德。歸仁,稱仁,稱揚(yáng)合於仁德。
目——條目,細(xì)目。
不敏——遲鈍,不聰明。這是自謙的說法。
事斯語——依照這話去實踐。事,奉行。斯,此,指上文提到的「非禮勿視」等項。
樊遲——(前五五一——前?),名須,字子遲,春秋時魯國人。是孔子學(xué)生。
居處恭——生活恭謹(jǐn)莊重。居處,持身之道,指生活上起居動靜等的表現(xiàn)。
執(zhí)事敬——做事嚴(yán)肅認(rèn)真。
與人忠——和人交往忠誠。
之夷狄——到文化落后的夷狄地方。之,到,作動詞用。夷狄,原稱未開化的民族,這里指文化落后的夷狄之邦。
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不會為保全性命而損害仁道,只會犧牲性命來成就仁道。
不重則不威——不莊重就沒有威儀。
主忠信——(做人處事)以盡忠和守信為主。忠,是竭誠盡心。信,是言行一致。
無友不如己者——不結(jié)交不像自己一般(講究忠信)的人為朋友。無,通毋,禁止之詞。友,作動詞用,結(jié)交朋友。
過則勿憚改——有了過錯,就不要害怕去改正。憚,害怕。音但。
子貢——(前五二0——前?),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春秋時衛(wèi)(今河南省淇縣)人??鬃拥膶W(xué)生,以口才佳而出名。
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先把自己想說的實行了,然后才說出來。從,跟從,接著說出的意思。之,指實行了的事。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心中只知道道義,小人心中只知道利益。喻,知道。
坦蕩蕩——形容心境寬廣舒泰。坦,平。蕩蕩,寬廣的樣子。君子依理行事,故心境寬廣舒泰。
長戚戚——經(jīng)常憂慮不安。小人被名利所困,患得患失,自然憂慮多多。
司馬牛——名耕,字子牛,春秋時宋人。是孔子學(xué)生。
內(nèi)省不疚——自我反省,無愧於心。疚,愧。
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成全別人的好事,不成全別人的壞事。
反是——與這些相反。是,此,這些。意思是小人不成人之美,成人之惡。
恥其言而過其行——所說的話超過自己所能做的,便覺恥辱。,恥作動詞用,怠到羞愧的意思。而,無義,作用在舒緩語氣。過,超過。
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把道義作為行事的根本,按照禮法去實行,用謙遜的言語來表現(xiàn),用誠信的態(tài)度去完成。孫,同遜,謙遜的意思。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只擔(dān)心自己沒有本領(lǐng),不擔(dān)心別人不賞識自己。病,憂慮,擔(dān)心。不己知,不知道自己。病,憂慮,擔(dān)心。不己知,不知道自己,不賞識自己。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甚麼事都責(zé)求自己,小人甚麼事都責(zé)求別人。,求責(zé),求責(zé)備追究。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梁書原文:劉孺,字孝稚,彭城安上里人也。祖勔,宋司空忠昭公。父悛,齊太常敬子。孺幼聰敏,七歲能屬文。年十四,居父喪,毀瘠骨立,宗黨咸異之。服
- 原文:予觀弈于友人所。一客數(shù)敗,嗤其失算,輒欲易置之,以為不逮己也。頃之,客請與予對局,予頗易之。甫下數(shù)子,客已得先手。局將半,予思益苦,而
- 北史原文:裴俠字嵩和,河?xùn)|解人也。年七歲,猶不能言,后于洛城見群烏蔽天從西來,舉手指之而言,遂志識聰慧,有異常童。年十三,遭父憂,哀毀有若成
- 屈而不信文言文翻譯屈而不信這則故事中,孟子用一則小事件,寥寥數(shù)語,就生動又略帶嘲諷地批評了那些“心不若人,則不知惡”的人。屈而不信的文言文翻
- 寧波初中文言文重要語句翻譯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tài)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以為凡是這個州的山有奇異形態(tài)的,都為我所擁有、欣賞了,但未曾
- 趙廣拒畫趙廣,合肥人,本李伯時家小史②。伯時作畫,每使侍左右③,久之遂善畫④,尤工作馬⑤,幾能亂真⑥。建炎中陷賊⑦。賊聞其善畫,使圖所擄婦人
- 費(fèi)宮人,年十六,未詳其何地人。德容莊麗。懷宗語周后,命侍公主;主絕憐之。宮人見上憂流寇昌熾,未嘗不竊抱杞人憂也 。王承恩者,懷宗之近侍也,宮
- 姚鼐原文:君諱九皋,字絮非,建昌府新城魯氏也。大父諱寧,康熙庚午科舉人,為內(nèi)閣中書,考諱淮,歲貢生,為廬陵縣學(xué)訓(xùn)導(dǎo)。 君為人敦行誼
- 八年級上冊課內(nèi)文言文能力測試內(nèi)容預(yù)覽:(一)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 小云山記(清)王夫之①湘西之山,自大云并湘以東,其復(fù)數(shù)十。大云之山至東,其陵乘①十?dāng)?shù),因而曼衍②,以至于蒸水湘水之交。登小云,曼衍盡見,為方
- 韓愈《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原文及翻譯導(dǎo)語:韓愈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wù)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后人很有指導(dǎo)
- 襄王不許請隧文言文翻譯《襄王不許請隧》出自《國語·周語中》,收錄《古文觀止》周文 第三卷。講述的是 晉文公使周襄王在郟邑恢復(fù)王位,襄王拿塊土
- 袁宗道原文:天乎,天乎!何乃遽以吾外大母逝耶!悲哉!不肖宗道,稚年喪母,外大母每見不肖,輒淚涔涔下,且泣且拊曰:“兒饑否?將無寒乎?”輒取衣
- 與薛壽魚書① 【清】袁牧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②孫必欲推而納之于必朽之處,此吾
- 扈蒙,字日用,幽州安次人。曾祖洋,涿州別駕。祖智周,盧龍軍節(jié)度推官。父曾,內(nèi)園使。蒙少能文,晉天福中,舉進(jìn)士,入漢為鄠縣主簿。趙思綰叛,遣郭
- 《史記世家第二十七》文言文閱讀及答案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題。孝景三年,吳楚反。亞夫以中尉為太尉,東擊吳楚。因自請上曰:“楚兵剽輕,難
- 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復(fù)習(xí)文言實詞的`理解實詞理解:分析字形,辨明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后詞。用成語比較推導(dǎo)詞義。聯(lián)系
- 楊善的文言文閱讀題目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題。楊善會,字敬仁,弘農(nóng)華陰人也。父初,官至毗陵太守。善會大業(yè)中為鄃令,以清正聞。俄而山東
- 中考文言文試題附答案閱讀下面兩篇短文,完成7~10題。(18分)樂羊子妻河南樂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嘗行路,得遺金一餅,還以與妻。
- 文言文翻譯妙招《語文課程標(biāo)準(zhǔn)》中,要求初中生能“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而在各類考試時,這“理解基本內(nèi)容”常常以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