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知識點詞類活用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2-08-29 07:45:23
初中文言文知識點詞類活用
(1)名詞活用為動詞
名詞活用為動詞,一般情況下是兩個名詞連用,必有一個名詞作動詞;副詞后面直接帶名詞,名詞就活用為動詞?;钣煤蟮囊饬x仍和這個名詞的意義密切相關(guān),只是動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為名詞,洞穴,轉(zhuǎn)化為動詞"打洞"之義。
(2)一般名詞作狀語
①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如"途中兩狼,綴行甚遠"(《狼》)中的"途",原意為道路,這里作狀語,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動作行為的依據(jù)、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斬"(《陳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這里作狀語,修飾動詞"斬",表示行為的依據(jù),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為的身份或?qū)Υ姆绞?。?quot;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項羽本紀(jì)》)中的"兄",本為名詞,轉(zhuǎn)化為狀語,是"用對待兄長的禮節(jié)"的意思。
④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或狀態(tài)。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詞"狗",在這兒作狀語,意思是"像狗一樣"。
(3)方位名詞作狀語
方位名詞直接作狀語,這種語法現(xiàn)象在古漢語中很多,往往用來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或表示動作的趨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記》)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來修飾"望",限制其方向。
(4)時間名詞作狀語
時間名詞用于動詞前作狀語,表示行為變化的時間。如"朝而往,暮而歸"(《醉翁亭記》)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時間名詞作狀語。它們往往用"而"或"以"同動詞相連接。
(5)動詞活用為名詞
動詞出現(xiàn)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表示與這個動作行為有關(guān)的人或事,這時它就活用作名詞。如"吾射不亦精乎"(《賣油翁》)中的"射",本是動詞"射箭",這里轉(zhuǎn)化為名詞"射箭的本領(lǐng)"。
(6)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在句子中,形容詞如果處于主語或賓語的位置,具有明顯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義,形容詞就轉(zhuǎn)化為名詞。如"無鮮肥滋味之享"(《送東陽馬生序》)中的"鮮肥",就是形容詞轉(zhuǎn)化為名詞,作"新鮮肥美的東西"講。
(7)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形容詞后面帶了賓語,形容詞就轉(zhuǎn)化為動詞。如"天下苦秦久矣"(《陳涉世家》)中的"苦",因帶賓語"秦",意為"(對秦王朝的can6*暴統(tǒng)治)感到苦惱"。
(8)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認為(以為)……怎么樣"的意思。
①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的意動用法,是把它后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中的"賓客",本為名詞,"賓客其父"為動賓結(jié)構(gòu),"賓客"就活用作動詞,意思是"以其父為賓客"。
②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形容詞的意動,是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如"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中的"異"為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異之"就是"以之為異","認為這事奇怪"。
(9)使動用法
所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怎么樣"的'意思。使動用法中的謂語動詞,有的是由名詞、形容詞活用來的,活用之后,它們所表示的語法意義也有所改變。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和它的賓語在一起,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產(chǎn)生這個動詞表示的動作行為。如"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的"餓"是動詞,因后面帶賓語"其體膚",就活用為使動,"使體膚經(jīng)受饑餓"。
②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帶上賓語,假使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那么形容詞活用為使動動詞。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記》)中的"寒",本是形容詞"寒冷",因其后帶賓語"骨",意為"使骨寒",成為使動。
③名詞的使動用法。名詞帶賓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變成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棟"(《黃生借書說》)中的"汗"本是名詞"汗水",因其后帶賓語"牛",意為"使牛出汗",成為使動。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高中文言文翻譯高中是我們接觸文言文最多的年級,那么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高中文言文翻譯,供大家閱讀參考。蘭亭集序 / 蘭亭序文言文魏晉:王羲
- 文言文閱讀之刑賞忠厚之至論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際,何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有一善,從而賞之,又從而詠歌
- 張洽字元德文言文翻譯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chǔ)經(jīng)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jù)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jīng)有了加工。以下是小編搜索整理的張洽字元德的文
- 蔡天祐,字成之,睢州人。登弘治十八年進士改庶吉士授吏科給事中出為福建僉事歷山東副使分巡遼陽歲歉活饑民萬余辟濱海圩田數(shù)萬頃,民名之曰“蔡公田”
- 自知而搔文言文翻譯注釋及啟示1、文言文人有背癢者,令(1)其子搔之,三搔而弗(2)中。令其妻索之,五索而亦弗中!其人曰:“妻子乃知(3)我者
- 戰(zhàn)國策原文:燕太子丹質(zhì)于秦,亡歸。見秦且滅六國,兵以臨易水,恐其禍至,太子丹患之,謂其太傅武曰:“燕、秦不兩立,愿太傅幸而圖之!”太傅曰:“
- 李乂,字尚真,趙州房子人。少孤。年十二,工屬文,與兄尚一、尚貞俱以文章見稱。中書令薛元超曰:“是子且有海內(nèi)名。”第進士、茂才異等,累調(diào)萬年尉
- 經(jīng)典文言文語句不及黃泉不相見,任爾人間飛百年。奈何橋畔輪回轉(zhuǎn),定攜素手至桑田。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
- 《鷸蚌相爭》的文言文翻譯《鷸蚌相爭》選自《戰(zhàn)國策·燕策》。記載辯士蘇代借用民間流傳的寓言故事來說明趙燕相持會給兩國都帶來禍害,從而阻止了趙國
- 高啟原文:博雞者袁①人,素?zé)o賴,不事產(chǎn)業(yè),日抱雞呼少年博市中。任氣好斗,諸為里俠者皆下之。元至正間,袁有守多惠政,民甚愛之。部使者臧,新貴,
- 舊唐書原文:李子通,東海丞人也。少貧賤,以魚獵為事。居鄉(xiāng)里,見班白提挈者,必代之。性好施惠,家無蓄積。隋大業(yè)末,有賊帥左才相,自號博山公,據(jù)
- 舊唐書原文:張嘉貞,蒲州猗氏人也。弱冠應(yīng)五經(jīng)舉,拜平鄉(xiāng)尉,坐事免歸鄉(xiāng)里。長安中,侍御史張循憲為河?xùn)|采訪使,薦嘉貞材堪憲官,請以己之官秩授之。
- 《豫讓論》原文翻譯和賞析《豫讓論》是明代文學(xué)家方孝孺的創(chuàng)作的一篇論史散文。文章標(biāo)新立異,從傳統(tǒng)儒家思想出發(fā),對豫讓進行了批評。這篇散文旨在說
- 《匡衡鑿壁借光》文言文及注釋匡衡勤學(xué),選自《西京雜記》《西京雜記》是古代漢族歷史筆記小說集,其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漢的首都長安。下
-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將盜陳州,分其兵數(shù)千人抵項城縣。蓋將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會于陳州??h令李侃不知所為。其妻楊氏日:“君縣令,寇
- 游珍珠泉記文言文翻譯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chǔ)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
- 《秋水》是《莊子》中的又一長篇,用篇首的兩個字作為篇名,中心是討論人應(yīng)怎樣去認識外物。全篇由兩大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寫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談話,一
- 任環(huán),字應(yīng)乾,長治人。嘉靖二十三年進士。歷知黃平、沙河、滑縣,并有能名。遷蘇州同知。倭患起,長吏不嫻兵革。環(huán)性慷慨,獨以身任之。三十二年閏三
-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譯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厥陰中風(fēng),脈微浮,為欲愈
-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①,了②無遽容。融謂使者日:“冀罪止于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③豈見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