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子發(fā)母》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2-07-09 17:37:14
楚子發(fā)母.
原文
楚子發(fā)母,楚將子發(fā)之母也。子發(fā)攻秦絕糧,使人請于王,因歸問其母②。母問使者曰:“士卒得無恙乎?③”對曰:“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④?!庇謫枺骸皩④姷脽o恙乎?”對曰:“將軍朝夕芻豢黍粱⑤?!弊影l(fā)破秦而歸,其母閉門而不內(nèi)⑥,使人數(shù)之曰⑦:“子不聞越王勾踐之伐吳⑧耶?客有獻醇酒一器者⑨,王使人注江之上流⑩,使士卒飲其下流,味不及加美?而士卒戰(zhàn)自五也?,異日,有獻一囊糗糒者?王又以賜軍士,分而食之,甘不逾嗌?,而戰(zhàn)自十也。今子為將,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子獨朝夕芻豢黍粱,何也?”《詩》不云乎?,好樂無荒,良士休休’,言不失和也?,夫使人入于死地,而自康樂于其上?雖??有以得勝,非其術(shù)也。子非吾子也,無入吾門!”子發(fā)于是謝?其母(21),然后內(nèi)之。
閱讀練習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
①使人請于王請:
②其母閉門而不內(nèi)內(nèi):
③使人數(shù)之曰數(shù):
④子發(fā)于是謝其母謝: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士卒幷分菽粒而食之;子不聞越王勾踐之伐吳耶
B.子發(fā)破秦而歸;其母閉門而不內(nèi)
C.使人請于王;而自康樂于其上
D.王又以賜軍士;以之分人
3、翻譯下列句子。
①王使人注江之上流,使士卒飲其下流。
②雖有以得勝,非其術(shù)也。
4、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概括子發(fā)之母的性格特點。
5、子發(fā)之母的話闡明了什么道理?結(jié)合自身實際談?wù)剰闹械玫降膯⑹尽?br/>參考答案
1、①求救②使……入內(nèi)③數(shù)落、責備。④謝罪。
2、D
3、①越王勾踐派人(把酒)倒在江的上游,讓士兵到下游同飲江水。
②即使能夠取勝,也不是用兵的正確的方法。
4、深明大義,嚴于律已,循循善誘,教子有方等。
5、①作為上級,不能高高在上,獨自享樂,要體察下情,與下屬同甘共苦,才能取得成功。②主觀性題目,聯(lián)系自身實際,言之有理即可。如要嚴于律己,關(guān)心他人等
譯文
楚子發(fā)母就是楚國將軍子發(fā)的母親。子發(fā)攻打秦國的時候,軍糧吃光了,子發(fā)派人向楚王求救援兵,并叫使者順便回家探望一下母親。子發(fā)母親問使者:“士兵們可安好?”使者回答說:“士兵們能分吃豆粒充饑?!蹦赣H又問:“那么將軍可安好?”使者回答說:“將軍每天早晚都吃好飯好肉?!弊影l(fā)打敗秦國歸來,回到家的時候,他的母親關(guān)上大門不讓他進去并且叫人責備他說:“你沒聽說越王勾踐討伐吳國的事嗎?有人獻上一壇美酒,越王勾踐派人倒在江的上游,讓士兵到下游同飲江水,其實江水中并沒有多少酒的美味,但士兵作戰(zhàn)的勇氣因此而增加了五倍。又有一天,有人送來一袋干糧,越王勾踐又下令賜給軍士們分了吃,其實只有一點點食物,過了咽喉就沒有了。但士兵作戰(zhàn)的勇氣因此而增加了十倍?,F(xiàn)在,你身為將軍,士兵們分吃豆粒充饑,惟獨你早晚吃著好飯好肉,這是為什么?《詩經(jīng)》上不是說了嗎?‘我快樂而不荒廢正事,賢人都高興’,說的是做事不能失了分寸。你指揮士兵進入生死相爭的戰(zhàn)場,而自己卻高高在上地享樂,即使能夠取勝,也不能說是用兵的正道。你不是我的兒子,不要進我的門!”子發(fā)只得向他母親謝罪認錯,這才進了家門。
注釋
1.子發(fā):戰(zhàn)國時楚宣王的將軍,名舍,字子發(fā)。
2.問:探望,看望。
3.無恙:安好。恙(yàng):憂,病。
4.并分菽(shū)粒:大家分吃豆粒。并,合起來。菽,豆粒。
5.朝(zhāo)夕芻豢(huàn)黍粱:這里是吃好肉好飯的意思。芻:牛羊?;浚贺i狗。黍粱:好糧食。黍:黃米。粱,高粱。6.內(nèi):同“納”。不內(nèi),不讓兒子進門。
7.數(shù)(shǔ)之曰:責備他說。數(shù),列舉(罪狀)。
8.越王勾踐:春秋時越王勾踐曾被吳國打敗,后來臥薪嘗膽,終于滅了吳國。
9.醇(chún)酒:美酒。
10.注:傾倒。
11.味不及加美:意思是江水中并沒有增加酒的美味。
12.戰(zhàn)自五也:作戰(zhàn)的勇氣增加五倍。自,自然。下文“戰(zhàn)自十也”意同。
13.糗(qiǔ)糒(bèi):干糧。
14.甘不逾嗌(yì):美味過不了咽喉。嗌,咽喉。逾,通“逾”,超過。
15.謝其母:向他母親認罪。
16.雖 :即使。
17.謝:謝罪。
18.于:向。
19.食:吃。
20.歸:返回。
21.菽粒:豆粒。
22.醇酒一器:一壇美酒。
23.嗌:咽喉,此處做動詞用,咽。
24.芻豢黍梁:芻,牛羊;豢,豬狗;黍,米;梁,高粱。
25.使:命令,派遣。
26.食:吃。
27.為:擔任
28.絕:斷絕
29.得:能夠
30.加:增加
解讀
一個深明大義的母親,一個對孩子嚴格要求的母親。兒子在前方率兵戰(zhàn)斗,她牽掛的是士兵的安康,牽掛的是兒子能否與士兵一起同甘共苦。當?shù)弥勘D難得只能“并分菽粒而食之”,而作為將軍的兒子卻“朝夕芻豢黍粱”時,她深為不安,兒子得勝歸來時,本可出郭相迎的她卻“閉門而不內(nèi)”,并狠狠地教訓了兒子一頓,直到兒子認錯后,才讓他進家門。這位母親以她的言行告訴我們:父母之愛如果僅僅局限于關(guān)心孩子的飲食起居,關(guān)心孩子的冷暖安康,就未免太膚淺了;父母對子女的愛要從塑造人格、人品上著眼,這樣才能保證子女走正道,干正事。
人物品質(zhì)
【子發(fā)母】:教子有方,深明大義,明事理,嚴厲,愛國
【子發(fā)】:知錯就改
【士兵】:賣心賣力,不畏犧牲,不虛榮
領(lǐng)悟
“父母對子女的教養(yǎng)非止限在生活起居,更非一味順從溺愛,真正深明大義疼愛子女的父母更應(yīng)該立其身、正其行,培養(yǎng)他的操行品德。
而從子發(fā)自身為楚將帶兵的身份來說能得出的教訓就是:
“得人心者成人事,失人心者損人事,為將須得與士兵同甘共苦方能克敵。成大事者,愛民為先。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王覿,字明叟,泰州如皋人。第進士。為編修三司令式刪定官。不樂久居職,求潤州推官。二浙旱,郡遣吏視苗傷,承監(jiān)司風旨,不敢多除稅。覿受檄覆按,嘆
- 劉仁軌文言文全文翻譯劉仁軌乃唐朝名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劉仁軌文言文全文翻譯,歡迎參考閱讀!原文:劉仁軌,字正則,汴州尉氏人。少貧賤,好學。值
- 明史·盧象昇傳文言文閱讀題盧象昇,宜興人。象昇雖文士,善射,嫻將略。(崇禎)六年,賊流入 輔,據(jù)西山,象昇擊卻之。賊走還西山,圍冷水村,象昇
- 剛峰宦囊都御史剛峰海公①卒于官舍,同鄉(xiāng)宦②南京者,惟戶部蘇懷民一人。蘇點其宦囊③,竹籠中俸金八兩、葛布一端③、舊衣數(shù)件而已。如此都御史,那可
- 三月二十三日海云摸石的文言文解說三月二十三日海云摸石① 【宋】范成大勸耕亭上往來頻,四海萍浮老病身。亂插山茶猶昨夢,重尋池石已殘春。驚心歲月
- 文言文練習:劉邦論得天下之道帝置酒洛陽南宮。上曰:列侯、諸將毋敢隱朕①,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
- 求不死之藥文言文閱讀題原文初,燕人宋毋忌、羨門子高之徒稱有仙道、形解銷化之術(shù),燕、齊迂怪之士皆爭傳習之。自齊威王、宣王、燕昭王皆信其言,使人
- 丙吉字少卿,魯國人也。為人深厚,不伐善。地節(jié)三年,立皇太子,吉為太子太傅,數(shù)月,遷御史大夫。后五歲,代魏相為丞相。吉本起獄法小吏,后學《詩》
- 漁父屈原既⑴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⑵。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⑶與?何故至于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
- 朱修之,字恭祖,義興平氏人也。曾祖燾,晉平西將軍。祖序,豫州刺史。父諶,益州刺史。修之自州主簿遷司徒從事中郎,文帝謂曰:“卿曾祖昔為王導丞相
- 初中文言文主要古今異義詞1.中間古義:中間夾雜今義:兩種事物之間的位置2.稍稍古義:漸漸今義:稍微3.布衣古義:平民今義:布做的衣服4.交通
- 王尊字子贛,涿郡高陽人也。事師郡文學官,治《尚書》、《論語》,略通大義。初元中,舉直言,遷虢令,復為護羌將 * 校尉,護送軍糧委輸。而羌人反,
- 泰山賦登山記文言文《泰山賦》孫述考吾曾攜侶登泰山,飛云閣處院相連。西為紅門宮,東為彌勒院。斗母臨溪建,古稱龍泉觀。人在斗母望天門,遙不可及天
- 《百家姓.壽》文言文的歷史來源歷史來源1、起源于春秋時期,出自姬姓。周太王子仲雍的曾孫名周章,居于吳。周武王克商以后,遂封其地,建立吳國,為
- 童趣文言文復習一、詞語積累1、常規(guī)詞語:余:我。童稚(zhì):幼小。稚,幼小。秋毫:秋天鳥類新生出的纖細羽毛。比喻最細微的事物。毫,細毛。
- 高三語文文言文實詞全解高三語文文言文實詞全解:鄙 兵 病 察 朝,供參考。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邊界地方)2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
- 規(guī)則助解文言文文言文翻譯題有難度,是因為我們古代詞匯量少,且古人常常賦予今天看來詞性單一的字以多種詞性、多項功能,在句中充當多種成份。比如“
- 文言文省略句句式解析參考文言文句式解析:省略句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個詞或某個成分的現(xiàn)象,在文言文中較為常見。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學習文言文句式解
- 宋書原文:沈懷文,字思明,吳興武康人也。懷文少好玄理,善為文章,嘗為楚昭王二妃詩,見稱于世。丁父憂,服闋,除尚書殿中郎。隱士雷次宗被征居鐘山
- 舊五代史原文:龍敏,字欲訥,幽州永清人。唐莊宗定魏博,敏聞故人馮道為霸府記室,乃客于河中,歲歸太原,館于馮道之家,監(jiān)軍使張承業(yè)即署敏為巡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