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行書《東林寺碑》墨拓
作者:李邕 書體:行書 2017-02-15 10:02:37
李邕《東林寺碑》墨拓選頁(yè) 開元十九年(731)廬山東林寺
《東林寺碑》自署立於唐開元十九年(七三一)。碑係重刻,行書,二十四行,行五十二字。碑在江西廬山東林寺。
此碑著錄首見歐陽(yáng)棐《集古錄目》卷六。 碑文題稱:“前陳州刺史江夏李邕文并書”, 按朱關(guān)田《李邕年譜》:開元九年刺史海州, 十一年冬遷陳州,十四年春貶欽州遵化縣尉, 十七年為澧州司馬,至十九年尚未離任。又據(jù) 張又新《東林寺碑陰記》載:“北海守李公, 文人之雄,書品之能者也。開元十年作《東林寺碑》,手筆一軸,俾模而刊石,藏於寺者, 凡百一十三字”。故是碑必在海州任上書撰, 時(shí)年四十八歲。而是碑卻在“大唐開元十九年 (七三一)七月十五日建”,書撰與立石相距 整整十年,係書撰在前,立石於后之故。 此碑原石於碑陰處刻有裴休題記一通,據(jù) 張又新《東林寺碑陰記》載,係唐會(huì)昌初年附 刻。原石已於元延祐七年(一三二〇)毀於寺 火。至元三年(一三三七)四月八日,沙門慶 哲以舊本重刻,置虎溪三笑橋,明萬歷丁 酉(一五九七)為一醉僧所斷,損四十七字。 碑未有楷書重刻記及米芾等刻跋。今所傳為再 翻刻石,石上刻有北平翁方綱觀款。傳世較早 為萬歷后之明拓本,損四十七字,在碑二十一 至二十三行之下,其它文字完好。清乾嘉拓本 每行下泐十六七字不等。題中之“前陳州刺史 江”六字已泐。
此碑書法按裴休碑陰題記所謂:“覽北海 詞翰,想見風(fēng)采”。然重刻后則筆力瘦弱,氣 局萎靡,已不復(fù)見北海風(fēng)采。 (呂金柱)
釋文 留范經(jīng)尤邃/是田之說嘗/就恆岳 觀止/日吾道行者/惟此人焉屬/朱序?qū)じ昃l (趙雁君)
【資料來源】《中國(guó)書法全集》第23卷-隋唐五代編-李邕卷(榮寶齋出版社)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hào):詞典網(wǎng),回復(fù):李邕書法,可方便查詢。


李邕書法欣賞:
- 李邕楷書《葉有道碑》
- 李邕行書《奉別帖》墨拓
- 李邕·行書李思訓(xùn)碑
- 李邕楷書《端州石室記》
- 李邕行書《出師表》
- 李邕行楷《麓山寺碑》
- 李邕楷書《靈巖寺碑頌并序》墨拓
- 李邕楷書《盧正道碑》墨拓
- 李邕行書《久別帖》
- 李邕行書《婆羅樹碑記》
猜你喜歡:
- 柳公權(quán)《劉沔神道碑》 楷書 大中2年(848) 12月全稱:“唐故光祿大夫守太子太傅致仕上柱國(guó)彭城郡開國(guó)公食邑二千戶贈(zèng)司徒劉公神
- 全稱《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唐顏師古撰。無書人姓名。無立碑年月。宋趙明誠(chéng)《金石錄》認(rèn)為成于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清王昶《金石萃編》
- 唐小楷《王洪范碑》,宋拓本,王玄宗書,《茅山華陽(yáng)觀王洪范碑》,桐柏真人茅山華陽(yáng)觀王先生碑銘并序書法碑帖。宋拓全本僅存一件,即現(xiàn)藏
- 褚遂良《臨王獻(xiàn)之飛鳥帖》(傳),紙本,楷書,尺寸:22×47.4 cm,臺(tái)北故宮博物院藏。釋文:臣獻(xiàn)之頓首言。今月十二日辰
- 張旭的《草書心經(jīng)》最早見于《碑刻拔萃》,其《唐草心經(jīng)》碑目下寫明張旭,此前碑林中有明成化年間知府孫仁從百塔寺移來的《草書心經(jīng)》,《關(guān)中金石文
- 元拓衛(wèi)景武公李靖碑 《李靖碑》,全稱《大唐故尚書右仆射特進(jìn)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guó)贈(zèng)司徒
- 清拓《蘭亭八柱帖》褚遂良摹蘭亭序,木面。烏金精拓,刻拓俱佳,經(jīng)折裝,半開縱29.8厘米,橫17.3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褚遂良
- 此宋石刻本不知何時(shí)埋入土中。清嘉慶二十三年河北豐潤(rùn)縣重出。一面刻《九歌》小楷,一面刻章草《千字文》,皆歐書。重出土?xí)r石已殘缺,《九歌》殘存六
- 《上陽(yáng)臺(tái)帖》墨跡,李白書。行草書,5行,24字,有款,款署“太白”二字。帖前隔水上有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簽“唐李太白上陽(yáng)臺(tái)”七字。北京故宮
- 林藻《深慰帖》翻刻版原拓 年代不詳 林藻生卒年不詳,字緯乾,小名遂奴,福建莆田縣人。唐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