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問夫子惡乎長原文
“敢問夫子惡乎長?”
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注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p>
“何謂知言?”
曰:“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谄湫模τ谄湔?;發(fā)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復(fù)起,必從吾言矣。”
詩詞問答
問:敢問夫子惡乎長的作者是誰?答:孟子
問:敢問夫子惡乎長寫于哪個朝代?答:先秦
問:孟子的名句有哪些?答:孟子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公孫丑說:“請問老師您長于哪一方面呢?”
孟子說:“我能理解別人言辭中表現(xiàn)出來的情志趨向,我善于培養(yǎng)自己的浩然之氣?!?/p>
公孫丑說:“請問什么叫做浩然之氣呢?”
孟子說:“這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清楚。這種氣,極端浩大,極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養(yǎng)它而不加以傷害,就會充滿天地之間。不過,這種氣必須與仁義道德相配,否則就會缺乏力量。而且,必須要有經(jīng)常性的仁義道德蓄養(yǎng)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爾的正義行為就能獲取的。一旦你的行為問心有愧,這種氣就會缺乏力量了。 所以我說,告子不懂得義,因為他:把義看成心外的東西。我們一定要不斷地培養(yǎng)義,心中不要忘記,但也不要一廂情愿地去幫助它生長。不要像宋人一樣:宋國有個人嫌他種的禾苗老是長不高, 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們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氣喘吁吁地回家, 對他家里人說:‘今天可真把我累壞啦!不過,我總算讓禾苗一下子就長高了!’他的兒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枯死了。天下人不犯這種拔苗助長錯誤的是很少的。認(rèn)為養(yǎng)護(hù)莊稼沒有用處而不去管它們的,是只種莊稼不除草的懶漢;一廂情愿地去幫助禾苗生長的人,就是拔禾苗的人,但這不僅僅是沒有好處的,而且還損傷了禾苗?!?/p>
公孫丑問:“怎樣才算理解別人言辭中表現(xiàn)出來的情志趨向呢?”
孟子回答說:“偏頗的言論,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過激的言論,知道它陷入錯誤的地方;邪曲的言論,知道它背離正道的地方;躲閃的言論,知道它理屈辭窮的地方。從心里產(chǎn)生,必然會對政治造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會對國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會同意我的話。”
注釋
浩然:盛大而流動的樣子。
慊:快,痛快。
告子:名不詳, 可能曾受教于墨子。
正:止?!岸鹫奔础薄岸鹬埂薄?br />閔 :擔(dān)心,憂愁。
揠:撥。
芒芒然:疲倦的樣子。
其人:指他家里的人。
?。浩>耄瑒诶邸?br />耘,除草。
诐辭:偏頗的言辭。
淫辭:夸張、過分的言辭。
遁辭: 躲閃的言辭。


精彩推薦:
有過于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游?!?/p>
其父雖善游,其子豈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 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奔确?,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睏钭悠?然變?nèi)荩谎哉咭茣r,不笑者竟日。門人怪之,請曰:“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 而損言笑者何哉?”楊子不答。(追者之眾 一作:追之者眾)
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學(xué)者以多方喪生。學(xué) 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異若是。唯歸同反一,為亡得喪。子長先生之門,習(xí) 先生之道,而不達(dá)先生之況也,哀哉!”
-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 ∮嗦勚簿谩C鞯乐?,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yáng)州,復(fù)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啊 ⊥踝釉唬褐儆乐ㄎ颍苤煲?。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yuǎn)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燕王好微巧,衛(wèi)人請以棘刺之端為母猴。燕王說之,養(yǎng)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視觀客為棘刺之母猴?!笨驮唬骸叭酥饔^之,必半歲不入宮,不飲酒食肉,雨霽日出,視之晏陰之間,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見也?!毖嗤跻蝠B(yǎng)衛(wèi)人,不能觀其母猴。鄭有臺下之冶者,謂燕王曰:“臣為削者也,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鋒,難以治棘刺之端。王試觀客之削,能與不能可知也?!蓖踉唬骸吧啤!敝^衛(wèi)人曰:“客為棘刺之母猴也,何以治之?”曰:“以削?!蓖踉唬骸拔嵊^見之。”客曰:“臣請之舍取之。”因逃。
(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fù)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反為其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