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有度》原文及翻譯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2-10-27 04:38:09
韓非子
原文: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荊莊王并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莊王之氓社稷也,而荊以亡。齊桓公并國三十,啟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齊以亡。燕襄王以河為境,以薊為國,殘齊,平中山,有燕者重,無燕者輕;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魏安釐王攻燕救趙,取地河?xùn)|;攻韓拔管,勝于淇下;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帶之國;安釐王死而魏以亡。故有荊莊、齊桓,則荊、齊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則燕、魏可以強。今皆亡國者,其群臣官吏皆務(wù)所以亂而不務(wù)所以治也。其國亂弱矣,又皆釋國法而私其外,則是負薪而救火也,亂弱甚矣!
故當(dāng)今之時,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則兵強而敵弱。故審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則主不可欺以詐偽;審得失有權(quán)衡之稱者,以聽遠事,則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輕重。今若以譽進能,則臣離上而下比周;若以黨舉官,ze6*民務(wù)交而不求用于法。以譽為賞,以毀為罰也,則好賞惡罰之人,釋公行,行私術(shù),比周以相為也。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無功。此亡之本也。若是,則群臣廢法而行私重,輕公法矣。數(shù)至能人之門,不一至主之廷;百慮私家之便,不一圖主之國。屬數(shù)雖多,非所以尊君也;百官雖具,非所以任國也。故臣曰:亡國之廷無人焉。廷無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務(wù)相益,不務(wù)厚國;大臣務(wù)相尊,而不務(wù)尊君;小臣奉祿養(yǎng)交,不以官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斷于法,而信下為之也。故明主使法擇人,不自舉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敗者不可飾,譽者不能進,非者弗能退,則君臣之間明辨而易治,故主仇法則可也。
故曰:巧匠目意中繩,然必先以規(guī)矩為度;上智捷舉中事,必以先王之法為比。故以法治國,舉措而已矣。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故矯上之失,詰下之邪,治亂決謬,一民之軌,莫如法。厲官威民,退淫怠,止詐偽,莫如刑。刑重,則不敢以貴易賤;法審,則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則主強而守要,故先王貴之而傳之。人主釋法用私,則上下不別矣。 (取材于《韓非子》)
注釋:【1】荊莊王:即楚莊王,春秋時期五霸之一?!?】臣:韓非自稱?!?】仇:校對,以……核對。
譯文/翻譯:
一個國家不可能永遠強大,也不可能永遠衰弱。君主依法辦事,國家就強大;君主不依法辦事,國家就衰弱。楚莊王曾并吞二十六個國家,開拓三千里疆域;楚莊王拋下國家死亡之后,楚國便隨之衰弱。齊桓公吞并了三十個國家,開辟了三千里疆土;齊桓公死后,齊國因此衰弱。燕襄王以黃河作為國界,以薊城為國都,攻破了齊國,消滅了中山國,得到燕國支持的國家威望就重,沒有燕國支持的國家威望就輕;燕襄王死后,燕國也因此衰弱。魏安釐王攻打燕國救援趙國,奪回了河?xùn)|魏國的故地;攻占了韓國的管地,又在淇水下游取勝;魏國的軍隊遍布天下,威風(fēng)傳遍中原文明的國家;魏安釐王死后,魏國隨之衰弱。所以有了楚莊王、齊桓公,楚、齊就可以稱霸;有了燕襄王、魏安釐王,燕、魏就可以強盛。如今這些國家都衰敗了,是因為群臣官吏都去干那些使國家動蕩而不是使國家安定的事情。這些國家本已經(jīng)混亂衰弱了,他們的群臣又都丟掉國法而營私舞弊,這好比背著干柴去救火,國家會更加混亂和衰弱。
現(xiàn)在這個時代,一個國家能夠除掉奸邪謀私之行而遵循國家法令的,老百姓就能安寧并且國家就能安定;能杜絕圖謀私利的行為而實行國家法令的,軍隊就會強大而敵人相對弱小。所以明察得失又有法度的規(guī)定,用來駕馭群臣,那么這樣的君主就不可能被臣下欺詐;明察得失而又以法度作為標(biāo)準(zhǔn)以了解遠方的事情,那么君主就不可能被天下輕重顛倒的事所欺騙。現(xiàn)在如果按聲譽選用人才,那么臣下就會背離君主而在下面緊密勾結(jié);如果根據(jù)朋黨的關(guān)系來推薦官員,那么老百姓就會致力于結(jié)黨勾結(jié)而不求依法辦事。以虛假的名聲為依據(jù)獎賞,以誹謗的流言作為依據(jù)施行處罰,那么喜歡獎賞而厭惡處罰的人,就會丟掉國家法定的職責(zé),玩弄個人手段,互相包庇利用。因此忠臣無罪卻遭遇危難而死,奸邪之臣沒有功勞卻坐享安樂利益。這是國家衰亡的根本原因。如果像這樣,群臣就會廢棄法度而設(shè)法撈取個人權(quán)勢,不把國家的法令當(dāng)回事了。屢次進出奸臣的家門,一次也不到君主的朝廷去;天天想著自己的好處,一點也不考慮君主國家的利益。君主的下屬官吏雖然很多,但都不是朝廷所需用來尊崇君主的;各種官員雖然一應(yīng)俱全,但卻不是君主所需用來承擔(dān)國家大事的。所以下臣我說:衰亡的國家朝廷中沒有人。朝廷里沒有人,不是朝廷中的臣子少了;私家致力于互謀私利,不致力于富強國家;大臣們致力于相互推崇,不致力于尊崇君主;小臣們拿國家的俸祿去培養(yǎng)私交,不把官員職責(zé)當(dāng)回事。之所以會造成這種局面,是因為君主在上面不依法決斷政事,而聽?wèi){下面的大臣胡作非為。所以圣明的君主用法制來選拔人才,不憑自己的意愿來用人;按法制來考核臣下的功績,而不靠自己的主觀來推測。有才能的人不被埋沒,壞人壞事無從掩飾,徒有虛名的人不能進用,遭受誹謗的人不被免職,那么君主就能明辨臣下的功過是非而國家就容易治理,所以君主依法辦事就可以了。
所以說:高明的木匠用肉眼測度木材也合乎繩墨的標(biāo)準(zhǔn),但首先一定要用規(guī)和矩作為標(biāo)準(zhǔn);智慧極高的人雖很快就把事情做得合乎要求,但必須用先王的法制作依據(jù)。所以用法令來治國,就是用法令作為標(biāo)準(zhǔn)衡量事物罷了。法令不偏袒權(quán)貴,繩墨不遷就曲木。法令該制裁的,智者不能逃避,勇者不敢爭辯。懲罰罪過不避開大臣,獎賞善行不漏掉平民。所以矯正上面的過失,追究下面的奸邪,治理混亂而判斷謬誤,統(tǒng)一人們的行為使其合乎規(guī)范,沒有比法令更好的了。整治官吏而威懾民眾,遏止過于懈怠的行為,制止詐偽的發(fā)生,沒有比刑罰更頂用的了。刑罰嚴厲,臣下就不敢憑地位高輕視地位低的人;法令嚴明,君主就能受到尊崇而不受侵犯。君主得到尊崇而不被侵犯,那么君主就會強勢而掌握治國的要領(lǐng),所以先王把法令看得很重并將它傳下來。君主如果放棄法制而用私意辦事,那君臣就沒有區(qū)別了。
《韓非子·有度》
關(guān)注詞典網(wǎng)微信公眾號:詞典網(wǎng),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徐邈字景山文言文閱讀練習(xí)及答案徐邈字景山,燕國薊人也。太祖平河朔,召為丞相軍謀掾,試守奉高令,入為東曹議令史。魏國初建,為尚書郎。時科禁酒,
- 答李幾仲書①天難生于才②,而才者須學(xué)問琢磨,以就晚成之器,其不能者,則不得歸怨于天也。世實須才,而才者未必用,君子未嘗以世不用而廢學(xué)問;其自
- 高考文言文易錯實詞1.官人疑策愛也,秘之。(《容齋隨筆》)【愛】吝嗇【譯文】過路的官人懷疑陳策舍不得騾子,便把它藏了起來。2.有功故出反囚,
- 歐陽修原文:①景祐二年秋,清河張侯①以殿中丞來守泗土。既至,問民之所素病,而治其尤暴者。曰:“暴莫大于淮”。越明年春,作城之外堤,因其舊而廣
- 明史鄒應(yīng)龍傳文言文原文及譯文明史原文:鄒應(yīng)龍,字云卿,長安人。嘉靖三十五年進士。授行人①,擢御史。嚴嵩擅政久,廷臣攻之者輒得禍,相戒莫敢言。
- 寡人之于國也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xùn)|,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xùn)|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
- 1、【原文】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②,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
- 貞觀政要原文:貞觀十年,魏徵上疏曰:臣聞為國之基,必資于德禮,君之所保,惟在于誠信。誠信立則下無二心,德禮形則遠人斯格①。然則德禮誠信,國之
- 自見之謂明文言文翻譯導(dǎo)語:自見之謂明意思是徹底的了解自己(多指缺點)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怎么小編給大家分享關(guān)于自見
- 諸君簡畫記答案毛先舒毛先舒 杭之中,稍東曰豐樂橋,橋稍東曰古橘園,故宋之橘苑也。苑廢久,種橘已盡,惟有古
- 書上元夜游 蘇 軾已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書生數(shù)人來過,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從之,步城西,入僧舍
- 恒齋文集的文言文習(xí)題勤訓(xùn)《恒齋文集》【原文】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計在于晨,一歲之計在于春,一生之計在于勤。言雖近,而旨則遠矣
- 后漢書原文:樂恢字伯奇,京兆長陵人也。父親,為縣吏,得罪于令,收將殺之?;帜晔?,常俯伏寺門,晝夜號泣。令聞而矜之,即解出親。恢長好經(jīng)學(xué),事
- 阿留傳明·陸容 阿留者,太倉周元素家僮也。性癡呆無狀,而元素終蓄之。嘗試執(zhí)灑掃,終朝運帚,不能潔一廬。主
- 漢武帝乳母嘗于外犯事,帝欲申憲,乳母求救東方朔。朔曰:“此非唇舌所爭,爾必望濟者,將去時,但當(dāng)屢顧帝,慎勿言!”此或可萬一冀耳。乳母既至,朔
- 孔子謂子路文言文翻譯導(dǎo)語:《孔子謂子路》這篇文言文有很多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的地方,下面小編為你整理的孔子謂子路文言文翻譯,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原文
- 晉書原文:桓溫,字元子,宣城太守彝之子也。生未期而太原溫嶠見之,曰:“此兒有奇骨,可試使啼?!奔奥勂渎暎唬骸罢嬗⑽镆?!”以嶠所賞,故遂名之
-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試題及參考答案必修四文言文測試題及答案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王戎,字F沖,瑯邪臨沂人也。父渾,涼州刺史。戎幼而
- 趙希乾傳文言文閱讀答案趙希乾傳是一篇文言文,相信大家比較的陌生的吧。趙希乾傳文言文閱讀答案,我們來看看下文。趙希乾傳趙希乾,南豐東門人,幼喪
- 智囊原文:張遼①受曹公②命屯長社③。臨發(fā),軍中有謀反者夜驚亂火起一軍盡擾。遼謂左右曰:“勿動!是不一營盡反,必有造④變者,欲以動亂人耳。”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