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鄭交質》原文翻譯
語文 文言文 發(fā)布時間:2023-05-22 14:53:56
《周鄭交質》原文翻譯
《周鄭交質》講了這么一個故事:周王室自平王東遷以后,日漸衰微,再也無法控制諸侯國,以致發(fā)生了鄭莊公與周平王交換人質的事情。 本文從“信”“禮”的角度來敘事論事;周、鄭靠人質來維持關系,談不上“信”,上下之間的“禮”也破壞了。在文中, 作者把周、鄭稱為“二國”,就暗含譏諷之意。文中描寫了周平王的虛辭掩飾與鄭國的強橫,反映了那個時代諸侯之間互相提防戒備和弱肉強食的政治面貌。
【譯文】
鄭國武公、莊公擔任周平王的卿士。平王對虢公比較信任,打算把權力分一部分給虢公,于是鄭莊公埋怨平王。平王說:“沒有這回事啊!”因此,周和鄭就交換人質。平王的太子狐就住在鄭國作人質,莊公的公子忽在周作人質。
平王死后,王室的人想把權力全部交給虢公。四月,鄭國祭足領兵強收了王室所管的溫地的麥子;秋天,又割走了成周的禾。從此周鄭就互相懷疑猜疑了。
君子說:“誠意不是發(fā)自內心,交換人質也沒有用。能懂得將心比心地辦事,并用禮來約束,雖然沒有人質,又有誰能離間他們呢?如果確有誠意,那么,山溪、池沼、沙洲旁的野草,大蘋、白蒿、聚藻之類的野菜,方筐、圓筥、鼎、釜等簡陋器皿,停滯的死水,路旁的積水,都可進獻鬼神,也可奉獻王公。何況君子訂立兩國的信約,遵禮行事,又哪里用得著人質呢?《國風》中有《采蘩》、《采蘋》,《大雅》中有《行葦》、《泂酌》,這四篇詩都是表彰忠信的呢。”
【簡析】
本文前兩段,只用寥寥七十多字,就把春秋初期周王室和它的同姓諸侯國鄭國之間的微妙關系揭示出來。日漸衰微的周王室為了防止鄭莊公獨攬朝政,就想分政給另一個姬姓國國君虢公,以保持政權的平衡。然而,鄭莊公不買周平王的賬,對周平王準備采取的這一舉措怨恨不已。尤其值得玩味的是,為了達成妥協(xié),作為天子的周平王和作為諸侯國國君的鄭莊公,居然采用了進入春秋時代以后各諸侯國間普遍采用的一種外交手段,即交換質子。那么,這一外交手段是否奏效了呢?第二段的記述則對這一舉措做出了歷史否定。歷史的辯證法雄辯地證明,周、鄭由“交質”到“交惡”,其根本原因,是利益和權力再分配問題上矛盾沖突的必然結果。也就是說,決定周、鄭雙方關系的最終原則是利益和權利的再分配。盡管由于歷史的局限,《左傳》作者不可能揭示周、鄭由“交質”到“交惡”的歷史本質,但由于作者是“用事實說話”,所以,還是使我們看到了這一時代歷史發(fā)展的總趨勢和總動向。而“用事實說話”,也正是此文的最大特點。至于此文用較多的文字闡發(fā)誠信的重要性,那只是作者的一種美好愿望而已,因為在歷史進入“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以后,就很難看到各諸侯國“要之以禮”并“行之以禮”的事情了。盡管如此,在我們今天建立新的社會規(guī)范、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規(guī)范的過程中,誠信原則還是應該繼承發(fā)揚的。
【講解】
周朝自平王東遷以后,王室漸衰,控制不了諸侯國,以致發(fā)生了與鄭國交換人質的事件。本篇從“信”“禮”二字著眼,批評周、鄭靠人質來維持關系,談不到“信”,也談不到上下之間的“禮”。稱周鄭為“二國”,就含有諷刺的意思。寫周平王的虛詞掩飾,鄭國的強橫,都能反映出那個時代的面貌。
看來事情還起源于周平王的所為。鄭莊公是他任命的輔政大臣,不知何故,周平王又要分權,貳:表明不再專門依靠鄭莊公,分出職責也即權力給虢君。莊公就對平王口出怨言,而周平王卻矢口否認:“無之?!编嵡f公是理直氣壯,周平王卻裝模作樣,但都完全違背了常理。任用大臣本屬王室的內政,我帝王的事情,你一路諸侯、一個臣子竟要干涉,這不是想翻天嗎!周平王完全可以用君臣之道痛斥其大不敬,甚至可以查辦其是否存在謀篡的動機。但實際上是另一結局——周鄭交質,二者交換質信:周平王之子狐到鄭國,莊公的太子忽赴周,互為人質以示誠信。王室衰微、鄭莊公的霸道昭然天下,所以,把這位鄭莊公列為霸主,應該是名副其實。剛剛開國,這天子的權威已蕩然無存,在這樣的基礎上所建立的盟誓又能維系多久呢?果然,第二年周平王病逝以后,其孫周桓王(因太子早死諸臣立之)繼位,諸臣認定擬將大權畀(bi)——交給虢公,鄭莊公立即翻了臉。四月祭足率領鄭軍來奪收溫城的麥子,溫城是周版圖內的城邑。到秋天鄭軍變本加厲,直接到成周——就是周的國都洛陽來搶收莊稼。周鄭互相懷恨,關系急遽惡化。
君子曾說:誠信不是發(fā)自內心,即便交換人質也沒有用。以光明磊落和相互體諒來規(guī)范雙方的作為,以禮數(shù)來約束,即使是沒有人質,又有誰能夠離間他們呢!茍——只要——有明彰的信用,即使是溪澗池塘中沚洲上的`小草,田字草(蘋ping)白蒿(蘩fan)水草(蘊wen、藻)這些非正規(guī)的菜,方的筐圓的筥(ju)這些竹器、锜(qi)釜這些有足無足的容器,積水池的臟水(潢汙huangwu)、溝里的流水(行hang、潦lao),都可以用作祭祀鬼神,也可以代替珍饈進獻給王公——心誠的實質要高于堂皇的形式。何況是君子結成的兩國間的信約,應該是以禮數(shù)規(guī)范行為,又何必要用人質呢!《國風》的文章《采蘩》、《采蘋》,《大雅》的文章《行葦》、《泂酌》,都是明昭忠誠信的。
《周鄭交質》說明,自春秋起始的東周,從平王東遷立國,就天下大亂禮崩樂壞,連姬姓的宗室諸侯也不再忠心輔佐。天子和諸侯的信用,要用交換人質來作保證,成了天大的笑話。鄭莊公不循禮法開了先例,王綱已墮!鄭莊公五霸之首的面目,已經是昭然天下。周平王的任用不一,也是引發(fā)矛盾的導火線,交質為的是重建信任再續(xù)交好。但是周平王死后,其孫年幼繼位,手下的大臣又準備將權力交給虢公,就再次引起鄭莊公不滿。后來雙方戰(zhàn)事不斷。除了本文所說的兩次奪糧,后又有鄭莊公來朝,但周桓王未與禮待,為此鄭莊公惱怒了,竟將周天子名下的許田出賣給了魯國。周王室怒而伐鄭,但因為軍事力量的不濟而遭敗績,且桓王因此負傷。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眾號:詞典網,查詢很方便。

猜你喜歡:
- 三國志原文:王凌字彥云,太原祁人也。凌舉孝廉,為發(fā)干長,稍遷至中山太守,所在有治,太祖辟為丞相掾屬。文帝踐阼,拜散騎常侍,出為兗州刺史,與張
- 文言文欣賞:聊齋志異節(jié)選劉孝廉,能記前身事。自言一世為搢紳,行多玷。六十二歲而歿,初見冥王,待如鄉(xiāng)先生禮,賜坐,飲以茶。覷冥王盞中茶色清徹,
- 史記原文: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將尉醉,廣故數(shù)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尉果笞廣。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并殺兩尉。
- 高考文言文閱讀訓練習題宋史郭崇傳郭崇,應州金城人。重厚寡言,有方略。初名崇威,避周祖名,止稱崇。父祖俱代北酋長。崇弱冠以勇力應募為卒。后唐清
- 《孔子家語問禮》文言文及翻譯《孔子家語問禮》作者:佚名哀公問於孔子曰:「大禮何如?子之言禮,何其尊也.」孔子對曰:「丘也鄙人,不足以知大禮也
- 原文: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
- 文言文實詞進的用法文言實詞進文言翻譯jìn(1)<動詞>前進;向前移動。《涉江》:“船容與而不~兮,淹回水而疑滯?!?2)<動詞>出仕;做官
- 任文公,巴郡閬中人也。父文孫,明曉天官風角秘要。文公少修父術,州辟從事。哀帝時,有言越巂(xi)太守欲反,刺史大懼,遣文公等五從事檢行郡界,
- 賈鉉,字鼎臣,博州博平人。性純厚,好學問。中大定十三年進士,調滕州軍事判官、補尚書省令史。章宗為右丞相,深器重之,除陜西東路轉運副使。上疏論
- 晉書原文:張華,字茂先,范陽方城人也。初未知名,著《鷦鷯賦》以自寄??な仵r于嗣薦華為大常博士盧欽言之于文帝轉河南尹丞來拜除佐著作郎頃之遷長史
- 裴昭明,河東聞喜人,宋太中大夫松之孫也。父駟,南中郎參軍。昭明少傳儒史之業(yè),泰始中,為太學博士。有司奏:“太子婚,納征用玉壁虎皮,未詳何所準
- 元方賣宅文言文翻譯導語:學習文言文,就要會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言文。對于考試,文言文的翻譯既是重要的語言綜合訓練,又是考查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文言
- 曹瑋誘敵文言文翻譯《曹瑋誘敵》這篇古文大家學習過了嗎?自己會翻譯嗎?下面是曹瑋誘敵文言文翻譯,為大家提供參考。原文:曹瑋知渭州,時年十九。嘗
- 齊桓公伐楚文言文翻譯整理導語: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齊桓公在打敗蔡國之后,又聯(lián)合諸侯國軍隊大舉進犯楚國。在大兵壓境的情況下,楚成王先派使者到
- 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鄧當。當為孫策將,數(shù)討山越。蒙年十五六,竊隨當擊賊,當顧見大驚,呵叱不能禁止。歸以告蒙母,母恚欲罰之
- 王子安文言文閱讀練習及答案王子安,東昌名士,困于場屋。入闈后,期望甚切。近放榜時,痛飲大醉,歸臥內室。忽有人白:“報馬來。”王踉蹌起曰:“賞
- 金史原文:阿離合懣,景祖第八子也。健捷善戰(zhàn)。年十八,臘醅、麻產起兵據(jù)暮棱水,烏春、窩謀罕以姑里甸兵助之。世祖擒臘醅,暮棱水人尚反側,不自安,
- 后漢書原文:崔骃字亭伯,涿郡安平人也。年十三能通《詩》、《易》、《春秋》,博學有偉才,盡通古今訓詁百家之言,善屬文。少游太學,與班固、傅毅同
- 高中必修五文言文復習文言文怎么寫復習?我為各位整理了高中必修五文言文復習,歡迎各位參考下面的文章。高中必修五文言文復習必修五文言文復習-《陳
- 焉文言文翻譯導語: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是考生必須掌握的重要技能.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焉文言文翻譯,歡迎借鑒!一.兼詞1.相當于“于之”、“于此